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Guardian是詐騙嗎?為何在網路文章、甚或是台灣警政署的民眾通報,都有人申訴說Blue Guardian是詐騙?
事實上,根據本站的調查,Blue Guardian其實並非詐騙平台,而是一間合法的自營交易平台。
那為什麼,Blue Guardian會被許多台灣、香港的交易者視作詐騙?我們又該如何提防呢?本文將為台港兩地的自營交易者們一一解答這些疑惑。

為何Blue Guardian被視作詐騙
Blue Guardian的本質是一間外匯自營商,提供資金給通過挑戰的用戶進行交易,在用戶獲利後與他們進行分潤(如果想了解更多Blue Guardian的詳細資訊,可參考本站的專業評測:Blue Guardian 評價)。
Blue Guardian被視為詐騙的原因基本上有兩個:
- 誤用山寨黑平台
- 交易者因虧損而失去帳戶,而控告Blue Guardian是詐騙黑平台
誤用仿冒Blue Guardian的黑平台
這類型的受害者屬於真的被詐騙了,但是並非被正版Blue Guardian詐騙,而是詐騙集團會仿冒Blue Guardian的一切,從LOGO、官網,乃至手機APP介面,一切全部仿冒,只在關鍵細節上有所不同(例如仿冒官網的URL會與正版官網有所差別,不是詐騙集團故意留下線索,而是因為網域的獨特性而讓他們無法完美仿冒)。
一旦這些受害者被詐騙後,他們可能無法得知這些其實是仿冒Blue Guardian的詐騙集團,而誤以為是正版Blue Guardian訛詐他們的金錢,從而投訴Blue Guardian是詐騙黑平台。其實這不是Blue Guardian的錯(除了Blue Guardian無法有效管理自身品牌形象之外),但卻承受了這些負評。

從這篇警政署公布的詐騙名單可以看到,雖說Blue Guardian被列為詐騙,但其實該網域並非Blue Guardian的真實網域,n被改成m,代表這其實是偽造的黑平台,而非正版的Blue Guardian。
交易者承受不了虧損而投訴Blue Guardian
由於Blue Guardian的嚴苛風控規則,讓許多交易者連挑戰都無法通過就直接爆倉失去資格,這其實是平台的規則限制,與詐騙無關,但是交易者可能會誤以為是Blue Guardian本身惡意操控規則,故意讓交易者無法通過挑戰,從而反覆騙取交易者的挑戰費以藉此獲利,因此讓交易者認為Blue Guardian是詐騙而進行投訴。
這種情況同樣地無法證明Blue Guardian是詐騙平台,但卻讓Blue Guardian收穫不少負面評論。
仿冒Blue Guardian詐騙的手段:心理陷阱與技術操作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詐騙手法看起來這麼拙劣,卻總有人上當?其實這些仿冒Blue Guardian的詐騙平台,不只利用人性來詐騙,還會在技術上詐欺交易者,讓交易者難逃一劫。
Blue Guardian詐騙的心理陷阱
1. 對大額資金的渴望(The Lure of Capital)
對於許多有交易技術但本金不足的投資人來說,「給你10萬美金操作,利潤你拿8成」的承諾,幾乎讓人無法抗拒。詐騙集團利用這種「一步登天」的渴望,讓受害者忽略了背後不合理的細節,從而掉入陷阱。
2. 受害者的FOMO心態
FOMO就是害怕錯過的意思,詐騙平台會利用限時挑戰優惠、誰誰誰一天獲利幾百美金等等的話術,營造出大家都在賺錢只有你還沒有的氛圍,讓人急著想加入,從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3. 權威崇拜與從眾心理
詐騙群組裡總會有個被捧上天的「老師」或「分析師」,說著看似專業的術語,偶爾給出一兩次「神準」的預測(通常是漲跌都說,再截取說對的部分),當群組裡所有樁腳都在吹捧老師、感謝老師時,從眾心理會讓你放下戒心,將自己的判斷力外包給這個虛假的「權威」。
4.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當受害者支付了數百甚至數千美元的「挑戰費」,卻因為各種不合理的規則而失敗時,詐騙集團會告訴你:「沒關係,再試一次,這次給你優惠。」
許多人會因為不甘心已經投入的挑戰費血本無歸,而選擇繼續投入更多資金,希望能回本。這種心態會讓人越陷越深,直到耗盡所有資金。
Blue Guardian詐騙的技術操作
詐騙平台的本質是與交易者利益對立,輸贏不是市場波段或個人問題,而是都由詐騙集團操控,在黑平台的交易全部都被集團給掌控著:
插件類型 | 詐騙方式 | 影響 |
