近期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身為地緣政治高風險地區的台灣也開始擔心對於政爭開打的風險。
這次俄烏戰爭中,烏克蘭使用了大量的無人機來做偵查、甚至精準打擊也讓各國開始注意到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應用,特別是台灣地小人稠,製造科技又發達,如果可以發展無人機提前偵查,肯定能夠降低人員傷亡。
所以今天就來介紹無人機與相關的公司有哪些,讓大家多了解一個產業,甚至還能找到投資機會。

什麼是無人機?
講到無人機,很多人腦中可能會先浮現出空拍畫面,或是電影裡出現的軍事偵查場景。
不過其實,無人機的正式名稱叫做「無人飛行載具」,顧名思義就是這些飛行器不需要人坐在裡面操縱。
它們可以透過遙控器遠端操作,也可以靠著預先設定好的路線與程式,自動飛行到指定地點。
無人機一開始的確是為了軍事需求而誕生,像是用來進行偵查任務、監控敵情,甚至在戰場上進行精準打擊。
但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越來越低,無人機開始從軍事領域跨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現在,它們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很多民用場景。

舉例來說,物流業者開始用無人機來送貨,解決偏遠地區運送不易的問題;攝影師靠無人機拍出壯闊的空拍畫面,讓影片更加震撼;農民則用無人機監控農田狀況、噴灑農藥,大幅提升效率;甚至在災難發生後,無人機也能進入危險區域協助搜救、傳送影像,幫助救難人員掌握第一手資訊。

什麼是無人機概念股?
說到「無人機概念股」,其實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和無人機這個產業相關的股票,只要是有參與無人機技術研發、製造,或是實際應用到無人機服務的上市櫃公司,它們的股票就有可能被歸類在這個範疇裡。
無人機產業的範圍其實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廣,它不是只有做飛機本身而已。整個產業鏈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上游、中游和下游。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我們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

無人機上游
首先是上游,就像是無人機的心臟和神經系統。這裡的公司專門負責生產像晶片、電池、馬達這類的關鍵零件。這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是決定一台無人機能不能飛得高、飛得久、飛得穩的關鍵。
如果沒有穩定的電池續航、強大的運算晶片或高效率的馬達,再厲害的無人機設計也只是紙上談兵。
無人機中游
接著是中游,這些公司就是我們平常最容易聯想到的無人機製造商。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來設計無人機的外觀、功能,還要整合軟體與硬體,確保這台無人機能夠真的起飛、完成任務。
這一段其實牽涉到的技術很綜合,既要會工程設計,又要懂得飛控系統,還要顧慮到使用者操作的直覺性。
無人機下游
最後是下游,也就是那些實際把無人機拿來用的公司。他們的本業不一定是做無人機,但卻利用無人機提升服務品質或工作效率。
像是物流業者用無人機送貨,媒體公司用它來拍攝空拍畫面,農業公司用來監控農田,甚至有些搜救隊也會配備無人機來找人。這些應用越廣泛,對上游和中游的需求就會越大。
所以當你在看無人機概念股的時候,不妨多想一層:這家公司是做零組件的?還是組裝整機的?又或者它其實是用無人機來做服務的?
不同位置的公司,在整個產業循環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樣,風險和成長潛力當然也會有所差異。了解這些,對投資判斷來說,絕對會是一個加分的關鍵。
為什麼無人機概念股這麼熱門?
最近只要稍微有在關心股市的人,應該都會發現「無人機概念股」這個詞的瀏覽數在新聞和討論區逐漸提高。它到底為什麼這麼紅?其實背後的原因很多,不只是因為技術進步,更是因為政策、產業趨勢和國際局勢共同推了一把。
先從台灣本身說起好了。今年元旦,準總統賴清德在公開談話中直接點名無人機是未來八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這句話一出,市場馬上有反應。
畢竟被政府列為重點關注的產業,通常會有資源、補助、政策上的支持,對企業來說,這就是利多。
而經濟部也沒有閒著,很快就成立了「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打算協助國內廠商拓展國際市場,讓台灣的無人機飛出台灣、飛向全球。
不過無人機熱起來,還有國際情勢的影響。像是烏俄戰爭中,雙方都大量使用無人機進行偵查與攻擊,讓全世界看到了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
再加上美中之間在無人機技術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讓各國政府與企業更積極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發,整個市場自然跟著升溫。
除此之外,科技大咖的背書也是一大關鍵。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就曾公開表示,他很看好機器人的未來,其中之一就是無人機;另外一位重量級人物,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提到無人機將會是帶動台灣新一波發展的重點技術。當這些掌握全球科技走向的人都把目光放在無人機身上,市場當然會跟進。

