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繁體中文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首頁 - 股票投資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FAANG退流行?美股七巨頭才是重點

    • 文章發布時間: 2025-08-01
    • 文章更新日期: 2025-08-01
    FAANG退流行?美股七巨頭才是重點

    目錄

    還記得幾年前,大家談到科技股都會說「尖牙股 FAANG」,裡面有臉書 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 Netflix、谷歌Google 和蘋果 Apple 這五家公司,曾經是市場上的明星隊伍,掌握著消費科技的主導地位。

    把這些公司單字的頭一個字母所組成 FAANG 這個單字,並且大家習慣將其字義翻譯成尖牙股,這五家居於領導地位的美國科技公司,也在過去幾年股價漲勢很高。

    但來到2025年,整個局勢已經完全改變了。你會發現,現在大家討論的重點,不再是「你看 Netflix哪部片好看」,而是「OpenAI又升級了哪個模型」、「NVIDIA又出了什麼新晶片」。分析師們已經把焦點轉移到新一代的霸主。

    新一代的霸主已經登場,我們現在談的是「七巨頭」(magnificent 7,簡稱 M7)。他們不是只做消費端的產品,而是從底層晶片、雲端平台、人工智慧模型到應用全都一手包辦。

    這篇文章,我會帶你走一趟科技版權力遊戲的演化史,從尖牙股時代的巔峰,一路講到M7如何統治今天的AI市場,並提供一套實戰型的投資策略,幫你在這波新的經濟循環裡站穩腳步。

    FAANG退流行?美股七巨頭才是重點

    科技縮寫的演化:尖牙股 FAANG 怎麼來的?

    你可能會覺得,什麼FANG、尖牙股 FAANG、M7不過就是華爾街發明的縮寫遊戲。但你仔細想想,每一次縮寫的變化,其實都在透露一件事:市場價值的焦點正在轉移。

    以前是誰有最多用戶、誰做出最好玩的APP;現在則是誰能掌握最多的算力、誰能支撐整個AI運作的基礎設施。

    FANG的誕生:應用層霸權的時代

    2013年,財經節目主持人克萊默(Jim Cramer)提出了「FANG」這個詞,代表的是那時候最具顛覆性的四大科技公司:臉書 facebook(社群平台)、亞馬遜(電商)、網飛(串流)、谷歌(搜尋)。

    這幾家公司共同特徵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靠數據驅動、快速擴張。他們站在網路的「應用層」,用演算法和用戶黏著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

    當時的投資人買進這些美股,不是因為它們賣硬體賺錢,而是因為它們掌握了流量和注意力,這就是當時的「金礦」。

    FAANG時代:蘋果加入後的行動生態壟斷

    到了2017年,蘋果加入這個行列,尖牙股 FAANG 正式成型。這不只是多了一個字母,而是象徵著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已經建立。

    蘋果靠著iPhone和iOS,變成了大多數人進入數位世界的「入口」,而尖牙股 FAANG 的每一家公司,也剛好搭上了行動網路紅利的順風車。

    那段時間,我們說科技股,其實是在說「誰能抓住你的眼球」,而不是「誰能蓋出AI資料中心」。

    從FAANG到MAMAA:價值轉向企業級科技

    2021年後,情勢開始改變。網飛的成長放緩,反而是微軟這家老字號企業強勢回歸,被納入到新的縮寫裡,例如FAAMG 或 MAMAA。

    這代表市場價值從「用戶數與訂閱量」,開始轉向「雲端服務與企業軟體」這些更穩定的商業模式。

    投資人也不再只追求流量,他們想看的是:誰能提供讓企業離不開的基礎建設?誰能在AI時代提供真正可持續的服務?

    AI革命與七巨頭的加冕:從雲端到晶片的全方位制霸

    從2023年開始,生成式AI徹底引爆市場注意力,你應該也感受到那股科技業的躁動吧?不管是聊天機器人、影像生成還是Copilot,整個世界突然都在談AI。

    但你有沒有想過,誰才是真正撐起這場AI革命的骨幹?這不是一個APP、一個工具而已,而是一整條從晶片到雲端平台、再到終端應用的供應鏈。

    這時候,新一代的科技主力「M7七巨頭」浮上檯面,他們不是只靠流量和眼球生存,而是主導整個AI時代的技術堆疊(Full-Stack),從底層到上層,全都一把抓。

    誰是七巨頭(magnificent 7)?