---|
滑點與延遲插件 | 在你點擊下單的瞬間,故意延遲成交或將成交價格滑動到一個對你不利的位置。尤其是在市場行情劇烈波動時。 | 你總是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或是訂單無法在預期價格成交,導致虧損或利潤縮水。 |
---|
點差調整插件 | 針對你的帳戶,動態地、瞬間地拉大買賣價差(點差)。 | 你的交易成本暴增,原本可以獲利的單子變成了虧損,更容易觸發停損。 |
---|
交易限制插件 | 在後台設定,禁止你在某些高勝率的時段(如重大新聞發布時)進行交易,或讓你的掛單失效。 | 你的交易策略被技術性地架空,無法發揮作用。 |
---|
數據源混淆插件 | 詐騙平台可能根本沒有對接真實的國際市場流動性,而是使用自己內部伺服器生成的假行情數據。 | 你看到的K線圖是平台「畫」給你看的,他們可以隨時製造異常的價格波動,讓你的帳戶瞬間爆倉。 |
---|
這就是為什麼在詐騙平台上交易,你會感覺運氣總是不好,市場總是跟你作對,事實上其實交易者從頭到尾都被欺騙,根本沒有所謂的公平。
台灣人的自營交易平台安全性檢查清單
檢查項目 | 安全訊號 | 危險訊號 |
---|
1. 台灣合法性 | 經金管會核准,公司名稱可在證券期貨局網站查到。 | 無法查到,或宣稱是「海外公司」不受台灣法律管轄。 |
---|
2. 公司歷史 | 成立超過5年,創辦人及團隊背景公開透明,可供查證。 | 成立時間短(可透過Whois查詢網域註冊時間),資訊模糊。 |
---|
3. 國際聲譽 | 在大型國際評論網站(如Trustpilot)上有大量、長期的正面評價,且公司會公開回應負評。 | 評價少、短期內湧入大量可疑的好評,或負評集中在出金問題。 |
---|
4. 金流方式 | 提供傳統的銀行電匯或信用卡支付方式。 | 極力誘導或僅提供加密貨幣(如USDT)入金。 |
---|
5. 出金證明 | 社群上有大量、持續、可驗證的用戶出金證明(非平台自行製作的圖片)。 | 缺乏真實出金證明,或總是拿幾個樣板案例宣傳。 |
---|
6. 交易規則 | 規則清晰、合理,且在官方網站上以條款形式明確列出,無模糊空間。 | 規則朝令夕改,有不合理的限制(如禁止某些策略),或由「老師」口頭解釋。 |
---|
7. 利益模式 | 明確表示公司收入來自於盈利交易者的利潤分成。 | 絕口不提商業模式,或暗示主要收入來自挑戰費。 |
---|
8. 網站品質 | 網站設計專業,無錯別字,所有連結均有效,提供詳細的聯絡方式與實體地址。 | 網站粗糙,充滿簡體字或語法錯誤,聯絡方式只有Email或即時通訊軟體。 |
---|
9. 行銷話術 | 強調交易風險,提供教育資源,不承諾回報率。 | 標榜「保證獲利」、「穩賺不賠」、「老師帶單」、「AI智能交易」。 |
---|
此外,也可參考本站的自營商排名,以獲得最新、最安全的資訊。
結論:保持清醒,遠離Blue Guardian詐騙
Blue Guardian的詐騙疑雲,是投資人對自營交易卻步的原因之一,但其實這類型的海外交易平台並不可怕,我們只需要隨時保持警惕,做好功課、遠離黑平台,仍然可以放心交易。
Blue Guardian詐騙常見問題(FAQ)
除了Prop Firm,還有哪些常見的投資詐騙類型需要注意?
根據警政署165的統計,2025年常見的投資詐騙類型還包括:
– 虛擬貨幣(加密貨幣)詐騙:透過假交易所、質押挖礦、ICO等名義吸金。
– 飆股群組詐騙:在LINE或Telegram群組中,由「老師」帶領操作冷門股或未上市股票,誘騙民眾高價買入後倒貨。
– 釣魚網站詐騙:模仿合法券商或交易所製作幾可亂真的假網站,騙取你的帳號密碼與資金。
在台灣,操作海外未經核准的平台(如外匯、CFD、加密貨幣)本身違法嗎?
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目前台灣法律並未明文禁止個人將資金匯往海外平台進行投資。但是,這種行為是「不受法律保障」的。這也代表如果你在這些平台上發生任何損失或糾紛,台灣的金融監管機構(金管會)和司法體系將很難介入協助。
香港用戶該如何查證一個投資平台的合法性?
香港投資人可以透過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簡稱證監會)的官方網站,查詢一個公司或個人是否為合法的持牌機構。SFC網站上設有「持牌人及註冊機構的紀錄冊」可供公眾免費查閱。此外,SFC也會定期公布「無牌公司及可疑網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