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有在投資的人都一定聽過「美國聯準會要升息了」、「美國可能會降息」這兩句話,這個息不只跟股票有關,跟美債的價格更是有最直接的關聯!
我在實際交易中,就曾看過不少人只看到殖利率高就衝進場,結果短期內帳面虧損,甚至忍痛停損。其實債券不只是利息,它的價格波動、利率政策、你買入的時間點,全部都會影響實際報酬。
美債不只跟政策有關,美國公債還有不同的時間、很多債券相關的名詞,會帶你認識美債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不同種類有什麼差別、殖利率是怎麼來的,甚至進一步了解一般人要怎麼投資美債。

美債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政府跟你借錢
你可以把美國政府想像成一間超級大的公司,為了讓整個國家運作得更順利,像是修路、蓋學校、軍事支出等等,他們需要一大筆資金。
但這筆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所以他們就會對外發行一種「借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美國公債(U.S. Treasury Securities,簡稱美債),跟投資者借錢。
當你買了美債,其實就等於是把錢借給美國政府。他們會承諾在某個到期的時間點,把本金還給你,期間還會定期付利息。也就是說,你出錢,美國政府來用,然後依約付你利息,等時間到了再一次把錢還你。
這樣的方式就像是你把錢借給朋友做生意,他每個月固定還你一點利息,到期後一次還清本金——只是這個朋友,是美國政府,而且還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那一位。
美國公債的發行,其實是由美國財政部底下的「美國公債局」來負責的。這不是什麼小規模的民間機構,而是美國政府正式的單位。也因為有這樣的官方保證,再加上美國的經濟實力雄厚,所以美國公債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是全球最安全的債券之一。
當然啦,歷史上美國也曾經有過一些關於債務上限的政治爭議,有幾次甚至差點沒錢可以如期還債,但說穿了,那些都是政治角力造成的風波,最後美國也從來沒有真的對公債違約過。
所以從國際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美債幾乎等於是「零違約風險」的投資標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包括像日本、中國,甚至台灣的中央銀行,都會大量持有美債。
因為這不只是投資,更是一種資金保值的手段。對一般人來說,了解美債,就是理解世界怎麼運作的一部分。畢竟,美國發債,全球買單。
美債有哪些種類?短期、中期、長期怎麼分?
在了解了什麼是美債之後,很多人下一個問題通常是:「那美債到底有幾種?我該選哪一種比較適合自己?」這就要從美債的「年期」說起。
簡單來說,美債會依照還錢的時間長短分成三類:短期、中期和長期。每一種的投資特性都不太一樣,有的風險小、彈性高;有的利息穩定、適合放比較久。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借錢給朋友,有的人說一個月後就會還你(短期),有的說五年後慢慢還(中期),還有的說三十年後再說(長期),每種借法的條件跟風險也會不一樣。

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這三種主要類型的美債:
先從最短期的說起,T-Bills(國庫券)是期限一年內的債券,像是你借錢給政府一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年。他不會定期發利息,而是用「折價」的方式賣給你,比如說你用980元買一張面值1000元的T-Bill,到期後政府直接還你1000元,這中間差的20元就是你賺的。
中期的T-Notes(國庫票據 treasury notes),一般來說年期都在2到10年之間。買的時候是用面額買,然後每半年會發一次固定利息,到期後再一次還你本金。
對於希望資金能穩定成長的人來說,這是很多人會選擇的配置方式。
年期最長的是T-Bonds(國庫債券),可以長達30年,因為年期長,加上票息穩定,所以很多保險公司、退休基金會配置這種債券。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它的時間很長,所以遇到市場利率波動的時候,價格也比較敏感,換句話說,風險相對高一些。
我自己習慣把資金分成幾塊,短天期T-Bill當成資金停泊工具,中天期T-Note是做中性配置,而T-Bond我通常只會在利率高點時才進場,否則風險其實不小。
除了這三大類之外,還有比較幾種比較特別的債券,一個叫作「抗通膨債券」,一個叫作「零息債券」。
抗通膨債券的特色就是會根據通膨去調整利息跟本金,也就是說如果物價上漲了,你的債券也會跟著「加薪」,幫你保住實際購買力。這類產品對擔心通膨蠶食資產的人來說,是個蠻貼心的選項。
而零息債券,他並不會拿到利息,而是一開始就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賣給投資人,投資者在持有期限到了之後會支付票面價格給投資人,他就是賺一開始到最後拿到的價差。
總的來說,美債的選擇其實蠻多樣的,不同年期、不同結構的債券,對應的風險與報酬也不同。
如果你正在考慮把部分資金放進比較穩健的投資標的,不妨從這三種主流美債開始了解,找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那一種。
美國10年期公債為什麼特別重要?