    以下這七間公司合稱NVIDIA(輝達)、Tesla(特斯拉)、Microsoft(微軟)、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臉書母公司)。

    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這七間公司究竟是做什麼,以及對於整個美股有什麼影響力。

    2025年七巨頭整理

    如果你是重視數據和策略的投資人,這張表就是你理解「七巨頭」在2025年實力版圖的速成教材。

    別看它只是一張表,裡面藏著大量訊號:誰是AI最核心的推手?誰的市值與成長動能最強?誰又開始面臨估值壓力?這些資訊,會影響你的投資決策方向。

    公司 (股票代號)

    市值
    (2025/8/1數據)

    年初至今股價表現

    預期本益比(Forward P/E)

    2025年AI/策略重點

    蘋果 (AAPL)

    3.10 兆美元

    -14%

    約 33x

    Apple Intelligence整合至iOS,M4晶片驅動裝置端AI

    微軟 (MSFT)

    3.97 兆美元

    +22%

    約 39x

    Azure AI服務擴展,企業級Copilot全面部署

    母公司 Alphabet (GOOGL)

    2.33 兆美元

    +16%

    約 18x

    Gemini 2.5模型導入搜尋與GCP平台

    亞馬遜 amazon (AMZN)

    2.49 兆美元

    +27%

    約 32x

    AWS成AI首選平台,整合AI進電商流程

    臉書 facebook (META)

    1.94 兆美元

    +52%

    約 20x

    Llama 4開源,社群AI與廣告技術領先

    NVIDIA (NVDA)

    4.34 兆美元

    +69%

    約 52x

    Blackwell GPU量產,AI晶片市場無人能敵

    特斯拉 (TSLA)

    0.97 兆美元

    -19%

    約 160x+

    Robotaxi商業化,FSD全自動駕駛技術突破

    以下就來仔細介紹這七間科技巨頭。

    NVIDIA:晶片霸主,撐起AI地基的巨人

    NVIDIA 在AI晶片這塊幾乎沒對手,全球資料中心跑AI模型,90%都要靠它家的GPU。你說它只是賣硬體?不,它真正的優勢是CUDA生態系,這套工具就像是AI開發者的作業語言,讓人一旦用上就很難跳槽。

    2025年,它從Hopper晶片升級到新一代Blackwell架構,主打H200和B200。全球雲端服務商對這兩顆新晶片的需求火熱,直接推升NVIDIA資料中心收入飆到263億美元,年增率高達154%。

    而且這還不是極限——它整體營收首度突破300億美元大關,毛利率維持在75%,現金流充足,還回饋股東超過150億美元。這種財報表現,難怪投資人搶著追捧。

    不過也別太樂觀,它的估值不低,市場對任何壞消息都會反應很大,加上像谷歌 google、Amazon這些客戶也開始自研晶片,多少會威脅它的長期壟斷地位。

    如果想在台股投資輝達相關的股票,可以看這篇「輝達概念股」介紹。

    微軟(Microsoft):企業AI領域的超級權力中心

    說到企業級AI投資,微軟絕對是榜首。你有沒有注意到,不管是老牌企業還是新創公司,只要提到Copilot、Azure OpenAI,大多數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微軟。

    微軟的優勢在於雙引擎戰略:一方面,它的Azure雲端平台提供企業執行AI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它把OpenAI的模型深度整合到自己的全家桶軟體中,像是Microsoft 365和Dynamics 365,真正做到了AI落地變現。

    2025年第四季的表現也沒讓人失望,總營收來到764億美元、年增18%,其中Azure和相關雲端服務增速更高達39%。而Azure的年化營收已經突破750億美元,資本支出更預計在下季突破300億美元──這代表它準備好繼續砸錢建AI帝國。

    不過呢,要成為AI軍備競賽中的常勝軍,就得燒得起錢。面對AWS與谷歌 google Cloud的激烈競爭,微軟的毛利率、現金流管理與雲端部署效率會是投資人接下來最關注的重點。

    Alphabet(谷歌Google 母公司):搜尋與AI的雙引擎領導者

    如果說微軟是在做AI應用,那谷歌就是AI研發的先鋒。從線上搜尋引擎公司、線上廣告到Gmail、YouTube,它的服務無所不在,而這些服務現在全都被AI重新改寫。

