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金融監管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BTSE 成立於 2018 年,由具備高頻交易與量化研究背景的團隊創立,定位在於讓一般用戶也能使用原本屬於機構的交易工具。本篇加密貨幣交易所評測以台灣和香港用戶的情境為出發點,說明平台的核心設計(如多資產抵押與 AI 自動化交易),並從資產透明度、法幣出入金與成本、合規性與可用性、客服回應效率,以及風險揭露等面向進行檢視。
250+
1:100
0.2% / 0.2%
項目 | 詳細資訊 |
成立年份 | 2018 |
總部 | 塞舌爾 |
支援幣種數量 | 現貨約150+,合約約50+ |
最高槓桿 | 100x |
出入金管道 | 信用卡、銀行電匯(SWIFT) |
現貨手續費 | 掛單 0.20% / 吃單 0.20%(質押 BTSE 可降費) |
合約手續費 | 掛單 0.01% / 吃單 0.05%(質押 BTSE 可降費) |
跨資產(外匯、股票等) | 不支援(專注加密資產) |
支援功能 | 現貨、合約、AI 跟單(AutoTrader)、網格機器人、理財(Earn)、API |
服務地區 | 支援逾 100 個國家/地區(不含受制裁地區) |
支援語言 | 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等 |
中文客服 | 支援(Email、Telegram 社群等管道) |
BTSE 2018 年成立,創辦人出身於傳統金融與量化交易,現在的管理層也有類似背景。官方定位是「數位資產金融服務平台」,但實際上,它的重點還是放在加密貨幣相關的交易與衍生服務。
它的業務分三個面向:一是提供交易所服務,二是給企業做白標方案,三是支援法幣支付。這樣的結構,聽起來像是想同時切零售、B2B 與支付三塊市場,不過在執行層面,零售交易所仍是主要入口。
2024 年底,它推出了 AutoTrader,標榜 AI 演算法輔助的自動化策略,目標是降低散戶操作難度。從定位來看,這是試圖吸引用戶用低門檻方式接觸「量化策略」。在合規部分,它在列支敦士登有登記實體,可以在當地法規下運作。但在台灣,雖然有設立辦公室,也曾拿過 LinkedIn 的「Go-Global Pioneer」獎,但並沒有被金管會納入合法名單,用戶在台灣的交易行為仍然缺乏正式監管依據。
安全性部分,BTSE 強調資金管理與用戶端工具,但資訊公開程度有限。
官方說法是把大約九成的資金放在冷錢包,並設有保險基金作為備援。這些做法在行業裡算常見,但因為沒有儲備證明 (Proof of Reserves),外部用戶無法驗證它的資產是否真的一比一覆蓋。
這也是目前對它最大的疑慮來源。
平台提供雙重驗證、防釣魚碼、多重登入提醒等功能。
這些確實能降低操作風險,但說穿了,它們解決的只是「帳號安全」問題,而不是「平台儲備」問題。
對散戶來說,能不能避免被釣魚,跟平台本身資產透明度,完全是兩回事。
BTSE 到現在沒有公開 PoR。和 Kraken、Bybit 等已經做第三方審計的平台相比,透明度顯得不足。這對短線交易者的影響可能不大,因為他們更在意交易深度和手續費。
但如果是長期存幣的人,缺乏 PoR 就是一個明顯的風險點——因為你無法確定資產在極端情況下能不能被完整兌付。
綜合不同地區和平台的回饋來看,BTSE 的評價確實呈現出相當分歧。從專業金融評測網站 BrokerChooser 的角度,BTSE 因為沒有受到 SEC、FCA 或 ASIC 這類頂級監管機構的約束,被點名為高風險平台,甚至直接建議投資人避開,以免資金安全受到威脅。FCA 曾發布警告,指出BTSE未獲FCA授權,涉嫌非法提供金融服務,提醒投資者遠離該平台。
這樣的批評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一旦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管,投資人遇到提款延遲或帳戶爭議時,基本上是很難找到有效的追索管道。
