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安合約(Binance Futures)已經是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平台的絕對巨頭。對我來說,它不只是單純的交易工具,而更像是一個「高槓桿的金融實驗場」。要玩合約,不只要會按「開多/開空」,還要搞懂背後的規則:槓桿怎麼運作、爆倉怎麼發生、費率怎麼算、監管趨勢怎麼影響。這些細節,才是決定你能不能長久存活的關鍵。

合約 vs 現貨:在幣安的情境下,本質差異是什麼?
我常跟剛進幣圈的朋友說得很直白:現貨是買幣,合約是押方向。
在幣安的現貨市場,你真的會拿到比特幣、以太幣,甚至可以把它們提到錢包、拿去轉帳或參與 DeFi。這就像是「實打實的擁有資產」,漲了就開心,跌了就只能認賠。
但到了幣安的合約市場,玩法完全不一樣。你手上沒有任何「幣」,拿到的只是一份和市場「對賭」的合約。
- 合約不能提幣,因為你根本沒持有標的幣。
- 你能開槓桿,用小額資金放大部位。
- 盈虧不是看你有多少幣,而是取決於「價格差 × 槓桿」。
所以我一直強調,合約的靈魂是槓桿,不是資產。你參與的是價格博弈,而不是實物交易。這點很多新手一開始會搞混,結果把合約當現貨在玩,最後才發現風險完全不一樣。
永續合約 vs 交割合約:彈性、成本與風險的取捨
在幣安,永續合約與交割合約雖然同屬衍生品,但在彈性、成本與風險管理上差異明顯,投資者必須先理解差別再決定策略。
永續合約(Perpetual)
在幣安最火的產品就是永續合約,因為它沒有到期日,想放多久就放多久。聽起來超自由,但背後其實有代價:資金費率。
幣安的永續合約每 8 小時結算一次資金費率,市場偏多時,多頭要付錢給空頭;市場偏空時,反過來。這本來是用來調節多空供需的機制,但對交易者來說,就是一筆實實在在的成本。
我就碰過這種情況:方向押對了,行情也漲了,可是因為資金費率一路飆高,最後賺得沒有想像中多。久了之後你就會意識到,資金費率其實才是永續合約最大的隱形風險。
所以我自己會這樣分配:短線、方向明確的波段交易,我用永續;但如果是長時間的部位,不想被資金費率一直侵蝕,我會改用交割合約。
交割合約(Delivery / Quarterly)
交割合約就規矩多了,有固定的到期日,到期後會現金結算。好處是你不用煩惱資金費率,成本相對單純。壞處也明顯:
- 快到期時,流動性會變差,容易滑點。
- 換月操作要小心,否則可能卡在結算點被動平倉。
交割合約比較適合機構或需要明確避險的人,因為它的時間框架和成本結構都能被預期。
我個人操作時,如果只是想抓一波短期走勢,我會開永續;但要鎖定某段時間的價格風險,我就用交割合約,至少心裡有底。

U本位(USDⓈ-M) vs 幣本位(COIN-M):盈虧計價與風險暴露
幣安合約交易的另一個大抉擇是保證金到底要用什麼幣。
U本位(USDⓈ-M)
這類合約用 USDT 或 USDC 作為保證金和結算貨幣。好處很簡單:盈虧直接用穩定幣計算,就跟美金掛鉤,數字一目了然。
我個人覺得,U本位最適合需要靈活調倉的人,因為你的保證金不會隨著標的幣價大起大落,算帳的時候清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多策略或資金保守的玩家,通常首選 U本位。
幣本位(COIN-M)
這種合約是用 BTC、ETH 等幣當保證金和結算。優勢在牛市特別明顯:你做多 BTC,不只倉位賺錢,保證金本身也在升值,等於收益翻倍。
但這種甜頭是雙刃劍。行情一旦反轉,你的倉位虧損和保證金縮水會一起發生,風險成倍放大。我就看過不少人因為開幣本位,結果熊市來了,虧得比想像中快很多。
所以我的習慣是:套利、短線操作選 U本位;真的長期看多、願意承受波動,才會用幣本位。