    它的王牌武器叫「Gemini系列模型」,2025年的Gemini 2.5已經導入搜尋結果、雲端平台甚至影片生成模型Veo。你可能不知道,光是導入AI Overviews這個功能,就讓搜尋查詢量提升了10%以上。

    而在雲端市場方面,Google Cloud Platform(GCP)靠著自研的TPU晶片與先進AI運算能力,和AWS、Azure形成三足鼎立。Q2雲端營收來到136億美元、年增32%,營業利潤率還從去年11.3%大幅提升到20.7%——這對以往長期虧損的GCP來說,根本是轉型奇蹟。

    但谷歌的挑戰也不小。搜尋被生成式AI顛覆的可能性始終存在,AI產品能否快速商業化、以及來自全球監管的反壟斷壓力,都是未來要密切關注的風險點。

    亞馬遜(Amazon):AI加持的雙重霸權

    講到亞馬遜 amazon,多數人第一印象還是電商。但其實真正讓它變成三兆俱樂部候選人的是「AWS」這台雲端現金機器。

    AWS的角色是AI時代的「基建工人」:它提供最穩定、最多元、最靈活的雲端環境,讓企業可以在上面建AI模型、跑大數據、訓練演算法。它還自己研發AI晶片(Trainium、Inferentia),也推出Nova Premier等自家模型,拼的是效能與性價比。

    到了2025年,AWS年化營收早就突破千億美元,而整體資本支出也持續加大,就是為了滿足全球企業對AI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

    但問題來了,亞馬遜的電商業務成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雖然AI可以幫助提升電商效率,但短期內主力還是AWS在撐。長期看來,能否在AI轉型中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將決定它能不能繼續與微軟、谷歌 google搶佔企業市場的核心地位。

    Meta(META臉書):AI驅動的社群霸主

    你可能以為Meta只是一家社群公司,但它現在可是全球最會用AI強化社群與廣告效益的科技龍頭股指標之一。每天有超過33億人使用它旗下的應用(像是臉書、Instagram、WhatsApp),這些龐大的用戶數據,就是AI模型最好的訓練素材。

    Meta走的是「雙軌AI」策略:一方面在自家平台優化內容推薦與廣告投放,另一方面祖克柏也大力發展 AI,推出開源模型Llama 4,搶攻AI開發者與企業客戶的心。這種做法不只降低研發成本,還建立了「大家用我家模型」的護城河。

    財報數據也不輸人,2024年Q4營收年增21%達484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高達48%,其中Family of Apps部門的毛利甚至達60%。這樣的現金流,也支撐它繼續投入長期的元宇宙Metaverse與AI戰略。

    不過,壓力也不少。除了來自推特的競爭威脅之外,Reality Labs部門持續虧損,加上全球反壟斷監管越來越嚴,都可能拖累它的估值表現。

    蘋果(AAPL):以隱私為核心的裝置端AI霸主

    蘋果的邏輯,跟其他AI巨頭完全不同。它不是在拼誰的模型大,而是把AI深植在用戶日常中,強調裝置端運算、效能與隱私兼顧。

    2025年最重要的產品,是整合進iOS的「Apple Intelligence」,由最新M4晶片支援,讓AI直接在iPhone、iPad、Mac中跑,不必送到雲端。這樣一來,用戶體驗快、資料也不離機,這正是蘋果長期經營的品牌信任基礎。

    第二季財報也亮眼,總營收達954億美元、年增5%,服務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這顯示蘋果從硬體賣斷,成功轉向高毛利的「訂閱+生態系」模式。

    不過,挑戰也不小。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近飽和,再加上美中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重組(採取「中國+1」策略),成本與不確定性都在上升。外界也質疑它在生成式AI賽道上是否有點「落後」。

    延伸閱讀:台股投資人必看的「蘋概股」有哪些?

    特斯拉(TSLA):從電動車龍頭進化為物理世界的AI實驗場

    如果說NVIDIA是AI的硬體供應商,特斯拉就是AI在真實世界的「測試場」。它的車隊不只是在跑里程,而是在替AI模型收集最珍貴的真實世界數據。

    2025年最大看點,就是無監督全自動駕駛(FSD Unsupervised)與Robotaxi商業化試點正式啟動。奧斯汀市已開始小規模運營,接下來要往舊金山等地擴張。這不只是開新服務,而是整個交通業的顛覆性變革。

    特斯拉還有更遠大的野心,那就是從電動車製造商轉變成實體 AI 工廠,Optimus人形機器人計畫預計在2026年進入量產階段。

    不過,特斯拉整體的風險不小,Q2汽車業務營收出現下滑,股價極高估值是建立在未來AI革命成功的「信仰」上。一旦Robotaxi進度延遲,或者FSD不符預期,股價的修正幅度可能會非常劇烈。

    塑造新科技秩序的宏觀力量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這七家科技巨頭們能一統市場,擁有這麼領先的產業地位?