其實10年期美債剛好就處在中期和長期的交界點,時間不算短,也不算太長。這個年期剛好可以反映出市場對未來經濟景氣、通膨走勢,甚至聯準會政策的整體看法。對很多投資人、分析師來說,它是一個既穩定又具有代表性的參考指標。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當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上升,通常會被解讀成市場預期未來利率會走高,或者認為經濟會變熱,通膨壓力上升;反過來說,殖利率下降,可能就代表市場在擔心景氣下滑,或者預期聯準會會開始降息來救經濟。
10年期美債的利率不只是影響政府借錢的成本,它也會進一步影響民間借貸像是房貸利率、企業發債成本等。
不管是股市投資人、企業財務長,甚至各國央行,大家在看美國聯準會政策動向的時候,第一個關注的就是10年期美債的變化。

搞懂美債殖利率:你的潛在收益
在看美債相關的新聞或理財節目時,你應該常聽到「殖利率」這三個字,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又為什麼大家這麼在意它?
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情境開始想像:假設你買了一張美國公債,表面上它寫著每年會給你30元利息,看起來很簡單對吧?但問題來了,你是用多少錢買這張債券的?
如果你是用1000元買進,那你每年拿30元,殖利率就是3%;但如果你是用950元買到這張債券,那你每年一樣拿30元利息,相對的殖利率就變成了約3.16%。
這就是殖利率的概念:它不是只看你拿到多少利息,而是要把你實際花了多少錢買進債券也算進去。
所以殖利率的基本算法其實很直白,就是「票面利息除以你買的價格,再乘以100%」。利息基本上是固定的,但買入價格卻會隨著市場上大家的搶購或拋售而波動。也就是說,債券價格跟殖利率,是一對會互相拉扯的關係。
舉例來說,當市場上很多人想買美債,搶得越兇,債券價格就會被抬高;但因為利息沒變,所以用更高的價格買進,殖利率自然就變低了。反過來說,如果市場對美債沒興趣,大家開始賣出,價格就掉下來,這時候你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利息一樣,殖利率反而變高了。
另外,還有一個在金融圈被大家密切關注的現象,叫做「殖利率倒掛」。這是指短期的美債(像是2年期)利率竟然比長期的(像是10年期)還要高,聽起來好像怪怪的,對吧?因為照理說,借錢借越久,風險越高,利息應該要越高才合理。當市場出現倒掛的情況,往往代表投資人對未來經濟景氣不看好,甚至有人會把它當作經濟衰退的警訊。

那升息又會對美債造成什麼影響呢?簡單講,當聯準會升息,升息調整的是基準利率,新發行的債券就會提供更高的利息來吸引投資人,這時候市場上的舊債券,就會顯得沒那麼誘人,因為利息比較低,所以它們的價格自然就會往下掉。
美國的FOMC會議就是在決定最新的基準利率要訂多少,許多人都會參考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Fed Watch 工具去看目前市場對於最新的利率預期是多少,目前有54%的人覺得下一次FOMC會議不會降息,會維持在現有的4.25~4.5%,但有46%的人士預測會降一碼。
對已經持有這些舊債的人來說,帳面價值可能會縮水;但對想進場的人來說,反而是買入時機,因為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票息,殖利率就會比較高。
我自己會搭配觀察兩年期與十年期的利差變化,公債殖利率倒掛的時候我就不會重壓長天期債券,反而會保留現金等利率環境明朗後再佈局。

台灣人怎麼買美債?三種常見管道
很多人聽完美債的基本概念後,接下來最想知道的就是:「那我在台灣到底怎麼買美債?」其實現在管道已經比以前方便很多,主要可以分成三種方式,每種方式的操作方式、風險、報酬都有些不同,適合的對象也不太一樣。
透過美股券商直接購買
第一種方式,就是透過美股券商直接買進美國公債。這就有點像是你跳過中間人,直接跑到美國市場去買政府發的債券。
你可以挑選想要的年期,比如3個月、2年、10年,然後下單買進,只要持有到期,政府就會依照約定時間把本金和利息還你。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透明、穩定、報酬可預期,但比較適合對海外券商操作有一點經驗的人,因為你得先開好海外券商帳戶(像是盈透證券IB、Firstrade),還要把資金匯過去,而且大多數券商有一定的最低資金門檻。
購買債券基金
第二種方式,是投資債券型基金。這對大多數台灣投資人來說比較熟悉,因為很多銀行、基金平台都有在賣。這種基金會把你的資金交給基金經理人,由他們幫你操作,挑選一籃子的債券來分散風險。
