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你是不是也在關注台股的AI概念股?像是什麼伺服器、晶片、AI軟體,一堆看起來超有未來感的產業正在台灣大熱。而其實啊,這些靈感很多都來自美國科技圈,尤其是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公司。
你每天打開的 iPhone,是 Apple;滑的 Instagram,背後是 Meta;查資料離不開Google—— 這些科技巨頭的總部幾乎都跟「那斯達克」有關。
說到這裡,你大概就有感覺了,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美國股市裡超重要的存在——那斯達克指數(或是納斯達克),也叫做nasdaq composite,台灣人愛叫它「那指」。
簡單一句話,它是美國股票市場裡,尤其專門收羅科技股的「大本營」。不管你是不是有在買美股,你的生活,其實天天都在被那斯達克裡面的上市公司影響著。
那斯達克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聽到「那斯達克」四個字,覺得它有點距離感。
全名超長,叫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中文翻成「全國證券商公會自動報價系統」,難怪大家都直接叫它 NASDAQ,或更親切點,叫「那指」。
但你可以這樣想:
那斯達克就像一個超大型的線上菜市場,只不過裡面擺攤的不是賣水果青菜,而是來自美國、甚至全世界的各家公司,販售的就是它們的股票。
這個市場的特色是什麼?
特別多賣的是科技產業的「青菜」,像剛剛提到的 Apple、Microsoft、Meta、Google,全都是那斯達克的「攤位主」。這些科技股不僅是美股市場的主角,也是全球投資人每天關注的重點。
你再把它跟台灣比喻一下,就有點像台灣股市裡的電子股一樣,科技掛帥,市值大、成長性強,行情一下子就牽動整個金融商品市場的風向。
那斯達克在震盪,台灣股市為什麼也跟著緊張?
最近全球股市真的有點「風聲鶴唳」,特別是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忽上忽下,讓不少投資人都開始緊張起來。你可能會想:「美股的震盪跟台灣有什麼關係?」但其實,台灣股市,尤其是科技股,跟美國那邊可是息息相關。
為什麼?因為台灣的很多科技大咖——像台積電、聯發科,甚至一堆AI概念股——他們背後的客戶或合作夥伴,正是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像蘋果、微軟、英偉達這些公司的股價一有風吹草動,台灣的科技股通常也跟著震一下。特別是半導體和AI產業,根本跟美國市場脫不了鉤。
而且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聯準會最近決定維持利率在4.25%到4.5%之間,並放話說會根據接下來的經濟數據再決定要不要降息。這種「看數據再說」的態度,讓市場變得很不穩,大家都在猜下一步怎麼走。
雖然美國2月CPI數據顯示通膨稍微有降溫,但核心CPI還是高於2%的目標,市場擔心Fed會繼續保持鷹派風格——簡單來說,就是錢還不會這麼快變便宜。這樣的緊縮政策,美股當然首當其衝,尤其是高估值的科技股最敏感。而你也知道,台灣很多公司基本上是美國科技巨頭的供應商,所以美股跌,台股科技股很難置身事外。
再來,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特別是針對科技業的限制。雖然表面上是在打中國,但其實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像台積電這種全球供應鏈核心角色,也會被波及到。萬一政策一變,訂單或供應鏈合作模式都可能受到挑戰。
總結一下,如果你有投資台股、特別是科技股,那斯達克的走勢你真的不能不看。它不只是美國科技股的溫度計,也是台灣科技股的晴雨表。那斯達克好,台灣半導體、AI股通常也跟著旺;那斯達克跌,這邊也難獨善其身。
我的建議是:不管你主戰場是美股還是台股,市場這麼震盪,最重要的是保持靈活,別把資產全壓在單一區塊,該分散的就分散。隨時留意聯準會動態、通膨數據,還有美國科技股的表現,這樣一來,市場給機會的時候,你也比較有本事接住。
那斯達克 vs 紐約證交所?
可能你也聽過另一個美國股市的名字——紐約證交所(NYSE),那它跟那斯達克(NASDAQ)有什麼差異呢?
簡單講,這兩個股市就像台灣人逛街時會選擇的兩種風格:
紐約證交所(NYSE)
有點像信義區裡頭的百貨公司,裝潢高檔、品牌老字號。裡面上市的公司很多都是歷史悠久、超穩重的,例如可口可樂、高盛這些金融大咖。整體的市值也是全球最大,走的是穩健派。
那斯達克(NASDAQ)
則像東區小巷裡冒出來的新創品牌聚集地,活力十足、創新爆棚,主打新潮科技牌。
裡頭的成分股以科技公司居多,像剛剛提到的Apple、Microsoft、Meta、Google都在這裡掛牌,市值和話題性也不輸給老大哥。
來個表格比一下,更清楚:
指數
|
紐約證交所(NYSE)
|
那斯達克(NASDAQ)
|
性質
|
歷史悠久的傳統股市
|
科技股、新創股集中地
|
上市公司類型
|
金融、能源、消費品為主
|
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為主
|
代表性公司
|
可口可樂、高盛、Walmart
|
Apple、Microsoft、Meta、Google
|
市值
|
全球第一大
|
全球第二大,但科技股市值超高
|
交易形式
|
傳統場內交易
|
全電子化交易
|
那斯達克指數不只一種?其實有分「100」跟「綜合」!