    答案其實不只是在產品好、財報強,而是在他們背後站著三股巨大的推力:資本支出、雲端基礎建設與AI商業模式。

    搞懂這三股動力,等於是摸清了這場科技競賽的「燃料供應系統」。如果你是個關注長線的投資人,這部分絕對不能跳過。

    AI基礎建設大戰:誰砸最多錢,誰就有門票

    現在的AI競賽,不是靠點子贏,而是靠誰燒得起錢。2025年,光是微軟、谷歌、亞馬遜三大雲端巨頭,資本支出合計就超過2500億美元,全數投向資料中心與AI硬體。

    這些投入不是選配,而是參加AI時代的門票。你沒這筆錢,就別想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建推論服務、搶AI開發者。

    但這場軍備競賽,也遇到現實牆:電網供應吃緊、人才短缺、建設速度慢,通通是卡脖子的風險。這些限制,反而讓有錢有規模的巨頭變得更難取代。

    更關鍵的是,他們彼此間形成一種「閉環共生關係」:微軟、谷歌、亞馬遜花大錢蓋雲端,NVIDIA靠賣晶片賺大錢,反過來再提供雲端平台AI服務,彼此互相成就,形成一個高壁壘、高效能的封閉生態圈。

    雲端三強爭霸:AI是終極競技場

    你有發現嗎?以前雲端平台比的是儲存容量、計算效能,現在全都改成比AI能力。2025年的雲端服務,早就不是「存資料」這麼單純,而是「幫你把AI模型跑起來」。

    根據Q2資料,雲端市佔前三名分別是:AWS(30%)、Azure(20%)、GCP(12%)。其中Azure增速最快,年比成長高達39%,顯示企業客戶正加速遷往微軟生態系。

    競爭焦點集中在誰的AI服務更強——像微軟的Azure OpenAI服務、谷歌的Vertex AI(整合Gemini模型)、亞馬遜的Bedrock平台,都成為吸引開發者與企業的關鍵工具。

    現在的企業多採「混合雲策略」,同時用兩家甚至三家公有雲,這讓平台之間的互通性變成新的勝負關鍵。誰能讓AI模型跨平台運作、整合資料更簡單,誰就能吸走更多客戶。

    雲端供應商

    2025 Q2市佔率

    年比成長率

    核心AI產品

    差異化優勢

    AWS

    30%

    17%

    Bedrock、SageMaker、自研晶片

    市佔大、服務多、先發優勢強

    Azure

    20%

    +39%

    Azure OpenAI、Microsoft 365 Copilot

    與OpenAI深度整合、企業生態強

    GCP

    12%

    32%

    Vertex AI、Gemini模型、TPU晶片

    AI研究實力強、資料處理領先

    貨幣化關鍵:AI怎麼賺錢?四種模式一次看懂

    很多人說AI很厲害,但真正賺錢的模式是什麼?目前科技巨頭們主要有四種方式,正逐步把AI從燒錢研發變成高毛利收入:

    • AI當加值工具(Value Booster):不另外收錢,但提升產品體驗與留存率。例如Meta把AI用在社群推薦、廣告投放,效果一流,間接提高獲利能力。
    • AI作為付費功能(Add-On):在原有產品上加購,例如微軟的Copilot,要額外付費疊加在365訂閱上,這種模式非常容易規模化。
    • AI變成高級方案(Super Tier):谷歌 google推出的Gemini Advanced版本,收費更高,但提供更進階的模型與功能,讓高端用戶掏錢升級。
    • AI直接變商品(End Product):像OpenAI提供API按量計費,微軟Copilot for Security也是另售工具,這類商業模式明確、成長空間大。

    這些模式不是彼此排斥,而是可以混搭的收入來源。越多模式越穩定,也更能說服投資人未來會有穩定現金流,而不是泡沫故事。

    而這些 AI 佈局也會帶動相關的概念股,可以看這篇 AI 概念股介紹,幫你更認識整個 AI 產業。

    2025年投資人手冊:戰略、風險與機會

    說到底,身為投資人,我們不是只看熱鬧,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在這場AI與科技巨頭們的盛宴裡,哪裡是甜點?哪裡是地雷?