優點是入門門檻低,你也不用煩惱怎麼選債券,但缺點是要收一定的管理費和手續費,而且表現不一定比債券ETF來得好,還可能會有流動性不佳的狀況,想要馬上贖回不見得那麼容易。
購買債券 ETF
第三種,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採用的方式,就是直接買債券ETF。
ETF基本上是一種可以在股市上交易的「債券組合」,像是美國20年期公債ETF(TLT)、短年期公債ETF(SHV、VGSH)等等都很熱門。
你不需要像買單一債券一樣挑選特定到期日,只要在台灣券商開好美股帳戶,就可以用股票一樣的方式下單買進。ETF的好處是流動性高、交易方便、選擇多樣,入門門檻也不高。
不過要注意,它不像單一債券會「還你本金」,因為ETF本身會一直買進賣出裡面的債券組合,不會持有到期。另外,它配息時間不固定,領到的利息還會被當作「股息」課稅,雖然有些券商會幫忙處理退稅,但還是有些人會覺得麻煩。
投資美債的優點與風險
投資美債常被說成是比較穩健的選擇,但穩健不代表零風險。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它的好處在哪裡,又有哪些潛在的風險,這樣才不會只看到報酬,忽略了可能的變數。
投資美債的優點
先來聊聊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配置美債。第一個原因,就是它的風險相對比較低。跟股市相比,債券的價格波動通常比較小,特別是美國公債,因為背後是由美國政府擔保,被視為違約風險幾乎等於零的資產。這也讓它成為很多保守型投資人的首選。
再來是現金流穩定。大部分的美債都會每半年固定配一次利息,如果你持有的是到期還本的公債,只要等到時間一到,不但本金會還給你,這段期間的利息也都一毛不少。對於想要有固定收入、但又不想承擔太大風險的人來說,這點特別有吸引力。
另外一個很實際的優點,是美債的流動性很好。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債券市場之一,無論是大機構還是散戶,基本上你什麼時候想買、什麼時候想賣,都有人在交易,不太會出現找不到接手買家的問題。
如果你是用直接購買的方式來投資美債,那還有一個好處是「到期回本」,只要你持有到期、不中途賣出,就能拿回原本的本金,不用太在意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再加上當市場震盪、股市下跌時,資金往往會流入債市避險,美債有時候反而能撐住你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
投資美債的風險
但說到這裡,還是要提醒,美債雖然風險低,但並不代表沒風險。像是通貨膨脹就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物價一直漲,但你拿的債券利息是固定的,那你實際上能買的東西可能越來越少。尤其當市場開始擔心通膨,聯準會可能升息,這時候舊的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因為新的債券提供了更高的殖利率,大家自然就不願意再買舊的。
利率風險其實就是這樣來的。只要市場利率往上走,你手上的債券價值就會受到影響,這對打算中途賣出的投資人來說,是需要注意的事。
還有一點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是匯率風險。畢竟你是用台幣換成美元去投資,如果剛好你賣出美債那天,台幣大幅升值,那就算你美債賺錢,換回台幣後可能會少賺甚至倒賠。
此外,當你收到利息後再拿去投資時,如果那時候市場利率已經變低,就會遇到所謂的再投資風險。你可能找不到像之前那麼好的報酬率,只能接受較低的收益。
雖然美國公債的信用風險非常低,畢竟是由美國政府背書,但如果你買的是某些特殊設計的債券,比如「可贖回債券」,還要考慮贖回風險,也就是發行單位可能在到期前就把債券收回,讓你錯過原本預期的利息收益。
所以說,投資美債的好處不少,但該注意的地方也不能輕忽。如果你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風險承受度去選擇適合的年期與方式,再適時關注市場變化,那美債的確是個很值得長期納入資產配置的選項。
升息導致美債虧損案例:矽谷銀行倒閉
今天來帶大家回顧過去因為升息,債券價格下跌的矽谷銀行倒閉案例,這個就是一個能帶大家快速了解投資債券風險的例子。
過去在聯準會升息時,市場利率高於 ETF 所持有的債券利率時,ETF價格會下跌;這也是為什麼短期內進場容易看到帳面虧損。
雖然長期來看,若未來利率回落,ETF淨值有機會回升。但像之前倒閉的矽谷銀行就是因評估錯誤,在公債利率2%時重壓低殖利率債券,最終無法承擔公債價格下跌導致破產。