很多人聽到那斯達克,第一反應可能是:「哦~那是科技股很多的那個指數吧?」沒錯,不過再仔細一點,其實它細分為兩個版本 —— NASDAQ100指數 跟 NASDAQ綜合指數(英文叫 nasdaq composite)。
簡單說,如果你把那斯達克市場想像成一碗滷肉飯,NASDAQ綜合指數 就像是那碗裡面所有的料都來一點,包含了差不多3000家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什麼樣的股票都有,像是科技股、消費品、甚至部分製造業公司,整體來說比較能反映整個市場的「大氣候」。
那NASDAQ100指數呢?

它就像是你特別把那碗滷肉飯裡最嫩、最肥美的前100塊滷肉挑出來 —— 專門挑市值最大、影響力最強的那些公司,特別是科技產業巨頭。而且它還特別「去掉金融業」,主打科技股和創新領域。
所以如果你特別關心科技公司的行情,想知道全球科技產業的動態,NASDAQ100就是你的首選指標!
前十大成分股有誰?全是你耳熟能詳的
我們來看一下NASDAQ100指數裡的成分股前十名,是不是超有親切感:
排名
|
公司
|
簡介
|
1
|
Apple
|
iPhone 的那個蘋果
|
2
|
Microsoft
|
Office、Windows 霸主
|
3
|
Amazon
|
買東西就靠它
|
4
|
Nvidia
|
AI時代的晶片王者
|
5
|
Alphabet
|
Google 的母公司
|
6
|
Meta
|
臉書、IG 的老大
|
7
|
Tesla
|
電動車領頭羊
|
8
|
Broadcom
|
半導體大廠
|
9
|
Adobe
|
你做圖時用的Photoshop
|
10
|
Netflix
|
大家追劇最愛的網飛
|
看完這些名字,是不是發現每天生活中都在用它們家的產品或服務?
所以說,NASDAQ100指數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現代人數位生活的縮影。
為什麼要關心那斯達克指數?就像台灣科技業的天氣預報
好啦,你可能會想:「我又沒在美國,幹嘛管那斯達克的行情?」
但其實,那斯達克指數對台灣可是有很深的連結,特別是對我們的科技公司來說,它就像是台灣科技業的天氣預報。
原因很簡單,美國那些科技巨頭(比如 Apple、microsoft、Google、meta…)很多都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而台灣有不少上市公司,就是這些巨頭的關鍵零件或技術的合作夥伴。
當那指表現好,通常意味著全球對科技產品需求旺,連帶也會帶旺台灣的科技股。
所以即使你只是關心台灣股市,那斯達克這個指標也是不能忽略的。它不只是美股的風向球,更是全球市場走勢的重要參考。
想投資那斯達克指數?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心癢癢:「既然那斯達克影響那麼大,那我是不是也能參一咖?」
答案是:當然可以!而且方式比你想像簡單,甚至可以說就像便利商店買滷味一樣方便。
最親民的方法:買ETF
如果你不想自己挑股票,也不想盯盤到半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ETF。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專門追蹤NASDAQ100指數的ETF,它的好處就是幫你把這些大公司一次打包,買一張等於直接參與美國科技產業的成長,連台灣也有發行喔!
去年我自己就有參與過NASDAQ100的ETF布局,發現聯準會一旦釋放鷹派訊息,科技股幾乎瞬間反應。所以每次CPI數據公布前,我會特別調整資產比重,讓部位更靈活。
進階選擇:CFD差價合約

如果你是比較進階、手癢想要有槓桿操作的人,也可以考慮CFD(差價合約)。
比如 Moneta Markets 億匯這類平台,就提供 NASDAQ100 指數的 CFD 差價合約交易,讓你可以用小額資金進場參與市場波動,不論看多還是看空,都能靈活操作。
在 Moneta Markets 億匯上,不只能交易美股指數,還有外匯、大宗商品等多元標的,搭配簡潔介面與快速下單功能,對新手和進階交易者都相當友善。
不過也提醒一句:CFD 商品雖然彈性高,但仍涉及融資利息、槓桿風險,還有強制平倉機制。投資之前,一定要先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記得量力而為。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那指」?它就像台灣科技業的天氣預報!

