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價(Slippage),是許多交易新手一開始最容易忽略、但卻默默吃掉資金的「隱藏成本」。它就像金融交易裡的摩擦力,發生得快,卻很少有人在意它的長期殺傷力。
簡單來說,滑價指的是你下單時「看到的價格」,和系統「實際成交的價格」中間的落差。這個差價,雖然可能只有幾個點(pip),但如果發生在槓桿交易中、或頻繁交易的策略下,累積起來就不是小數字。

用生活場景理解滑價:「你點下去的不是你買到的價格」
讓我們從一個熟悉的例子開始。
你看到一台心儀已久的筆電特價,限時促銷只剩最後三分鐘。你趕緊按下「立即購買」,但進到結帳頁面才發現,價格變了——又多了幾百元。你感覺被耍了,但實際上,這就和金融市場的「滑價」現象如出一轍。
在金融交易中,這種「看到一個價格、成交卻是另一個價格」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滑價。它不是平台騙你,而是市場的價格變化太快,系統在處理過程中已經無法即時捕捉你原本鎖定的價格。
滑價 ≠ 虧損,先釐清「正向」與「負向」滑價的差別
類型 | 定義 | 例子 | 對交易者影響 |
正向滑價 | 實際成交價格優於預期價格 | 預計1.2000買進,實際成交1.1996 | ✅ 減少成本、提升利潤 |
負向滑價 | 實際成交價格劣於預期價格 | 預計1.2000買進,實際成交1.2005 | ❌ 增加成本、降低報酬 |
重點提醒:滑價只是「執行落差」,而非單純的「平台陷阱」。重點在於:你有沒有辦法預測、應對,並把它納入你的風控邏輯中。
【專業經驗】滑價的實際成本可能超過你想像
你可能覺得:「只是幾個點而已,有那麼嚴重嗎?」但當你放大到一週、甚至一個月的實際交易次數,那就是另一回事。
真實案例:筆者曾運行一套回測報酬率亮眼的高頻交易策略,進出點精準、勝率高。但實盤第一週就發現,每筆單都滑價 1.5 點,一天滑掉 3000-4000 台幣。滑價吃掉的不只是錢,而是整套策略的信心。
後來筆者在所有策略回測中,預設2%為滑價成本保守估算,並從下單邏輯重新設計,避免在易滑的時段與標的交易。
滑價發生在哪些市場?只要有波動,就有滑價
- 外匯市場:高頻交易與槓桿使用頻繁,滑價最為常見
- 股票市場:特別是在開盤、收盤或重大新聞發布時,股價容易跳空
- 加密貨幣市場:波動性極高,且部分幣種流動性不足,滑價風險更明顯
- 期貨市場:雖然交易制度成熟,但遇到限價觸發或跳空,也難以避免滑點發生
加密貨幣與股票交易中的滑價特殊情境
加密貨幣滑價:波動性高、平台深度不一
- 瞬間暴漲暴跌:一則 X 上的推文、某交易所倒閉傳聞,可能讓幣價在幾分鐘內波動數十%
- 交易所深度不同:不同平台的訂單簿厚度差很多,導致同一筆訂單在不同平台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價
股票滑價:集中在特定時段與事件
- 開盤與收盤前 15 分鐘:價格劇烈跳動、流動性未完全恢復
- 財報發布後:如蘋果、台積電發布財報後,瞬間成交量與價格變化極大,容易造成止損滑點
📌 止損滑點警示:很多投資人設好止損單,卻發現價格直接跳過止損點位,最後成交在更差的位置,虧損放大。
為什麼滑價對不同交易者的影響不一樣?
交易者類型 | 滑價影響程度 | 原因 |
高頻交易者(HFT) | 非常大 | 每筆單小利潤 → 滑價易翻盈為虧 |
短線交易者 | 大 | 每天進出多次,累積成本高 |
波段或中長期投資者 | 中至小 | 單筆利潤大,滑價比例影響小 |
新手交易者 | 心理影響大 | 不了解滑價原理,容易懷疑平台不公平 |
滑價為什麼會發生?深入拆解背後4大根本原因
1. 市場波動劇烈:價格變化比你點擊速度還快
尤其在重要數據(如非農報告、CPI)或央行利率決策公布時,市場情緒集中爆發,價格會在一秒之內跳動幾十個點。你下單時的報價,在系統處理過程中早已被更新。
📌 專業建議:避開這些「爆雷時段」,或提前用限價單設定好理想價格。
2. 系統延遲與網路傳輸:下單不是瞬間就成交
從你點下滑鼠到平台撮合系統實際執行訂單,中間會經過伺服器傳輸、配對撮合等技術流程。即使使用的是 MT4、MT5 等主流交易平台,如果你使用的裝置網路不穩、或 VPS 主機延遲,就很容易發生滑價。
📌 親身案例分享:有交易者在 FOMC 講話期間嘗試做空黃金,預設進場價為 2350 美元,但實際成交價格卻滑到 2362,當場吞下 120 美元的損失。
3. 市場流動性不足:沒人願意在你想要的價格成交
當你下的是「市價單」,而市場上對手方不夠(例如只有賣一筆、而你買十筆),那麼系統只好依序幫你以更差的價格成交,造成滑點。
特別是交易冷門幣種、小型股票、或亞洲凌晨時段的歐美商品,都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 實務對策:選擇主要貨幣對(如 EUR/USD)或流動性高的資產,能有效減少這類滑價。
4. 跳空開盤與週末風險
週末或長假期間,全球仍可能發生大事件(戰爭、恐攻、突發政策),導致週一開盤直接跳過原本的報價區間——形成所謂的「跳空」。
📌 風險提示:如果你週末持倉,務必設定停損,或乾脆選擇平倉,避開開盤的價格斷層。
滑價不是命中注定,你可以控制風險!
