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過下單後,成交價格卻比你看到的貴了一點點?這種情況就是滑價,也叫滑點,它是一種隱藏的交易成本。如果你想提升交易績效、控制策略風險,滑價這件事絕對不能忽略!
滑價是一種隱形的交易成本,滑價成本雖然感覺很少,但如果當今天市場出現極端行情,市場波動放大、或是市場效率不好、造市商沒有做好,這時候交易滑點可能就會很大。
當我們在外匯、股票、或是加密貨幣市場進行交易時,滑點是一個你隨時要注意的重要問題。

什麼是滑價/滑點?
你有沒有在網路上買過東西,像是看中一台打折的咖啡機,看到價格很划算,立刻按下「立即購買」?但等你付款完成再仔細一看,會發現結帳金額好像比剛剛看到的還高一點點。
這種「怎麼和我原本看到的不一樣?」的感覺,其實在金融市場裡也常常發生,只是我們叫它滑價,或是滑點。
簡單來說,滑價就是你原本希望以某個價格成交交易,但實際上成交的價格卻跟你想的不一樣。這個掛單到成交執行價格之間的差異,就是滑價。
比如你下單買某檔股票,當時螢幕上顯示的價格是每股 100 元,但真正成交時卻變成了 100.3 元。那 0.3 元的差距,就是滑點。
這種情況其實不只發生在股票,外匯交易、加密貨幣、甚至期貨市場裡也一樣可能出現。

尤其當你使用「市價單」的時候,這類訂單的意思是「不管多少錢,我現在就是要成交」,這時候價格一有變動,你的訂單就會跟著當下最接近的價格去執行,難免會出現一點點誤差。
滑價的幅度有時很小,小到你可能根本沒感覺,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市場消息剛公布、波動突然加劇、或是交易量瞬間爆量的時候,這個價格差就可能變得明顯。
對於短線交易者來說,這種滑點問題如果頻繁發生,其實會對整體報酬造成不小的影響。
所以啊,滑價並不是什麼罕見現象,而是市場運作中的一部分。它告訴我們,從你下單到真正成交的那幾秒鐘,其實充滿了變數。了解滑價,不只是讓我們少一點心理落差,更能幫助我們在交易策略上做出更周全的準備。
為什麼會發生滑價/滑點?
有時候我們明明已經很快地下單,卻還是發現成交的價格跟自己原本看到的不一樣。這讓人很困惑,不禁想問:「怎麼會這樣?」其實,這就是滑價在作祟,而它的產生原因,說起來其實不難理解,以下就來介紹容易造成滑價發生的原因。
金融市場遇到重大新聞、政策,波動放大造成滑價
首先,金融市場的價格本來就像心情一樣變化多端,尤其是遇到重大新聞、央行宣布利率政策、或是重要經濟數據,例如美國CPI公佈的時候,整個市場會像水面被丟進石頭一樣掀起波瀾,價格上下波動得非常快。
你可能下單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個價格,但等訂單真的被系統處理並成交時,價格早就跳到了別的地方,這時就產生了滑價。
像這幾週台股、美股、原物料、外匯市場都因為川普關稅政策造成大規模下跌,這種時候就很容易有滑價的情況產生。
系統延遲造成滑價
再來,雖然我們習慣用「一鍵下單」,但別忘了,從你按下按鈕到交易真正完成,背後其實經過一連串的技術流程。
你的交易指令要先經過網路傳送,再由交易平台送達市場,雖然這整個過程可能只花幾毫秒或幾秒,但對於快速變動的市場來說,那幾秒鐘已經夠讓價格翻一輪了。
如果這時候網路稍微卡了一下、平台運作速度沒那麼快,就有可能讓你以不同於原本預期的價格成交。
流動性不足造成滑價
還有一種情況是市場上買的人和賣的人不夠多,也就是所謂的「流動性不足」。當你想買進時,如果剛好沒有那麼多願意賣的人在你期望的價格掛單,那你的訂單就只能跳過你想要的價位,改用更接近現價的價格去成交。
這時,就算市場沒有太劇烈波動,也會出現滑價的情況。
跳空開盤造成滑價
最後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跳空開盤」。
像是週末市場休市,但世界可沒休息,如果期間發生了什麼大新聞,等到週一開盤時,價格可能會直接跳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中間甚至沒有任何成交價。
你原本掛在舊價格的訂單就會直接被跳過,用跳空後的新價格成交,結果自然會讓你感覺價格滑動一段。
滑價/滑點一定是壞事嗎?