你可能會想,啊不就美國那邊的股票市場,跟我每天在台灣喝咖啡、追劇有什麼關係?
其實,那斯達克指數,尤其是熱門的 NASDAQ100指數,對我們台灣人來說,真的不只是「別人家的事」。
想像一下,你早上出門前會不會看個天氣預報?如果今天要下雨,你就知道要帶傘、穿外套;天氣好,心情也跟著好起來。那斯達克,在全球科技產業裡,扮演的角色就很像這種「天氣預報」。
為什麼呢?因為它裡面集合了一大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技股,像是 Apple、Microsoft、Meta、Google,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漲跌,基本上就是全球科技產業的溫度計。
而很多台灣科技公司,像半導體、電子零件廠,其實都是這些美國科技巨頭的供應商或合作夥伴,兩邊連動關係超緊密。
簡單說,當那斯達克行情好,這些大咖科技公司的市值走高,訂單一多,台灣的科技股通常也會跟著吃香喝辣;反過來,如果那斯達克跌得慘,很多投資人對科技產業的信心就會動搖,台灣相關的股票也容易受到波及。
還有一點很重要,假如你已經在研究或有意投入美股,那斯達克一定是你不能忽略的主場。
不管是直接買單一公司的股票,還是透過ETF布局,很多人第一步就是先從這個指數下手,因為它代表了整個科技界的主旋律。
所以啊,別小看每天新聞裡那幾句「那斯達克指數上漲/下跌」,它其實默默地影響著我們從手機、電腦,到薪水和股市投資的方方面面。
掌握好這份「全球科技天氣預報」,說不定還能幫你提早看出趨勢,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那斯達克指數影響我們生活的3件事
1. 你的科技生活,來自它
每天的手機、電腦、社群媒體,全都少不了那斯達克裡的科技股公司。
Apple 每次一推出新功能,Meta 一改演算法,股價漲跌就反映在這個指數上,甚至會帶動全球科技股行情。
2. 台灣股市也被它牽著走
你有沒有發現,每次美股大漲大跌,隔天新聞都說「受到美股影響,台股開盤走勢震盪」?
尤其是AI、半導體這類科技題材,台灣很多公司像台積電,和那斯達克的科技巨頭們都有供應鏈合作,nasdaq composite表現好壞,直接影響台灣股市信心。
3. 投資人手上常常有它的ETF
很多投資美股的人,會選擇買那斯達克指數相關的ETF,像 QQQ 這類商品,因為成分股集中在科技產業,漲幅時常領先整體股市。但當然啦,風險也相對比較高,畢竟科技股波動性大,投資前還是得多做功課。
總結一下,掌握「那斯達克指數」就像掌握全球科技業的脈搏

聊到這裡,不得不說,那斯達克指數真的是股票市場裡很有「代表性」的存在,尤其是它的NASDAQ100指數和NASDAQ綜合指數,一個是精挑細選的科技公司大明星,另一個則像滷肉飯裡什麼料都有的大碗組合。
不論是apple、microsoft、meta、google,還是你常聽到的特斯拉、輝達這些美國科技巨頭,他們的股價漲跌不只牽動美股,也會影響到台灣一大票幫他們代工或供應零件的上市公司,所以你可以把那斯達克當成全球科技產業的「風向球」或「天氣預報」。
想參與?你可以透過ETF輕鬆入手,或是進階一點玩玩CFD差價合約,靈活度高、交易方便,甚至可以雙向操作。但別忘了,無論你選擇哪種金融商品,了解市場波動、搞懂指數背後的邏輯,還有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這些功課絕對不能省。
簡單一句話:懂那斯達克,不只是懂一個指數,而是掌握整個全球科技股的行情,甚至看得出未來世界市場的走向。
⚠️風險提示:本文提及的金融商品如ETF、CFD差價合約,均具有市場波動風險,投資人應依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謹慎評估,並建議多做功課或諮詢專業顧問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