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金融監管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Bitunix 把自己包裝成「新一代合約交易專家」,強調深度流動性和低手續費,但這套說法放在台灣和香港市場,效果其實存疑。它的合規性只停留在海外牌照,對本地用戶的保障非常有限;出入金則高度依賴 C2C 或第三方支付,本身就帶有不小的風險。這平台缺乏在地化經營,而且監管位置模糊,萬一出問題,很難找到本地機構能介入處理。接下來,本文會從安全性、手續費、幣種選擇等幾個角度,帶你看清楚 Bitunix 的真實情況。
350+
1:125
0.08% / 0.1%
成立年份 | 2021 年 |
總部 | 註冊於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VG) / 塞席爾 |
支援幣種數量 | 350+ 現貨幣種,400+ 期貨合約 |
最大槓桿 | 125x |
出入金管道 | 加密貨幣、第三方支付 (MoonPay)、P2P 交易 |
現貨手續費 | 掛單 (Maker) 0.08% / 吃單 (Taker) 0.10%(VIP 0) |
合約手續費 | 掛單 (Maker) 0.02% / 吃單 (Taker) 0.06%(VIP 0) |
跨資產交易 | 不支援(僅限加密貨幣) |
支援功能 | 跟單交易、理財 (Earn)、雙幣投資、API 交易 |
服務地區 | 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包括美國與加拿大(持有 MSB 牌照) |
支援語言 | 多國語言,包含繁體中文 |
中文客服 | 支援,提供 24/7 全天候服務 |
Bitunix 由 Arron Lee 在 2021 年創立,並於 2022 年正式進入全球市場。公司選擇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和塞席爾註冊,這是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常見的做法,因為當地監管相對寬鬆。但對投資人來說,這樣的選擇也意味著在安全與合規層面存在模糊地帶。
在台灣和香港市場,Bitunix 的存在感其實很薄弱。最大問題是,它到現在都還沒被列入金管會公布的「已完成洗錢防制聲明」名單。雖然官方會強調自己有美國、加拿大的 MSB 登記,但要講清楚,MSB 只是反洗錢的基本登記,離完整的金融監管許可還差很遠。很多人誤以為 MSB 就等於「安全執照」,但事實上,它根本不代表投資人會受到當地金融機構的保障。
這也造成一個很現實的風險:如果哪天發生交易糾紛或資產問題,用戶沒辦法找台灣本地的單位介入,只能跨境去註冊地打官司。這樣不但費用高,成功率也難說。再加上 Bitunix 在台灣和香港沒有任何實體據點或法人公司,幾乎只靠線上社群和行銷在運作,長期經營的承諾自然讓人打上問號。
Bitunix 在宣傳中強調安全,採用了儲備證明(PoR)、保險基金、MPC 技術託管以及 2FA 等常見措施,表面上看起來完整,但深入檢視後,問題不少。
平台用默克爾樹方式公布資產儲備比例(如 BTC 108%、ETH 109%)。雖然用戶可自行驗證帳戶是否包含在快照中,但缺乏獨立第三方審計。換句話說,數據仍由平台自行控制,公信力有限。
Bitunix 宣稱有 500 萬美元保險金,目的是防止外部攻擊造成的損失。但考量平台號稱有上億美元資產規模,這筆基金顯然不成比例。一旦爆發重大安全事件,遠不足以覆蓋損失。
平台與 Cobo 合作,透過 MPC 將私鑰分片儲存,並聲稱大部分資金存放在冷錢包。然而,這些措施在業界並不新鮮,更多是一種基本配置,而非額外保障。
雙重驗證、提款密碼、防釣魚碼等功能都有提供,但這些屬於加密交易平台的基本門檻,並不足以成為加分項。
綜合來看,Bitunix 的安全設計與其他新興交易所大同小異。它試圖藉由 PoR 與保險基金來建立信任,但缺乏第三方審核、保險規模過小,讓這些機制更像是一種「象徵性安全」。與主流大所相比,Bitunix 在透明度和實質保障上仍有不小差距。
從社群回饋來看,Bitunix 的負面聲音其實很多。國際論壇(Reddit、Trustpilot)和台港使用者的討論裡,最常出現的問題幾乎都繞著同幾個點:透明度不足、出入金不順暢,以及盈虧數據和實際情況對不上。