保證金模式:逐倉 vs 全倉
很多人玩幣安合約時,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保證金模式。但我覺得這反而是新手應該先搞清楚的,因為它會直接決定你的風險承擔方式。
- 逐倉(Isolated):
每個倉位的保證金是獨立的,虧損只限在該單。如果那個倉位被爆掉,不會影響帳戶裡其他倉位。這種模式很適合想要「控制損失範圍」的人。就我自己來說,剛開始用合約時,我一定會選逐倉,因為最怕的是一單失誤拖垮整個帳戶。 - 全倉(Cross):
帳戶裡的保證金全部共用。如果某一單子虧大了,會把其他倉位的保證金一起拖下水。它的好處是靈活,可以自動幫你「共用資金救火」,但壞處就是一旦行情反向,可能是整個帳戶同時受傷。通常我只會在熟悉行情、對自己的策略很有把握時才敢用全倉。
爆倉與強平:交易者最怕的瞬間
很多新手聽到「爆倉」,都以為是帳戶歸零。其實不是這樣。爆倉發生在保證金不足以支撐部位時,幣安就會幫你自動平倉(強平)。
我自己就有過慘痛經驗:行情急跌時,強平往往比你下單還快。更麻煩的是,幣安的「強平價格」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槓桿和保證金的變化而動態調整。所以光看「現在離強平價還有 10%」沒用,你得隨時盯著帳戶整體的保證金率。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高槓桿雖然刺激,但它就像是玩火,行情閃崩一下就可能讓你瞬間爆倉。
保險基金與 ADL:隱藏的風控機制
幣安還設有一個「保險基金」,用來接管爆倉後的虧損。這個基金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穩住市場,但若遇到極端行情,基金也可能扛不住,這時就會啟動 ADL(自動減倉機制)。
ADL 對盈利方來說有點殘酷,因為平台可能會自動幫你減掉部分獲利部位,用來平衡整個市場的風險。但這套機制是保護整個系統不崩盤的最後防線。簡單來說,這就是「大局優先」。

手續費與成本:別只看交易費
做合約不只是看「賺多少」,更要看「花多少」。在幣安,常見的成本有:
- 資金費率:永續合約最大的隱形成本,長期持倉最容易被它蠶食利潤。
- Maker / Taker 費率:掛單(Maker)便宜,吃單(Taker)貴。我個人會盡量掛單,長期下來差很多。
- BNB 折抵:用BNB支付手續費能省錢,這算是平台給的實用優惠。
- 交割費:交割合約到期要收,等於 Taker 費率,不少人會忽略。
以我的經驗,很多時候手續費 + 資金費率的總成本,比你方向押對押錯更影響最終淨利。

我的總結與建議
對我來說,幣安合約就是一把雙面刃:
- 想靈活交易、玩套利 → 永續合約搭配 U 本位,記得盯緊資金費率。
- 想鎖定某段時間的價格 → 交割合約,乾淨俐落。
- 長期看多、敢扛波動 → 幣本位能讓你收益翻倍,但風險也會跟著放大。
- 新手入場 → 先從低倍槓桿 + 逐倉模式開始,保住本金才有下一步。
最後一句話:能活下來的,不是開最大槓桿的人,而是懂得算清成本、控制倉位的人。
幣安合約常見問題(FAQ)
Q1:幣安合約跟現貨差在哪?
A:差很多。現貨就是你真的買到幣,可以提幣、轉帳,甚至拿去質押。合約不是買幣,而是押價格漲跌,你手上沒有實體幣,只是玩「價格的差價」。
Q2:幣安的保證金怎麼用?
A:幣安有兩種模式:逐倉跟全倉。逐倉就像「單獨開房間」,爆掉只會影響那一筆單;全倉則是「一鍋粥」,所有單子共用保證金,虧一單可能拖累整個帳戶。新手通常先玩逐倉,高手才敢玩全倉。
Q3:為什麼會爆倉?強平是什麼?
A:爆倉不是帳戶歸零啦,而是保證金撐不住,幣安幫你強制平倉。強平價不是固定的,它會隨槓桿和保證金變化,行情一閃崩,高槓桿的單子就可能瞬間被清掉。
Q4:幣安合約手續費怎麼算?
A:簡單講幾個重點:掛單(Maker)便宜、吃單(Taker)貴;永續合約有資金費率,長期持倉要小心被吃利潤;另外用 BNB 抵扣能省一點;交割合約到期也會收費。長期下來,這些費用加起來影響比你想像中大。
Q5:台灣用信用卡或銀行轉帳能直接入金幣安合約嗎?
A:台灣銀行基本上不太支援直接入金到幣安,你用信用卡買幣手續費超高,不太划算。大部分人會先在台灣交易所(像 MAX、BitoPro)買 USDT,再轉到幣安錢包,這樣比較省成本。
Q6:香港玩幣安合約要繳稅嗎?
A:香港沒有資本利得稅,很多人覺得不用繳。但如果你是高頻交易或以交易為主要收入來源,稅局可能會認定是「營業所得」,那就要報稅。所以香港人玩合約,記得留好交易紀錄,以免被追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