在國際社群的討論中,也能看到不少質疑聲音。像早年在 Reddit 上就有人針對 BTSE 的 ICO 背景和杜拜註冊提出疑慮,雖然時間久遠,但也顯示它在品牌建立初期就缺乏透明度。
到了近期,Trustpilot 上更是充斥著使用者的不滿──有人抱怨帳戶被無故凍結,有人認為提款過程繁瑣,甚至還有人直指平台運作方式像「龐氏騙局」。這些評論或許情緒化,但至少透露出一個現實:BTSE 在實際使用層面,確實讓部分投資人留下了負面體驗。
至於台灣與香港的情況則稍微複雜一些。台灣的職場分享平台上,有人提到 BTSE 在台北確實有辦公室,也有跨國團隊運作的痕跡,這說明它的確有一定的實體存在。但這種運營,並不等於能替使用者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換句話說,即便在地有人在運作,遇到資金爭議時,投資人還是得自己承擔風險。
整體來看,BTSE 的評價其實說明了一件事:一般使用者大多只在意能不能順利交易、介面好不好用,但專業機構和部分受害者卻更清楚缺乏監管帶來的結構性風險。這種風險一旦爆發,後果可能不是小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資金安全。
BTSE 的費用設計帶有明顯的策略性。對一般用戶來說,費率不算特別優惠,但對願意參與其平台幣生態的交易者,成本結構卻可能出現顯著差異。換句話說,BTSE 的收費模式更像是在篩選客群——零散交易者可能感受不到優勢,但深度參與者卻能得到不錯的折扣。
若單純以「標準用戶」身分進行交易,BTSE 的費率與市場主流相比並不突出:
這樣的設定意味著,如果只是偶爾進出市場,BTSE 在價格上沒有特別競爭力。
BTSE 真正的費用優勢來自平台幣 BTSE Token 的折扣機制,以及分層明確的 VIP 等級制度。
從結構上可以看出,BTSE 的重心並不是散戶,而是那些願意長期持有平台幣並深度參與生態的專業或半專業交易者。
BTSE 的費率體系可以說是「兩極化」:對於偶爾交易的散戶而言,費用沒有明顯優勢;但對願意投入平台幣並維持高頻交易的專業用戶,它提供了不錯的折扣與返利。這種設計本質上將費用與生態參與度綁定,使得平台的競爭力集中在目標客群,而非全面覆蓋所有類型投資者。
BTSE 在幣種和流動性上的定位,比較像一間中規中矩的交易所。大部分主流幣種都有,但如果你是衝著冷門幣而來,會覺得選擇並不算特別多。
根據不同來源,BTSE 的現貨幣種大概落在 150 到 350 種之間,這個數字差距本身就能看出平台在上幣策略上的彈性。比特幣(BTC)、以太幣(ETH)、USDT 這些自然不用擔心,基本需求是能覆蓋到的。
不過,假如你想找一些題材幣或者交易深度很低的小幣,就會發現 BTSE 的更新速度並不算快,有時候甚至需要再找別的平台。換句話說,常見的幣都有,但冷門幣種並不是它的重點。
在合約市場,BTSE 提供大約 50 種左右的永續合約。常見的 BTC、ETH 基本盤都有,對日常操作算是夠用。但如果你想在小幣合約上下單,可能就會遇到深度不足的問題,單一大單就能把價格推得很明顯。
所以這裡的合約交易,比較適合專注在主流標的的人,而不是尋找「什麼幣都有」的玩家。
流動性直接決定下單的成本和效率。BTSE 公開的數據顯示,月交易量大約超過 300 億美元,宏觀看起來活躍度還行。
但根據 CoinMarketCap 於 2025 年 9 月 4 日公布的數據,BTSE 的 24 小時交易量降至 333 萬美元,較前期下滑 43%。市場流動性不足,使得看漲動能受到壓制。投資人應在關注該代幣長期應用價值的同時,謹慎評估其波動帶來的風險。
但問題就出在小幣。次級幣或冷門幣的深度偏薄,如果你嘗試下一筆比較大的市價單,很可能會把價格自己推高或推低。實際用起來會覺得 BTSE 的流動性有點「兩極化」──主流幣對還算穩,小幣對就得自己額外評估風險,否則成交價格可能不如預期。