很多人一聽到「滑價」,第一個反應就是「啊,又被吃虧了」。但其實滑價不一定都是壞事,它有時候反而可能對你有利。
就像你走進市場買水果,本來以為蘋果要 35 元一顆,結果老闆說今天特價只要 32 元,這種感覺很棒吧?在交易裡,這種情況就叫做「正滑價」。
簡單來說,當你要買進某個商品,結果成交價格反而比你原本預期的還要低,那當然是撿到便宜;或者你想賣出資產,最後的成交價比你預期的還高,那也是賺到一點。
這樣的滑價,其實對你來說是有利的,只是我們平常比較少注意,因為賺到的時候大家往往不會特別計較。
反過來,如果你下單買進時,成交價格比你看到的還高一點,或者賣出的價格比你想像的低一點,那就是「負滑點」,對你的交易成本就會產生影響。
這種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不甘心,尤其是當這種情況頻繁發生的時候,那些零點幾元的差距長期下來也會堆成一筆不小的成本。
重點不在於要完全避免滑價,因為那幾乎不可能,而是要學會怎麼降低對自己不利的滑點出現的機率。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靠運氣遇到正滑點,而要更關注怎麼減少那些讓我們多花錢的負滑點,這才是穩定交易的關鍵。
如何減少滑價/滑點的發生?
雖然滑價是交易中常見的現象,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盡量減少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就像開車會遇到塞車,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交通,但可以選對時間或路線,讓旅程順一點。交易也一樣,方法選對了,就能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使用限價單
首先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改用「限價單」來下單。很多人習慣用市價單,因為快,按了就成交,但代價就是沒辦法掌握成交價格。
限價單就像是你先把自己的底線講清楚,譬如你願意用最多 100 元買一檔股票,那只要市場價格沒有超過這個範圍,訂單才會成交。這種方式雖然沒那麼保證一定成交,但至少可以避免價格一跳讓你花了冤枉錢。

避免市場波動大時交易
再來就是選時間。每次到重要的經濟數據公佈,或是各國央行要開會決定利率的時候,市場常常會上演一場短暫的「地震」。
這些時刻雖然可能有交易機會,但也特別容易出現滑價,因為價格變動實在太快了。如果你不是做短線操作、對風險掌握沒那麼有把握,其實可以考慮這種時候先觀望一下,不一定要硬衝進去搶交易。
週末、假期後也容易有滑價
還有一點其實很多人會忽略,就是「週末」。雖然市場週末休市,但世界上的事情並不會跟著放假,如果發生什麼大新聞,週一一開盤價格很可能就直接跳過你原本預設的價位,這就是所謂的「跳空」。
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必要,有些人會選擇週末前先平倉,避免週一一早遇到意外的滑價。
選擇流動性好的商品
流動性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上有沒有人願意跟你交易。
如果一個商品的買賣雙方都很踴躍,那你在想要的價格附近比較容易成交;反之,如果市場冷清清,你就得讓出更多的價格空間才能成交,自然也比較容易滑價。
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交易者會挑流動性好的商品,或是在市場最熱絡的時間段下單。
一開始就設好滑價上限
除此之外,有些交易平台也提供一些「小工具」來協助控管滑價風險。
像是可以讓你設定「我最多只能接受幾點滑價」,只要實際滑價超過這個範圍,系統就自動不讓這筆訂單成交。還有些平台本身的執行速度比較快、伺服器比較穩定,也能減少你下單後出現落差的機會。