你無法控制市場價格跳動,但你能夠控制滑價對你的影響程度。以下提供系統性滑價控管方案:
一、設定「滑價容許範圍」:給你的訂單一個底線
在 MT4 / MT5 平台中,滑價容許範圍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 什麼是滑價容許範圍?簡單來說,就是你告訴平台:「超過X點就別幫我成交!」
實務建議設定值:
策略類型 | 建議滑點設定 |
短線交易 | 2~5 pips |
波段交易 | 5~10 pips |
極端行情保守模式 | 0~2 pips(但可能錯失成交) |
⚠️ 注意:設太小可能導致訂單無法成交,特別在行情劇烈時段。
二、選擇合適訂單類型
訂單類型 | 滑價控制能力 | 適用情境 |
市價單 | 幾乎無控制力 | 快速進出、高波動交易 |
限價單 | 嚴格控價 | 需保護價格優先的交易者 |
保證止損單 | 保證不滑點(但需費用) | 極度重視風控的使用者 |
🎯 專業建議:若你是新手,盡量使用限價單入場、止損單出場;進階者可用市價單搭配滑點容忍度設定。
三、避免在滑價高風險時段下單
滑價最常發生在以下情況,請記下這些「避雷時間」:
- 重大數據公布前後:非農、CPI、FOMC 會議等
- 開盤前15分鐘 & 收盤前30分鐘(股票)
- 加密市場的深夜時段:流動性差、訂單薄空洞
- 週末跳空:週末有地緣政治或政策變動時,週一開盤可能直接滑數百點
四、選擇高流動性的標的與平台
高流動性=市場上買家賣家多 → 成交價格更接近你看到的價格
市場類型 | 推薦標的 |
外匯 | EUR/USD、USD/JPY、GBP/USD |
加密貨幣 | BTC/USDT、ETH/USDT(避開冷門幣) |
美股 | S&P500大型權值股,如 AAPL、MSFT、AMZN |
同時,請選擇受監管、低延遲、透明執行報告的交易平台,如:ASIC、FCA、CySEC 等機構監管的外匯平台,才能避免惡性滑點風險。
滑價的心理影響與風控反思
滑價最可怕的不是損失金額,而是它會打亂你的節奏與信任感。很多新手在遇到一次滑點後,開始懷疑交易系統、平台,甚至懷疑自己。
✅ 解方是什麼?
- 你無法避免滑價,但你可以讓它「在你預期之內」
- 把滑價納入回測與資金管理模型中 → 沒那麼可怕
- 練習接受不完美的成交,但讓整體策略依然有邏輯、有韌性
結論:滑價不可避免,但你可以管理它
滑價不是陰謀,而是市場與技術現實的結果。真正專業的交易者,不是永遠「不滑價」,而是懂得何時容易滑價、如何避開高風險時段、如何透過平台設定降低風險。
與其事後懊悔,不如事前規劃。與其怪平台,不如優化自己的策略與設定。
說到底,滑價這件事,對每一位進入市場的投資人來說,其實都不陌生,只是有些人可能還沒意識到它的存在。它不像手續費那樣會直接列在報表上,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一筆交易的成本,長期下來甚至會牽動你的整體獲利表現。
想要避開滑價,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方式(我現在也在用)就是使用限價單去做交易,並且如果可以設定滑價上限就一定要去做設定,才可以避免買貴了。
常見問答(FAQ):滑價到底怎麼回事?
Q1:滑價到底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滑價就是你下單看到的價格,和系統最後幫你成交的價格不一樣。可能是你原本想買在1.2000,結果成交變成1.2004。這種「預期價 vs 實際成交價」的落差,就是滑價。
Q2:所以滑價一定不好嗎?
不一定。滑價其實有分好壞:
如果你用比預期還要更好的價格成交,像是預計買1.2000但實際成交在1.1997,這叫做正向滑價,其實是賺到。反過來,如果成交比你想的還差,就是負向滑價,會增加成本,這才是我們通常比較擔心的狀況。
Q3:滑價跟點差有什麼不一樣?
兩者都會影響你的成本,但意義不一樣。
點差是買賣報價中間的價差,是固定存在的交易成本。滑價是你下單當下因為市場變動造成的執行價格落差,是額外風險。
一個像是服務費,一個像是臨時加價。
Q4:在 MT4/MT5 上怎麼設定滑價範圍?
你在下單視窗裡會看到一個「最大偏差」的選項,把它打開後輸入你願意接受的滑價上限(像是3點、5點),這樣一來,如果價格偏離太多,系統就不會幫你成交。
這算是很實用的小工具,能保護你不要被行情亂跳影響太大。
Q5:如果我把滑價容許值設為零,會不會比較安全?
理論上你可以這樣做,等於完全不接受滑價,但風險是可能訂單根本無法成交,特別是在市場快速波動的時候。
所以比較合理的做法是設定一個你能接受的範圍,比如2~5個點,既不讓價格亂滑,又能保留一定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