BTSE 的功能大致圍繞三塊:自動化策略、被動收益產品,以及給進階用戶的 API 介面。定位其實很明確,就是把數位資產的交易工具包裝起來,讓不同程度的使用者各取所需。
在自動化這邊,最常見的是網格策略。只要設定一個價格區間,系統就會自動掛單,適合盤整或震盪的時候用。但根據本團隊觀察,這種方式一旦遇到單邊行情,單子就會被吃掉,損益差距會被放大,所以不算是「放著不管」的工具。至於 2024 年底推出的 AutoTrader,它的邏輯比較像把量化策略打包,用戶最低 1 USDT 就能參與,還能自己設停損停利。不過,績效完全取決於策略和市況,本質上還是風險投資,而不是穩定收益。
BTSE Earn 則屬於質押或理財產品,平台列出支援超過 50 種資產。以 USDT 為例,標示的年化利率大約 9%,某些方案甚至寫到 40%。這種數字聽起來很高,但能不能達到、以及背後的風險有多大,都需要投資人自己判斷。對於只是想被動放一點資產的人來說,可以當參考;但要押重倉,風險一定得算清楚。
API 功能比較偏向進階族群,能做行情訂閱、程式下單、高頻交易等等。一般人可能用不到,除非本身就熟悉自動化交易,不然學習成本不低。
從整體來看,BTSE 的定位還是比較單一,核心集中在數位資產,包含現貨、合約和一些周邊服務。與綜合型經紀商不同,它沒有提供外匯、股票或大宗商品的直接交易。如果投資人需要同時操作美股或其他傳統資產,那 BTSE 並不是合適的選項。
換句話說,對於單純想接觸加密市場的使用者,BTSE 的定位算是清楚;但如果需求擴展到跨市場,它就缺少「一站式」的解決能力。
對台灣與香港的使用者來說,能否用當地法幣(TWD、HKD)快速、低成本地轉換成加密貨幣,是判斷交易所便利性的關鍵。BTSE 雖然有提供入金與出金的方式,但與主流大型平台相比,在流程與彈性上仍有差距。
在台灣,最直接的方式是用 Visa 或 Mastercard 信用卡買幣。操作上很方便,但要注意,大部分銀行會把這類交易當成海外刷卡或預借現金處理。除了大約 1.5% 的國際交易手續費外,有時還會遇到額外收費,甚至交易被拒。
如果是要匯入大額資金,BTSE 支援美元(USD)和港幣(HKD)的 SWIFT 電匯。台灣用戶通常要先在本地銀行把新台幣換成美元,再匯出去;香港用戶則可以直接用港幣入金。處理時間大概 1 到 3 個工作天,手續費大多落在 25–50 美元之間。這對大額資金算是合理,但對小額投資人就顯得不太友善。
BTSE 最大的短板在於 缺乏成熟的 C2C/P2P 入金管道。在台灣,多數人習慣用本地銀行轉帳,甚至 LINE Pay;在香港,「轉數快(FPS)」已經是日常。對比來看,像 Binance、OKX 這類主流交易所,早就把 C2C 當作核心功能,對港澳市場特別重要。
雖然 BTSE 文件裡提到有 P2P,但實際上並沒有完整的介面可用。這表示用戶在日常操作上,得額外花成本與時間去處理,和其他交易所相比確實少了一個方便的選項。
整體來看,BTSE 在台港市場的法幣出入金功能還停留在基礎層面。缺乏 C2C 的情況下,用戶僅能依靠信用卡或國際電匯,對小額交易與習慣用本地支付的使用者並不合適。這樣的限制削弱了便利性,也讓 BTSE 的本地化表現落在主流水準之下。
在快速變動的加密貨幣市場裡,用戶通常希望能隨時獲得協助。BTSE 提供了多種客服渠道,能應付大部分情境,但在即時性上仍有明顯的改進空間。
電子郵件(Email)
最傳統的方式就是寄信到 [email protected]。這比較適合處理不急的事,例如帳戶驗證、補交文件或交易紀錄查詢。不過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即時客服,回覆通常需要一段時間。
Telegram 社群
BTSE 在 Telegram 上有多個群組,其中包含中文社群(t.me/BTSE_Chinese)。這裡的回覆速度比 Email 快,除了能得到官方管理員的回應,也能跟其他用戶交流經驗。但畢竟是公開場合,不太適合討論涉及隱私的帳戶問題。