加上當時在市場有人傳出矽谷銀行可能沒辦法兌現,大家瘋狂去擠兌,更加速了矽谷銀行必須把賠錢的債券賣掉,讓用戶可以把錢領回去。
假如用戶沒有大量擠兌,其實矽谷銀行有機會不會倒閉,但重點還是他前面買了太多債券,而這些債券都因為聯準會升息而虧損。
所以這邊提醒一下,就算美債看起來很穩定,但也是有整體性的風險,你要確認你虧損時還能繼續抱下去,撐到領利息嗎?還是你會忍不住認賠賣掉,這是投資債券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買美債前必懂的幾個名詞
在開始投資美債之前,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看起來很專業的詞,像是「面值」、「息票」、「YTM」這類名詞。乍看之下有點難懂,但其實只要抓到概念,這些都是幫你評估投資報酬和風險的重要工具。
面值
先從最基本的「面值」說起。所謂的面值,其實就是債券發行時設定的金額,也就是到期時政府會還給你的本金。大部分情況下一張債券的面值是1000美元,這金額不會變動,跟你用多少錢買這張債券是兩回事。
息票
接下來是「息票」。你可以把它想成債券每年配給你的利息。比方說,如果一張債券面值是1000美元、每年配息30美元,那這30美元就是息票。
票面利率(息票率)
那「息票率」或「票面利率」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息票金額除以面值的比例,也就是每年你能拿到的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上面那個例子中,30元除以1000元,就是3%,這就是息票率。這個比例一旦發行就固定了,不會變動。
到期日
「到期日」就更直白了,就是政府承諾把本金還你的日期。根據債券種類的不同,可能是一年內、也可能是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才到期。
當期收益率
不過實際上,你在市場上買債券時的價格,可能不是剛好1000元,有時候會高一點、有時候會低一點,這就影響到你實際賺到的報酬。這時候就會用到另一個名詞——「當期收益率」。
它的算法是用債券每年的息票金額,除以你實際買進的價格。比如你用950元買到一張每年給你30元利息的債券,那你的當期收益率就是大約3.16%,會比票面利率來得高。
到期收益率
而如果你想知道,從現在買進持有到到期整段期間的整體年化報酬率,那就要看「到期收益率」,英文常看到YTM(Yield to Maturity)。它不只算進了每年拿到的利息,也把你買的價格和未來政府要還你面值之間的價差算進去,算出一個平均每年的報酬。我們在新聞裡看到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通常指的就是這個指標。
總報酬率
最後一個是「總報酬率」,它是把你從債券上賺到的所有錢都算進去,包括固定配息的收益,以及你買進價格和最後賣出(或到期)之間的價差。所以不管你是領利息、還是從債券漲價中賺到價差,通通會算在這個數字裡。
搞懂這些名詞,不是為了讓你變成專業債券交易員,而是當你在挑選商品、看基金說明書、或聽到理專在講債券時,腦中不會一片空白。而且只要懂得怎麼對照這些關鍵數據,你就能更有信心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債投資方式。
結論:美債不是穩賺不賠,要知道遊戲規則才去投資
從矽谷銀行就可以看到美債並不是完全的穩賺不賠,還要搭配每個人的投資習慣、策略去做安排。
舉例來說,美債適合資產規模比較大,且有時間等待的人去做投資。
他們可以直接買美國國債,而不是透過 ETF 之類的方式間接持有,像我過去有建議幾個資產規模比較大的朋友去這樣做資產分配。
當他們資金量體超過幾千萬、幾億台幣的時候,第一個要追求的就是穩,而不是想要賺幾十幾百個百分比。
所以他們就可以去買債券,放到持有期間結束而領到利息。
至於一般人資產就少,所以債券的利率其實對我們來說幫助並不大,因此要投資債券可能要等到有價差的時候再來投資,例如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改變時,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易機會。
前陣子台灣的證券分析師郭哲榮還說他買了幾百萬元的美債ETF,就是在做價差。
就像我自己操作債券十多年,最大的心得就是:你要懂自己是「在做資產配置」還是「在做價差交易」,兩者差很多。如果只是想穩穩收息,那就不要太在意短期波動;但如果你在意帳面價值,就得謹慎挑入場時機。
大家切記要讀清楚這篇的債券遊戲規則,讀熟之後才去投資,不然看看矽谷銀行的慘痛教訓,債券也有可能讓人受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