    這一節,我們會從估值合理性、潛在風險、ETF選擇到分散策略,一步步拆解「怎麼在七巨頭的世界裡,做出聰明的投資配置」。

    高估還是合理?AI估值泡泡的判斷線在哪

    先來看硬數據:到2025年中,七巨頭中有五家的預期本益比都超過30倍,特斯拉甚至飆破150倍。這個估值水準,明顯高於S&P 500平均值,也讓不少人開始聯想到當年科技泡沫的影子。

    但這波熱潮有個很大的不同:市場不是在押當下的獲利,而是在為「未來10年AI重塑全球經濟」這個敘事買單。也就是說,現在買M7,就像在押一張未來的經濟重建藍圖。

    合理嗎?看你站在哪。若你相信AI會像網路、行動裝置一樣顛覆全世界,那這些估值也許還不算離譜。但風險在於,一旦AI的商業化進度不如預期、產業轉型卡關,那麼估值修正一定來得又快又猛。

    七大風險因子:這些逆風你要提早因應

    就算是最強的科技股,也擋不住政策、經濟和供應鏈的暴風雨。以下幾個重點風險,是我們現在就該列入投資評估的關鍵因子:

    • 反壟斷與監管壓力:Meta、谷歌和 Apple 正面臨多起全球監管訴訟,而NVIDIA和微軟的併購行為也引來審查。若美國或歐洲大動作出手,可能會限制它們的成長空間。
    • 供應鏈與地緣政治風險:Apple等公司持續推動「中國+1」轉移產線,雖然長期有助於分散風險,但短期內勢必增加成本與不確定性。
    • 市場過度集中:S&P 500中,七巨頭的市值佔比接近三分之一。一旦其中1~2家失速,整體市場可能會被拖下水。
    • 經濟週期與消費緊縮:若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企業IT預算與消費力下降,科技支出一定會縮水,最直接影響的就是M7這種高估值股。

    如何投資美股七巨頭?ETF or 個股?投資人該怎麼上車比較安全?

    如果你相信這七間公司未來會繼續成長,那麼問題來了:想參與M7的成長,應該自己選股,還是透過ETF來布局?

    如果你有時間研究個別公司財報、AI策略和產業動能,單押幾檔M7個股會有更高爆發力。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透過ETF布局會更穩妥,而且也有很多選擇可以依照風險承受度調整。

    目前最熱門的兩檔ETF:

    • QQQ(Invesco QQQ Trust):追蹤NASDAQ-100指數,包含了M7大部分成分股,也有部分非科技大型股。科技股佔比約60%,適合想要中等集中度、偏成長導向的投資人。
    • VGT(Vangu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F):超過98%的部位都是資訊科技,幾乎是純科技股配置。持股範圍也涵蓋中小型成長股,適合對科技產業有高度信心的投資人。

    指標

    QQQ

    VGT

    指數類型

    NASDAQ-100

    MSCI US IT 25/50

    持股數量

    約100檔

    約322檔

    費用率

    0.20%

    0.10%

    科技股佔比

    約60.8%

    約98.6%

    前五大持股

    NVDA、MSFT、AAPL、AMZN、AVGO

    NVDA、MSFT、AAPL、AVGO、ORCL

    適合對象

    想參與創新大盤趨勢者

    想專注押寶科技產業者

    或是你也可以透過尖牙股指數 NYSE FANG+ index 來觀察這七間公司的變化,或是直接投資追蹤這個指數的 ETF,像是台股的 00757,或是美股的 FNGG(兩倍做多 ETF)等。

    如何投資FANNG?尖牙股指數 NYSE FANG+ index

    Beyond M7:別讓投資組合失去平衡

    雖然七巨頭閃閃發光,但把所有資金都壓在這裡,可不一定聰明。這也是為什麼近期市場開始討論「Mid 7」、「AI Next 10」這類新概念,尋找估值較低、潛力尚未完全反映的潛力股。

    你的組合不妨納入一些基本面穩健、現金流強、負債低的中型成長股,或是結合其他產業(像能源、醫療、基礎建設)來對沖科技類股的波動。

    因為長期來看,最穩定的投資從來不是「壓對邊」,而是「配置得宜」。

    美股縮寫的歷史:除了FAANG以外,還有這些名詞!