在 Reddit 和 Trustpilot 上,不少用戶直接表達失望。有人指出,平台對資金費用的處理方式改變了,以前是單獨扣除,現在卻直接在交易裡被「吃掉」,搞得資金管理更混亂。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人發現平倉後的盈虧數據跟停利停損設定完全對不上——例如停利應該拿回七成利潤,實際卻只剩一半左右;停損設 10%,結果虧掉 25%。這種落差很難用「市場波動」四個字就交代過去,但客服回覆幾乎都只停在這種模糊說法,缺乏真正的解釋。
也有人抱怨交叉保證金、隔離保證金的設計有問題,甚至影響到出金。還有人說想提領部分資金時,平台幾乎像進入「半凍結」狀態,要先清掉大部分持倉才能動資金,對活躍交易者來說相當不方便。
在 Dcard 等本地論壇上,討論則更偏向「Bitunix 究竟靠不靠譜」。有用戶表示自己是從股票群被拉到幾個加密群組,接著就被要求提供 UID,並不斷有人推 Bitunix,整體氛圍讓人覺得「有點像硬推銷」。這反映出 Bitunix 在台港市場推廣更多仰賴陌生社群行銷,而不是自然口碑。官網上雖然可以看到一些 KOL 的推薦,但看起來更像商業合作,跟一般用戶的實際體驗落差頗大。
整體觀察,Bitunix 的口碑呈現明顯分化:
換句話說,Bitunix 雖然打出「專業衍生品平台」的定位,但在交易公平性、費用設計以及本地化經營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交易成本一直是衡量交易所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對 Bitunix 來說,它的費用設計其實很明顯——偏向高交易量、長期活躍的大戶或 VIP 用戶。對於大部分散戶來說,成本效益並不算理想。
在標準等級(VIP 0)下,現貨交易掛單費率是 0.08%,吃單費率 0.10%;合約交易則是掛單 0.02%、吃單 0.06%。單看數字也許不算離譜,但 0.10% 的現貨吃單費率在市場上已經屬於中等偏高。對於只偶爾下單、沒有大額交易量的普通用戶來說,這樣的成本其實並不輕鬆。
Bitunix 設計了一套多層級的 VIP 計畫,透過「30 天交易量」或「帳戶資產規模」來劃分。理論上,等級越高,手續費越低,最高可以打到 1 折以下。但現實是,大部分用戶根本無法碰到這些折扣門檻。
舉例來說,VIP 5 以上的合約吃單費率可以壓到 0.035%,確實低很多,但這已經是超高頻交易者或資金量級達到門檻的人才享受得到的優惠。相反地,VIP 0 的普通散戶還是得面對 0.06% 合約吃單費率,長期下來差距相當明顯。
這是永續合約的機制,每 8 小時結算一次,用來維持合約價格和現貨價格接近。雖然不是平台額外收費,但對於槓桿較高的交易者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可忽視的隱性成本。
提幣手續費屬於動態收費,依區塊鏈網路擁堵程度而變動。例如,用 TRC-20 提 USDT 一次要收 1 USDT,雖然不是特別高,但對小額用戶仍然是成本壓力。
Bitunix 目前沒有自家平台幣,因此也沒有「持幣打折」這種方式。對散戶來說,等於少了一個降低成本的選項。
整體來說,Bitunix 的費用設計很明顯是「大戶友善、散戶吃虧」。一般用戶只能接受偏高的標準費率,想要拿到低費率,前提是必須做到超高交易量或大額資產規模。對以散戶居多的市場來說,這樣的規則聽起來就不太公平。
Bitunix 的確提供了不少交易選項,但這樣的「豐富」背後,也隱含一些風險與不確定性。
平台號稱支援 350+ 現貨交易對 和 400+ USDT 本位永續合約。範圍涵蓋主流幣種(BTC、ETH)之外,還有大量山寨幣和模因幣。雖然這讓投機者有機會追求高報酬,但同時也意味著平台暴露在更高的波動和風險中。對新手而言,這種環境容易造成「被高風險幣種吸引,卻承受巨大虧損」的結果。
Bitunix 最常強調的是流動性,聲稱聚合了「全球頂級做市商」資源,主流幣對滑點控制在 0.01% 以下。但這些數據大多來自平台本身,缺乏外部驗證。對於專業交易者來說,這種說法聽起來更像行銷話術,而不是能完全依賴的事實。
更令人質疑的是,它的日均交易量數據存在巨大落差:CoinMarketCap 顯示約 8.3 億美元,而官方卻聲稱超過 50 億美元。這樣的差異讓人很難不懷疑是否存在「刷量」或誇大流動性的情況。
Bitunix 把大量資源投入在交易引擎和流動性建設上,確實吸引了一些追求高效率的合約玩家。但問題是,這種「專業導向」的做法,讓平台在其他關鍵領域(例如:法幣出入金管道、本地合規保障)顯得明顯不足。對於散戶或新手來說,即便有流動性,也不代表能安全、方便地參與交易。
整體來看,Bitunix 的「資產多、流動性強」更多是它的市場包裝。實際體驗上,數據可信度與散戶友好度都存在疑慮。這種以專業交易者為核心的定位,雖然能吸引部分用戶,但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卻可能是個高風險環境。
