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講到日本,多數人第一印象是「通縮」。但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新聞不斷在提,日本通膨升上來了?
2025年4月的CPI顯示,日本年增率達到3.6%,核心CPI、核心核心CPI也都高於3%。這不是短期異常,而是連續34個月高於日本央行的2%目標。
看來,日本這次的物價上漲,可能不是過客,而是正在翻轉過去幾十年的通縮心態。
通膨背後的背景故事:怎麼突然就漲起來?
其實,這波通膨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從數據來看,日本的通膨早就醞釀了一段時間。最能看出端倪的指標,是「核心核心CPI」也就是扣掉生鮮與能源這些波動大的項目。
這個數字飆到3%,代表什麼?代表不是因為油價、電費,而是你每天去超市、搭交通工具、吃便當的價格全都慢慢在變貴。
這些內需的價格漲幅,比外部因素更值得警惕,也說明日本經濟的動能正在轉向。
從全球油價到匯率波動:外部推力怎麼影響日本?
最早推升日本通膨的,當然還是全球能源價格和大宗商品。再加上日圓這幾年一路貶,進口成本暴增,企業自然只能轉嫁給消費者。
舉例來說,瓦斯電費補貼一退場,CPI就跳高。日圓貶到150、160以上,等於日本人買進口品就像打八折的外國人在台灣消費,東西當然變貴。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不是單靠進口造成的漲價,而是內部開始接棒,這也是日本央行特別關注的重點。
對外匯交易者來說,這段期間其實是一個觀察「輸入型通膨與匯率反應」的絕佳案例。
當通膨主因來自匯率貶值,意味著一國的貨幣正處於弱勢,像日圓這樣長期貶值的環境,對USD/JPY操作就非常有價值。
如果你抓準通膨與利差擴大的節奏,像2024年底日銀還未升息、美國聯準會維持高利率時,就是做多美元、放空日圓的機會點。
薪水真的漲了!內需復甦正在發酵
這波通膨,另一個推手來自國內的薪資。你沒看錯,日本那個多年加薪緩慢的國家,在2025年的春鬥開出6.09%的漲幅,是1991年以來的新高!
就連企業自己也加到5.46%,還不是政府規定的,是企業真的有信心。
加上勞動力短缺,企業為了搶人,不得不給「防禦性加薪」,這樣的薪資成長,不是短期衝動,而是結構性趨勢。
這也會回頭影響日圓走勢。如果日本真的進入穩定的通膨+薪資上行週期,央行升息的機率就大增,這會慢慢減少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之間的利差,進而有機會支撐日圓反彈。
所以交易者要問的不是「日圓還會不會跌」,而是「日圓什麼時候會止跌反彈」,這關鍵點可能就藏在春鬥數據或服務業物價指數裡。
民眾生活壓力加重,消費習慣也跟著變
通膨上來,民眾感受最直接。就算名目薪資增加,但如果漲幅趕不上物價,那實質薪資就是下降。
2025年3月,日本實質薪資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家庭消費支出減少,食品支出比重拉高,反映生活壓力真的在增加。
尤其是稻米的價格,幾乎成了通膨焦點。2025年4月的數據顯示,日本稻米價格竟然年增了驚人的98.4%,創下自1971年以來最大漲幅,這也是連續第7個月刷新歷史紀錄。
根據調查,日本全國1000家超市的稻米均價已經飆到每5公斤4268日圓,比上個月還漲了1.3%。對日本家庭來說,這已經不是物價上漲,而是主食吃不起的等級。
造成「米荒」的原因包括2023年氣候異常造成稻米收成不佳,加上去年特大地震警報引發的搶購潮。再加上旅遊人潮創新高與部分業者囤積,讓稻米供需更緊張。
日本首相石破茂甚至出面承諾,要把價格壓回每5公斤4000日圓以下,但民調卻不給面子,內閣支持度已經掉到只剩20.9%,連續兩個月創新低,而「米價」正是民怨主因之一。
不過也有正面現象:消費者開始變得更聰明,懂得比價、買自有品牌、不再拖延消費,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反正東西會變便宜,再等一下」的通縮預期正在瓦解。
從外匯觀點來看,當物價壓力蔓延至民生層面,代表通膨不是短期事件,而是體系性問題,這通常會迫使央行採取貨幣政策動作。投資人可以從生活面訊號,例如米價、電價暴漲,作為預判央行壓力加劇的「前端指標」,這也許比只看CPI報表來得靈敏。
企業怎麼應對?漲價、投資、再升級
這時候企業的策略也變了。以往怕漲價嚇跑客戶,現在則是合理轉嫁成本已經成為常態。
更有意思的是,企業不再光是存錢,而是開始投資:設備升級、研發、甚至加發股利。
大型企業轉型比較快,但中小企業壓力還是大,這會影響整體經濟的均衡程度。
日本央行和政府怎麼出招?
日本央行的動作也很快。從2024年開始,就陸續升息、結束負利率。2025年利率來到0.5%,是十多年新高。
但央行態度很謹慎,不想升太快讓經濟失速。觀察薪資和物價能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是他們是否繼續升息的關鍵依據。
政府也不是旁觀者。他們積極推動產業補助、鼓勵企業加薪,甚至重啟能源補貼來穩定民生,政策配合算是到位。
這也對交易策略有啟發。當央行開始釋出升息路徑、或市場開始預期利率轉向,日本公債殖利率就會變動,這會進一步拉動日圓需求,甚至吸引套利交易資金回流。
有些交易者會在央行態度轉向的初期,透過利差交易(Carry Trade)提前佈局,比如減少做空日圓部位,改做區間震盪盤整操作。
日本未來會走向穩定通膨嗎?
要真正擺脫通縮,關鍵在於「薪資—物價」能不能正向循環,簡單說就是:加薪 → 多花錢 → 企業賺錢 → 再加薪。
目前看起來,有這個苗頭。但風險還不少:中小企業跟不上、消費不振、生產力不提升,可能會卡住這個循環。
外部風險像是美國關稅、地緣政治、能源價格、匯率波動,也都可能打亂日本這場通膨轉型秀。
從交易實務來說,這種「轉型過程中的雜訊期」最容易出現匯率假突破、走勢震盪,操作上建議以技術面為主、基本面為輔,關鍵點在央行是否願意持續升息,以及市場是否相信這是一場真正擺脫通縮的轉捩點。
結語:這次日本能成功轉身嗎?
經歷了三十年的通縮後,日本現在正走在一條嶄新的通膨之路。
從CPI數據到薪資成長、從企業行為到政策配套,這一波轉變的動能是真實的,也很關鍵。
但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得看企業敢不敢持續加薪,民眾願不願意多花錢,以及政策能不能撐得夠久。
對我們外匯交易者來說,日本是一個經典案例。你可以從物價、薪資、政策三角關係中,學會如何預判央行動作與匯率轉折。
若未來日圓真的止跌反彈,這一波長達三年的貶值趨勢就有機會反轉,機會值得關注。
不確定性仍在,但這一局,值得密切觀察。
日本通膨常見問題
Q1:核心CPI、核心核心CPI有什麼差別?
核心CPI是扣除生鮮食品,核心核心CPI是再扣掉能源。後者更能反映日本內需物價的真實變動。
Q2:日圓貶值會讓通膨變嚴重嗎?
會,因為日本是進口大國,匯率下跌等於進口成本上升,對物價有直接壓力。
Q3:日本現在還算通縮國家嗎?
目前已經不是。根據內閣府的說法,現在的日本「明顯不是通縮」,但要穩定進入通膨還需要觀察薪資與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