最後,不能不提的就是台灣本身的條件。我們在精密機械、軟體開發、電子零組件這些領域本來就有很深厚的底子,再加上完整的供應鏈,幾乎一台無人機從零件到組裝,很多環節都可以在台灣內部搞定。這樣的產業環境,讓台灣有很大的潛力在無人機這個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無人機概念股?
講到無人機概念股,很多人第一個疑問就是:「那台灣到底有哪些公司是在做這一塊的?」其實現在國內真的有不少上市櫃公司,已經默默在無人機領域耕耘一段時間了,甚至有些公司已經拿到軍方訂單,或是在技術上具備全球競爭力。
中光電(5371)
像是中光電(5371),就是目前市場上最受矚目的無人機概念股之一。他們不只是做做樣品而已,而是已經開始進行無人機的量產,而且成功拿下國防部的軍用商規無人機訂單,等於已經跨過「技術研發」這一關,進入了「實際商業化」的階段。這種有實績、有訂單的公司,當然就比較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雷虎(8033)
再來是雷虎(8033),這家公司早期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它在模型飛機這一塊,但其實這幾年他們在軍用無人機方面進展非常快,也同樣參與了國防部的大型無人機計畫。更有趣的是,他們還把技術延伸到商用無人機,等於是一魚兩吃,軍用、民用都卡位。
邑錡(7402)
說到無人機,不能不提畫面處理與影像分析,而這方面就輪到邑錡(7402)來發揮。他們專攻影像解決方案,也就是幫無人機「看清楚前方」這件事,和雷虎也有合作關係,提供整體的技術支援。從這種合作關係也可以看出,無人機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包辦的產業,需要很多上下游夥伴共同整合。
國光(6209)
另外今國光(6209)也很值得注意,他們在光學鏡頭領域本來就很有經驗,尤其是近年投入的遠紅外線熱成像技術,正好可以應用在無人機夜間或惡劣環境下的影像偵測,對搜救、軍用、甚至某些工業應用都有加分效果。
其他無人機相關台廠:漢翔、亞光、聯發科、新唐
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之外,還有一些在背後默默扮演關鍵角色的業者。像是漢翔,不只是負責飛機製造,更在政府主導的無人機聯盟中扮演主導角色,具備整體系統整合能力。
也有像聯發科、新唐、亞光這樣的公司,雖然不是直接做無人機,但提供的晶片、感測器等關鍵零組件,對整個產業運作來說也非常重要。
甚至有些相關公司沒有上市或是已經申請下市,像是經緯航太等,但這些公司在無人機的領域還是佔有一席之地。
當然啦,這裡提到的只是部分比較具代表性的公司。如果你對無人機概念股有興趣,建議還是要進一步研究每家公司的基本面,像是營收來源、技術優勢、訂單能見度等等。
因為再熱的產業,真正能賺錢的,還是那些有實力、能落地的公司。投資永遠不是只看「題材」,更要看「實力」。
投資無人機概念股的機會與風險
無人機概念股看起來風光,的確吸引不少投資人的關注,但就像所有新興產業一樣,它同時也藏著機會與風險。如果你正在考慮是不是該進場布局,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想想。
我自己其實也曾經短暫參與過一檔無人機概念股,當初看到它接到國防部的消息就進場,但後來才發現財報上其實主力營收根本來自其他事業。
這段經驗讓我更確信:投資不該只看新聞標題,還是要多花點時間研究公司背後的營收組成,很多公司都是炒作題材而以,這種股票漲得快,也跌得快。