Bitunix 在功能設計上,基本圍繞衍生品業務去延伸,並附帶一些自動化工具和被動收入產品。但仔細看,這些功能並不是特別創新,對散戶來說還存在不少限制與風險。
總結來說,Bitunix 的功能更多是「業界基本盤」:合約產品完整,但槓桿設計過高;自動化和理財工具表面上多樣,實際上伴隨著不小風險;而在散戶友善度與差異化上,仍明顯落後於一線交易所。
Bitunix 是一個專做加密貨幣的交易平台。它沒有提供外匯、股票、指數或大宗商品這些傳統金融商品,所以如果你想要做更分散的投資配置,就得另外去其他平台處理。
對台灣和香港的使用者來說,法幣出入金的便利性跟安全性基本上是選擇交易所的第一道門檻。Bitunix 在這方面的確是硬傷,流程不但繁瑣,還讓新手一開始就卡關。
法幣入金方式(台幣 TWD / 港幣 HKD)
Bitunix 沒有跟當地銀行合作,所以不能直接用電匯存台幣或港幣。想入金只能走兩種間接途徑:
像 MoonPay、Volet 這類,綁 Visa / Mastercard 就能買幣。聽起來方便,但手續費動輒 2-4%,還要再通過一輪額外的 KYC。
平台有一個 P2P 市場,號稱支援 60 多種法幣,包括 TWD、HKD。流程就是在這裡找廣告商買 USDT,用銀行轉帳或 LINE Pay、街口之類支付。等對方確認收款後,系統才會放幣。
出入金的實際流程
風險與限制
整體感受
Bitunix 的出入金體驗真的不適合新手。流程複雜、手續費高、風險點又多,等於是天然設了一道門檻。最後能留下來用的,大多是那些本來就衝著它合約功能來的老手,願意忍受這些麻煩。對普通用戶來說,這樣的摩擦力只會讓人卻步。
Bitunix 在客服方面提供的東西大致上符合行業標準,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是要看不同用戶的體驗。
平台聲稱支援 24/7 全天候客服,而且提供 16 種語言,包括繁體中文。用戶主要能透過以下方式聯繫:
從一些國際社群(例如 Reddit、Trustpilot)的評論來看,Bitunix 的客服回覆速度確實不算慢,一般性問題通常能很快獲得答覆。但問題在於:
Bitunix 的客服系統更像是一個「基礎配置」:
對於散戶來說,能快速得到回覆固然重要,但如果最終答案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那麼「回應快」就沒有太大意義。
整理下來,Bitunix 的特色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方向,但這些「亮點」同時也帶有不少限制和疑慮:
Bitunix 的定位就是一個專門做衍生品的交易平台,重心放在合約。它確實提供了比較深的流動性和快速的撮合速度,但這種設計幾乎只對高頻或專業交易者有意義。對一般用戶來說,可能感受不到差異,反而只會覺得門檻高、風險也大。
官方宣稱有儲備證明 (PoR)、500 萬美元保險基金,以及所謂的機構級託管機制。但問題在於,PoR 沒有第三方獨立審計,保險金額也不算高,真的能覆蓋多少意外事件還有待觀察。這些安全宣傳聽起來很完整,但更多時候還是停留在自我標榜的層面。
Bitunix 提供超過 350 種現貨和 400 多種合約,數量確實龐大。不過,越多選項並不代表越好,因為裡面充斥著很多流動性低、風險高的小幣。對喜歡追逐冷門標的的人可能算是一種機會,但對一般投資者來說,反而更容易踩雷。
整體觀感
Bitunix 強調自己在「速度、安全、選擇」上的差異化,但實際上這些亮點大多只對特定族群有吸引力。對新手來說,它的特色反而可能變成負擔:操作複雜、資產風險高、安全承諾也難以驗證。
Bitunix 的定位很明顯:特色鮮明,但優缺點同樣突出。它不是那種「誰來都合適」的萬用型平台,而是比較針對特定族群。根據前面分析,可以大致分成三種用戶類型來看:
建議:不推薦
如果你剛接觸加密貨幣,Bitunix 會是一個相當不友善的選擇。
建議:可以考慮,但要謹慎
對於已經有經驗、熟悉高槓桿操作的合約交易者來說,Bitunix 的確有一些吸引力,例如流動性深、滑點低、撮合速度快。
建議:不適合
如果你的策略是長期持有或價值投資,那 Bitunix 基本上不在名單上。
整體來說,在 Bitunix 開帳號不算困難,但如果要真的能用平台交易,就一定得完成身份驗證(KYC)。流程雖然有引導,但步驟不少,對新手來說可能覺得麻煩。以下是實際操作時會遇到的情況:
先到官網(bitunix.com)或下載 App。註冊頁面會要求你輸入手機或電子郵件,然後設定密碼。也可以用 Google、Apple、Facebook 帳號一鍵註冊,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還是得填寫基本資料。