    當你開始覺得「FAANG」已經老派,別擔心,科技圈的縮寫大軍早就跟上潮流,一路從精簡到繞口令,每一代縮寫的誕生,其實都反映出產業關注焦點的轉移。

    當你還在說 FAANG,市場早就玩起新一輪縮寫了。

    最早從 FLAG(Facebook、LinkedIn、Apple/Airbnb、Google)開始,進化到家喻戶曉的 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再到超長版的 FAANGMULA,一口氣塞進 Uber、Lyft、Airbnb 等新創明星。

    隨著 AI 崛起,焦點轉向 Magnificent 7 七騎士:Google、Amazon、Apple、Meta、Microsoft、Nvidia、Tesla,成為科技龍頭新指標。

    Broadcom 飆漲後,市場又創出 BATMMAAN(像蝙蝠俠一樣全能),再到 AI 熱潮下的 MANGO(Meta、Apple、Nvidia、Google、OpenAI)與帶諧音的 GAYMAN / GAYMMAN,命名越來越像潮流語錄。

    這些縮寫看似玩笑,其實背後蘊藏著一個訊號:每一次縮寫組成的變動,都映照出投資市場、技術浪潮與平台勢力的重新洗牌。

    FAANG 美股縮寫演變

    結論:駕馭下一個十年的科技霸權

    回頭看這篇文章,我們不是只在看七家科技巨頭們的市值數字,而是在讀一份未來十年科技經濟權力地圖。

    從尖牙股 FAANG到magnificent 7,不只是名字換了,而是整個市場價值觀發生了質變:從應用層的流量遊戲,變成掌握AI基礎建設與全球性影響力數位供應鏈的產業聯盟。

    這七家公司之所以能主導市場,不只是因為它們強,而是因為它們的資本支出、技術深度、平台綁定力都已經構成前所未有的競爭門檻。

    對投資人來說,M7不只是幾檔股票,而是未來美元資本流向、全球產業轉型的核心軸心。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風險:估值偏高、監管強化、市場集中度過高,每一點都可能引發市場震盪。所以,重點不是「ALL IN七巨頭」,而是搞清楚它們在你整體資產配置中的定位。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緊盯它們的AI商業化進度、資本支出規模、以及在雲端市場與AI服務中的競爭優勢,同時保持組合的多元與彈性。

    尖牙股的時代,定義了我們如何連上網路、消費娛樂;而M7的時代,將定義我們如何生產、運算、組織整個經濟系統。

    理解這個結構性的轉變,才是迎戰2025與下一個十年市場的最佳策略。

    FAANG 常見問題

    1. Q1:什麼是FAANG?它和現在的七巨頭(M7)有什麼不同?

      A1:FAANG 是2010年代科技股的代表縮寫,包含 臉書 facebook(Meta)、亞馬遜 amazon、Apple、網飛 netflix 谷歌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主要圍繞消費科技應用。但現在進入 AI時代,市場焦點轉向更基礎、更全面的技術堆疊,因此「七巨頭(M7)」這個新名詞誕生,加入了 NVIDIA、Tesla 和 Microsoft。簡單來說,從尖牙股 faang到M7,是市場價值觀從使用者介面轉向基礎設施的轉移。

    2. Q2:投資七巨頭是不是風險太高?現在入場會不會太晚?

      A2:的確,七巨頭的估值偏高,像Tesla的預期本益比甚至超過150倍。如果你只看短期財報,會覺得進場壓力大;但如果你認同 AI、雲端、晶片是未來十年的大趨勢,M7 就不只是股票,而是「經濟建設公司」。但還是要提醒:高估值代表高波動,資產配置和風險控管更不能少。

    3. Q3:我沒時間研究個股,那該怎麼參與七巨頭成長?

      A3:你可以透過 ETF 來參與,例如 QQQ 和 VGT 都涵蓋大部分七巨頭成員。QQQ偏大盤與創新組合,科技股佔比約60%;VGT則是純科技股配置,科技股佔比近99%。如果你看好科技長線發展,又想分散風險,ETF 是非常適合的入門選擇。或是選擇追蹤尖牙股指數 NYSE FANG+ index 的ETF,像是台股的 00757、美股的FNGG。

    ↑
    科技股美股
    感謝您讀到這裡 🙌 無論你想了解行情趨勢,還是比較外匯平台,我們的電子報都幫你整理好最重要的投資資訊。
    每天行情資訊太多?我們幫你濃縮重點,3 分鐘就能看懂下週外匯走勢。
    👥 專為台港澳投資人整理

    📩 免費訂閱|下週外匯市場必看關鍵

    只要 3 分鐘,掌握下週外匯必看走勢,不再錯過行情!