無人機概念股的機會
先說機會,無人機這個產業的應用範圍,真的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
從軍事用途開始,像是偵查、監控,到現在已經延伸到物流配送、農業噴藥、災後救援,甚至是建築工地的監控與測量,幾乎各行各業都能找出一個用得到無人機的角落。
根據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報告,2022年全球無人機市值就三百多億美元了,預估到2030年會衝破五百億美元,每年成長快8%!
而且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台灣政府現在對無人機產業的支持是非常明確的。不只是在政策上大力推動,更有具體的資源投入,像是協助業者打國際盃、推動國產自主供應鏈等等。
這代表未來幾年內,我們很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台灣品牌的無人機打入全球市場,這對相關公司的營運自然就是好消息。
無人機概念股的風險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題材聽起來很美,但投資絕對不能只看題材,還要把風險看清楚。
其中一個比較現實的風險,就是政策的不確定性。無人機雖然應用廣泛,但畢竟是飛行載具,各國對於它的法規限制都很嚴格,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法令收緊,導致原本的商業模式受限。
再來是所謂的「去紅化」(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雖然有利台灣,但在初期也意味著很多廠商得重新找供應商、建立產線,這些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短期內對獲利不一定有幫助。
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技術變化的速度。無人機這個產業發展得很快,今天你有技術領先,不代表半年後還領先。如果投資的公司沒有持續投入研發,很可能一下就被其他更有競爭力的對手取代。
無人機產業的未來展望
當我們聊到無人機產業的未來,很多人第一個想像的畫面,可能還是侷限在空拍或送貨這些應用上。不過事實上,這個產業的發展已經遠遠不只如此,它正往更高階、更智慧的方向前進,未來的無人機,會比現在想像中還要厲害、還要多功能。
像是可能衍生出人形機器人、光電智能機器人等,都是無人機題材的延伸。
其中一個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就是太陽能無人機。過去無人機最大的一個限制就是電池續航,飛一下就要充電,這對需要長時間執行任務的場合來說是一個大問題。
但如果能夠搭配太陽能板,不只延長飛行時間,甚至有可能做到幾乎不落地,像這樣的技術一旦成熟,無人機就能在空中停留更久、執行更複雜的任務,應用範圍也會隨之擴大。
台灣無人機在軍事方面的用法
過去台灣軍用無人機的研發和生產,幾乎都是由中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中科院」負責。目前在軍中服役的數百架無人機,大多出自中科院之手,包括像是小型的「紅雀」、中型的「銳鳶」等幾款不同規格的機型。
這些無人機主要被用來進行偵查與監控任務,不帶武器,也不是拿來攻擊用的,而是替部隊「先看到」、「先掌握」敵情。
至於更大型、更長航程的「騰雲」無人機,目前還在研發與測試階段,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為了因應快速變化的戰場需求,國防部近年也做出一個很大的轉變——開始向民間徵求「軍用商規」的無人機。簡單說,就是邀請民間有能力的科技廠商,依照軍方設定的標準來生產無人機。這樣一來,不只能加速建軍速度,也讓民間技術有機會參與國防應用。
根據國防部的規劃,這項「軍用商規」無人機計畫將在2025年到2028年間,大量採購超過3000架由民間製造的軍規無人機。
這些機型多半是微型或中小型,不是拿來打仗的主力,而是擔任前線眼睛的角色,用於即時偵查、敵情監控,有些甚至可以摺疊收進背包,讓前線部隊能輕鬆攜帶與部署。
未來這個軍規無人機系統會被部署到陸軍、海軍、空軍的營級或連級部隊,等於是讓每個小單位都能擁有自己專屬的空中偵查工具,提升整體作戰的靈活度與即時性。
軍方預估這些機體的使用壽命約為五年,因此每年都會有持續汰換的需求,也代表相關產業鏈會有穩定的長期需求。
結論
長期來看,無人機產業是一個剛需,而且這個領域跟國防、軍事有高度相關,所以很大機率是只能由台灣自己廠商來做,否則會洩漏國防機密。
因此台灣的無人機相關概念股還是很有潛力,但是要小心這些熱門股票有可能波動會比較大,如果股價前面已經漲一段,就不建議現在就衝進去買。
我覺得等到股價跌下來後,如果看好這個題材可以慢慢佈局一些,畢竟這是一個偏長線的趨勢,況且無人機技術也還在發展,但我相信未來大家一定會越來越容易看到無人機出現在各個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