註冊時要先勾選同意條款,接著系統會發驗證碼到你的信箱或手機。這一步雖然只是形式,但還是要完成才能進下一步。
註冊完馬上就會被要求做 KYC,不做的話基本上什麼功能都不能用。登入後找到「實名認證」區塊,系統會先讓你選擇居住國家,接著才進入文件上傳的步驟。
要填寫姓名、生日、地址等資訊,然後上傳身份文件。台灣用戶可以用身分證或護照,香港則是永久居民證或護照,系統還可能要求地址證明(像是水電費帳單)。
上傳後,系統會顯示「正在驗證 ID」,通常要等幾分鐘甚至更久。
KYC 過了之後,建議自己去設定雙重驗證(Google Authenticator 之類的 2FA)。雖然這不是強制,但不開的話風險更高,萬一帳號被盜,平台的補償能力也有限。
整個流程比起一些合規平台要繁瑣,特別是 KYC 的要求比較細,對於只是想試用平台的人來說門檻偏高。而且驗證的透明度不足,審核時間不一定,會讓人覺得效率不佳。雖然完成後才能用所有功能,但對新手來說,這段流程反而可能直接勸退。
Bitunix 在台灣處於監管灰色地帶,並沒有完成金管會要求的「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台灣用戶使用它並不違法,但因為缺乏本地合規保障,一旦遇到爭議,幾乎沒有申訴管道,只能自行承擔風險。
不能。Bitunix 不支援台幣銀行轉帳入金。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第三方支付(例如 MoonPay)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但手續費偏高。另一種是透過 P2P 市場和其他用戶交易,通常以銀行轉帳購買 USDT,但這樣也有交易對手風險。
不行。Bitunix 不提供台幣出金。最常見的方法是透過 P2P 市場,把手上的幣賣給其他用戶,對方再把台幣匯入你的帳戶。或者把幣轉到台灣本地交易所(像是 MAX、BitoPro),再從那裡換成台幣。整個流程相對繁瑣。
目前香港用戶可以使用 Bitunix,但香港的監管政策正在收緊,證監會(SFC)對交易平台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用戶如果長期使用,最好隨時追蹤相關規定,以免踩到紅線。
Bitunix 不支援港幣銀行出入金。香港用戶通常需要用信用卡購幣,或在 P2P 市場透過轉數快(FPS)等方式交易港幣,便利性遠不及本地持牌交易所。
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說它是詐騙,但它的合規性和透明度確實有問題。平台註冊在海外,沒有台灣或香港的金融監管許可。一旦出現糾紛,用戶基本上很難透過本地監管單位維權,所以被質疑並不意外。
不少用戶反映過程不順利,有時需要清掉大部分持倉才能提領,甚至會遇到延遲或半凍結。由於平台主要依靠第三方支付或 P2P,這些方式本身風險就高,和主流交易所比起來差距明顯。
Bitunix 有 PoR(儲備證明)、冷錢包和保險基金等措施,但問題不少。PoR 沒有獨立審計,數據可信度有限;保險基金只有 500 萬美元,對照平台聲稱的交易規模明顯不足;再加上缺乏本地監管保護,用戶若發生損失,實際補償的可能性不高。
整體評價分歧,但負面聲音更多。少數大戶或高頻交易者覺得能用,但散戶普遍抱怨費率偏高、出入金不便、盈虧數據對不上。特別是在台灣和香港社群,負面討論明顯多於正面。
全球經紀商 VT Markets 宣布啟動 AI 策略,推出 AI 交易助理、即時風險監控等功能,但未提及 AI 模型的限制與風險,台灣與香港的交易者在樂觀之餘仍應保持謹慎。
MEXC 抹茶交易所的手續費怎麼算?出入金手續費是多少?本文將為台灣與香港用戶拆解現貨、合約交易、出入金等所有費用,助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由 Moneta Markets 億匯 提供 — FCA 監管,值得信賴
$1000入金 $1000
$1500同樣入金 $1000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作為西甲強權「馬德里競技」官方合作夥伴,品牌實力與信譽獲全球認可。
內建強大的複製交易系統,一鍵跟隨頂尖交易員的策略,輕鬆上手。
不只可以交易外匯,億匯提供加密貨幣高達500倍的靈活槓桿,讓您能用小資金撬動大市場,放大獲利機會。
槓桿產品交易涉及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金全部損失,請審慎評估。
這個 50% 獨家入金禮物 錯過後可能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