    幫你省下數小時研究時間,一封信就看懂行情

    • 📅 下週重大經濟事件提醒
    • 💱 美元 / 歐元 / 黃金最新走勢分析
    • 📰 熱門外匯平台資訊與精選文章
    發生一點錯誤,請再提交一次。
    您已成功訂閱,稍後會收到確認信件。

    ✅ 不會寄垃圾信,可隨時退訂。

    Picture of Kyle Chou
    Kyle Chou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金融科技碩士,結合金融與科技專業的外匯分析師。擁有超過 7 年的實戰交易經驗,對MT4、MT5、cTrader等平台操作精熟,並致力於將數據轉化為具行動力的決策依據。他以年輕世代的語言撰寫深入淺出的教學文,特別受投資新手與自學交易者歡迎。
    上一頁上一篇PCE是什麼?聯準會降息必看!
    下一篇選擇權槓桿怎麼玩?新手當心!下一篇
    外匯經紀商排名
    品牌
    評分
    詳細評測
    1. Moneta Markets
    10/10
    2. Vantage FX
    9/10
    3. Avatrade
    8.7/10
    4. Mitrade
    8.3/10
    5. TMGM
    8/10
    最新文章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Vantage 越南:推無掉期交易與全新 IB 制度

    外匯與差價合約(CFDs)經紀商 Vantage

    閱讀更多 »
    XM 取得杜拜 SCA第 5 類牌照,準備進軍中東市場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XM 取得杜拜 SCA第 5 類牌照,準備進軍中東市場

    外匯經紀商XM已在中東擴點,並從阿聯杜拜證券與商品

    閱讀更多 »
    美國升息影響示意圖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美國升息是什麼意思?全面看懂對台灣投資人的影響

    美國聯準會(Fed)的每一次利率決策,就像在全球金

    閱讀更多 »
    相關文章
    美國降息影響示意圖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美國降息對台灣有什麼影響?一文看懂股市、匯率動向

    很多人看到美國聯準會降息,直覺是「股市要噴了!」、

    閱讀更多 »
    本益比(PE)是什麼?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本益比(PE)是什麼?多少才合理?要怎麼用本益比找出好公司?

    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這家公司市盈率只有10倍,很

    閱讀更多 »
    那斯達克指數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那斯達克指數震盪的背後,真正影響你資產配置的關鍵變數是?

    最近你是不是也在關注台股的AI概念股?像是什麼伺服

    閱讀更多 »

    目錄

    十大外匯交易商排名是台灣以及香港資訊最全的外匯交易所評測平台,我們的編輯皆在業界擁有超過10年以上的經驗,給您最安全的交易體驗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常見問題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菜單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加入電子報

    獲得本站最新資訊以及每周訊號

    🎁 專屬 50% 入金禮物已解鎖

    由 Moneta Markets 億匯提供 — FCA 監管,值得信賴

    ⏰ 專屬資格 10:00 後失效

    一般平台

    $1000入金 $1000

    為您解鎖

    您的專屬禮物

    $1500同樣入金 $1000

    一般平台 $1000 入金 $1000
    →
    您的專屬禮物 $1500 同樣入金 $1000
    ✅ 已有 1,000,000+ 位精明交易者加入!
    我要用 $1500 的起點交易

    🏆 全球信賴的專業交易平台

    🛡️
    權威金融監管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
    頂級品牌背書

    作為西甲強權「馬德里競技」官方合作夥伴,品牌實力與信譽獲全球認可。

    📈
    新手跟單神器

    內建強大的複製交易系統,一鍵跟隨頂尖交易員的策略,輕鬆上手。

    ⚖️
    加密貨幣最高500x槓桿

    不只可以交易外匯,億匯提供加密貨幣高達500倍的靈活槓桿,讓您能用小資金撬動大市場,放大獲利機會。

    槓桿產品交易涉及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金全部損失,請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