總之,滑價這件事,不能說完全避免,但透過以上這些方法,確實可以讓它對我們的影響變小一點。
只要在每次交易前多一點留意,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交易更穩、更踏實,也更接近自己預期的成果。
我自己的習慣是,我都會用限價單去掛,這樣雖然會錯過一些機會,但可以避免掉滑價的成本,有時候市場恐慌的時候,你可以能真的是會因為滑價而交易到貴非常多的商品。
因此交易的時候要冷靜,就用限價單掛單吧。
滑價/滑點在不同市場的表現
很多人以為滑價只會出現在股票市場,但其實只要你有參與交易,不管是買外匯、買股票、做差價合約(CFD),甚至是在交易加密貨幣,都可能出現滑點的情況。
因為只要有買賣、有價格變動、有下單的過程,就有可能出現價格跟你預期不一樣的時候。
以外匯市場來說,雖然它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市場,流動性也非常高,但還是會因為重大經濟消息或地緣政治事件而出現劇烈波動,這時候滑價就容易發生。
尤其是在歐洲或美國盤的外匯開盤時間,行情跳動比較快,如果使用市價單進場,價格常常會「滑」過你想要的位置。
股票市場也類似,特別是一些成交量較小的個股,或是在開盤前後那段時間,下單的人很多、價格變化也快,這時候不管是買進還是賣出,都有可能遇到跟原本看到的報價不一樣的情況。
而如果你是做CFD交易的,因為這類交易是合約對價格的猜測,而不是實際持有資產,所以報價通常來自平台本身提供的數據。
這代表你的訂單會受到平台的報價機制和執行效率影響,滑價的風險就會更取決於平台的穩定性與流動性來源。
至於加密貨幣,那就更不用說了。整體市場本來就以波動劇烈著稱,價格可能一分鐘內就大跳幾個百分點。
再加上有些交易所的流動性不夠、掛單深度不足,當你想快速買進或賣出時,價格可能直接跳過你原本設定的位置。
這在某些幣種上特別明顯,尤其是交易量比較少的「小幣」,滑價有時甚至比你預期的價格多出不少,對交易者來說會造成額外成本。
所以不管你在哪一個市場操作,只要涉及快速成交的動作,都有機會遇到滑價。
了解不同市場的特性,選對交易工具與時機,不只可以減少損失,也能讓你在交易中更有信心。
畢竟,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個性,身為投資者要學會怎麼跟它們相處,才能在裡面走得長久又穩健。
忽略滑價可能會讓你賠大錢
許多人在想投資策略時,都會使用回測來判斷這個策略能不能賺錢。但回測真的就要把所有條件都考慮進去,例如可能會有滑價的產生。
如果在回測時沒有把滑價考慮進去,最後以為會賺錢的策略結果真的放錢進去才發現是虧損的。
一開始我在自己做回測時,沒有考慮到滑價,所以想了一個交易頻率比較高的策略,讓他每天根據信號買進賣出。
原本回測結果每日報酬率大概是1%,也就是你投入 10 萬台幣,每天能幫你自動交易賺 1000 元,但當時忘記考慮滑價,所以最後實際放錢下去跑的時候一天就虧了 3~4,000 元,還好那時候有馬上發現是滑價問題,所以有趕快停止這個策略。
好險當時資金量體小,也有即時找出問題,現在做回測除了交易成本,也會把滑價考慮進去,我都會保險抓2%去回測。

結論
說到底,滑價這件事,對每一位進入市場的投資人來說,其實都不陌生,只是有些人可能還沒意識到它的存在。它不像手續費那樣會直接列在報表上,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一筆交易的成本,長期下來甚至會牽動你的整體獲利表現。
想要避開滑價,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方式(我現在也在用)就是使用限價單去做交易,並且如果可以設定滑價上限就一定要去做設定,才可以避免買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