支援中心(Support Center)
官網的 FAQ 算是自助資源,涵蓋帳戶註冊、身份驗證、手續費、功能教學等等。對常見問題來說,這裡的答案通常就能解決。
BTSE 對外強調客服是 24/7 全天候,而且在文件和社群上都支援繁體中文,對台灣和香港用戶來說算是方便。
不過,它最大的缺點是 缺少即時線上客服(Live Chat)。在金融交易裡,如果遇到訂單出錯或資金延遲,投資人往往需要即時的一對一協助。但目前的管道各有局限:
整體來看,BTSE 的客服系統處理日常問題沒問題,但如果放在「緊急狀況」或「複雜疑難」的場景裡,和已經標配 Live Chat 的主流平台相比,還是顯得差了一點。
BTSE 一直強調自己專注在數位資產市場,沒有把觸角延伸到股票或傳統金融商品。這點跟一些想做「大而全」的交易所不太一樣。以下三個設計算是 BTSE 想跟別人拉開差距的地方。
大部分交易所只接受單一保證金,比如 USDT 或 BTC。BTSE 的做法比較靈活,用戶可以直接拿手上的 BTC、ETH 當抵押,不需要先換成穩定幣。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台灣用戶,同時有 BTC 和 ETH,就能直接拿來操作,不用多付一次換匯手續;香港用戶也能用港幣結算,操作起來更直接。
這聽起來很方便,但也不是零風險。資產越多樣,計算波動和風險就越複雜。對熟悉市場的老手來說,省下來的是轉換成本;但對剛入場的新手,可能反而多了一層變數,處理不好會覺得麻煩。
2024 年 BTSE 推出 AutoTrader,把 AI 跟量化策略包成一個自動化工具。它跟傳統的「跟單」不同,不是抄某個交易員,而是讓你用最低 1 USDT 就能跟著一個策略組合走。
對新手來說,這降低了入門門檻,不用自己研究一堆技術圖表。但老實說,AI 策略不等於穩賺,演算法也有失準的時候。對不想天天盯盤的人來說,這算是一個輔助選項;但要完全依賴它,還是不太實際。
BTSE Token 並不是常見的 ERC-20,而是建立在 Blockstream 的 Liquid Network 上。Liquid 的特色是能做「隱密交易」,金額和資產種類都能被隱藏,理論上更有隱私。
問題是,Liquid 的生態規模不大,所以 BTSE Token 的應用場景大多還是鎖在 BTSE 這個平台裡。換句話說,它比較像是一個內部功能代幣,而不是可以隨意在市場上流通的資產。
整體來說,BTSE 並不是那種「誰都適合」的交易所,它比較像是針對不同需求,提供特定功能的平台。以台灣和香港的情境來看,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使用者:
簡單來講,BTSE 適合拿來「補位」:新手可以用來試試工具,合約玩家可以利用手續費優勢,長期投資者則把它當成額外的收益選項。但如果你只想找一個「一站式」的主平台,它的在地化和入金便利性仍然有不足。
對於台灣與香港的使用者來說,註冊帳戶並完成驗證程序,是開始在 BTSE 進行交易的第一步。以下將完整介紹 帳戶註冊、身份驗證(KYC)、以及安全設定(2FA) 的流程,並搭配實際畫面說明。
完成以上步驟後,就能登入到帳戶首頁。此時雖然可以瀏覽介面,但若要進行提領或法幣入金,還需要進一步完成身份驗證。
BTSE 的身份驗證分為 L1(基礎驗證) 與 L2(高級驗證),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功能與限額。
通常在 5 分鐘內即可完成審核。通過後,每日加密貨幣提款限額提升至 1,000,000 USDT。
通過後,即可進行 SWIFT 電匯 等操作,更適合需要法幣出入金的台港用戶。
在 KYC 過程中,系統會有一些具體提示:
從截圖來看,使用者需依序完成:
完成 KYC 之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開啟雙重驗證(2FA)。這功能可以大幅提升帳戶安全性,避免密碼外洩後被盜用。設定流程大致如下:
啟用之後,每次登入或修改安全設定時,都必須輸入動態驗證碼,能有效降低帳號被入侵的風險。
BTSE 的開戶流程大致分三步:
對台灣和香港的用戶來說,驗證文件通常會要求身分證明、護照或銀行流水帳。
台灣用戶如果只想小額入金,完成 L1 驗證就能開始操作;但如果計劃透過銀行電匯大額入金,必須完成 L2 驗證。
香港用戶的流程差不多,不過由於常使用港幣電匯入金,L2 驗證幾乎是必備。整體來說,流程雖然需要一些時間,但完成後帳號就能正式啟用,進行大額資金操作會更有保障。
簡單來說,KYC 驗證加上 2FA 綁定,是使用 BTSE 的基本門檻。對台灣和香港的投資人來說,如果只是想先小額試試水溫,做完 L1 驗證就能開始操作;但如果目標是長期交易,或打算用銀行電匯入金,建議一開始就把所有文件準備好,把流程一次跑完,後面用起來會順暢很多。
我們查過公開資料,BTSE 在台北確實有辦公室,但目前不在金管會的合規名單裡。這表示它的業務還在監管灰色地帶,交易活動沒有金融法規的直接保障。至於稅務,台灣雖然沒有專門的加密貨幣稅法,但如果收益金額大,通常還是會被視為所得,建議找會計師確認。
不能直接用。小額買幣可以靠 Visa 或 Mastercard,但銀行常把它算成海外消費或預借現金,手續費大約 1.5% 起跳。大額的話,需要先把台幣換成美元,再透過 SWIFT 匯到 BTSE。因為缺乏 P2P 市場,流程比其他交易所多幾個步驟。
有兩個主要管道:官方信箱和 Telegram 中文群組。群組的回應速度通常快一些,但涉及隱私或需要正式處理的問題,還是得靠信箱。
可以。BTSE 沒有把香港列為限制地區,而且在香港也有辦公室,代表至少有在當地投入資源。
可以透過 SWIFT 電匯或信用卡,但一樣缺少 P2P,香港常用的「轉數快 (FPS)」在這裡用不上,對本地用戶來說少了點便利。
在 BTSE 下單,大方向跟其他交易所差不多:現貨大概是 0.2%,合約則分掛單 0.01%、吃單 0.05%。如果有質押 100 枚 BTSE Token,掛單費可以免掉。說白一點,這些差異主要是大額或高頻交易的人才會有感,對只是偶爾買一點的人來說,影響不大。
平台的安全措施屬於「基本款」:大部分資金放冷錢包、加上保險基金、2FA 和防釣魚碼,這些都有做到。問題在於,它沒有公開第三方的儲備審計(PoR),所以外界沒辦法確認資產到底能不能完全覆蓋存款。換句話說,保護機制有,但透明度還差一點,這就是風險所在。
一般交易所只讓你用 USDT 或 BTC 當保證金,BTSE 則多給了一個選擇:可以直接用不同資產抵押。這樣確實方便,省去了先換幣的麻煩。不過別忘了,不同幣種價格波動會一起算進風險裡,對新手來說,靈活不代表更安全,反而需要多一點經驗去控管。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 BTSE 是詐騙。BTSE 成立於 2018 年,營運團隊有量化交易背景,並且在部分市場有實際用戶群。不過,因為它不是在所有國家都擁有完整金融牌照,部分投資人會對其合規性存疑。
由 Moneta Markets 億匯 提供 — FCA 監管,值得信賴
$1000入金 $1000
$1500同樣入金 $1000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作為西甲強權「馬德里競技」官方合作夥伴,品牌實力與信譽獲全球認可。
內建強大的複製交易系統,一鍵跟隨頂尖交易員的策略,輕鬆上手。
不只可以交易外匯,億匯提供加密貨幣高達500倍的靈活槓桿,讓您能用小資金撬動大市場,放大獲利機會。
槓桿產品交易涉及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金全部損失,請審慎評估。
這個 50% 獨家入金禮物 錯過後可能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