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消費者信心指數掉得挺厲害的,讓人真的有點擔心,特別是美國的經濟狀況,看起來好像進入了不穩定的階段。
來看看具體的數字吧。根據Conference Board的調查,3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掉到了92.9,比2月的100.1少了很多。 而且「預期指數」跌到了65.2,這個指數真的很低——通常這個指數低於80,代表未來一年可能會有經濟衰退。 而且,美國政府最近推出了一些新關稅政策,這也讓市場變得更加不安。 很多人擔心這些政策會讓物價更高,對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除了物價,股市的波動也讓人有點不安。 根據調查,只有37.4%的受訪者覺得未來一年股市會上漲,比2月少了10個百分點。 這樣的數字,看起來大家都不太看好未來的經濟情況。 而且,美國政府最近推出了一些新關稅政策,這也讓市場變得更加不安。 很多人擔心這些政策會讓物價更高,對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除了物價,股市的波動也讓人有點不安。 根據調查,只有37.4%的受訪者覺得未來一年股市會上漲,比2月少了10個百分點。 這樣的數字,看起來大家都不太看好未來的經濟情況。 像我這樣偶爾會投資股票的人,看到這樣的悲觀情緒,可能就會選擇觀望,甚至退出市場,而這樣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整體經濟的情況。
最讓我擔心的是消費者對收入和工作機會的看法。 以前大家還覺得未來收入會增加,但現在這種信心幾乎消失了。 3月只有16.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收入會增加,比2月下降了不少。 而且,越來越多人覺得未來找工作會更難。 我想,如果大家都覺得收入少了,工作機會變少,那麼大家就不敢花錢了,而消費支出可是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
為什麼心情和經濟景氣其實息息相關?
你有沒有發現——當荷包滿滿、薪水穩穩時,就比較敢約朋友吃飯、衝一波旅行?但如果新聞一直在講裁員、物價飆漲,手就自然縮起來,不該花的就不花。這背後,其實就是在講一個很重要但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東西:消費者信心。
這東西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卻天天影響著你我。因為啊,信心指數高,經濟就熱;信心低,整體消費也跟著冷颼颼。就像在咖啡廳點單時,那句「不然我點個限量甜點好了」和「我還是喝杯黑咖啡就好」的背後,其實都藏著你對未來的信心程度。
什麼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它為什麼和你的生活這麼有關?

最近如果你有打開電視、滑滑 Threads,應該會發現一個詞常常出現: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簡單說,它就像是美國人心情的溫度計,反映大家對經濟的感覺好不好、買東西有沒有底氣、工作會不會丟。這指數一滑落,代表人們的信心正在「掉漆」;一上升,則是大家覺得錢花得安心、未來也可期。

簡單說,它就像是一支經濟界的溫度計,專門測「我們大家對未來經濟的感覺」。不是用來算GDP或通膨率那種硬梆梆的數字,而是比較偏向問心裡話——像是:「你覺得未來一年經濟會變好嗎?」「你工作穩嗎?薪水會漲嗎?」「物價還會再飛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拼出我們整體的「消費心情」。
那台灣呢?我們也有類似的調查啦,像是由中研院或政大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但今天先專注在「美國的心情」,因為它牽動的,不只是他們家的消費,也可能牽動你家股票、貸款利率,甚至是某天你老闆會不會宣布要精簡人力…。

偷偷說一句:現在的AI也有加入戰局喔!很多經濟學家會利用AI來看社群媒體、新聞報導,快速抓出「大家對經濟的情緒溫度」。就像是派出一個超級八卦的機器人,在網路世界中穿梭,蒐集「經濟八卦」,說不定它比問卷還能提早預測風向呢!
為什麼大家最近都在「剉咧等」?通膨、關稅真的讓人很焦慮嗎?
而最近這支溫度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sumer Sentiment Index),竟然比年初還低,讓不少經濟學家都皺起眉頭。密西根大學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3月的終值略低於預期,甚至出現了「信心回落」的跡象。那到底是誰惹毛了大家?我們來一一點名。

什麼是讓人壓力爆表的通膨?為什麼買菜像在開驚嚇包?
「去超市就像在玩驚喜包,一打開價格都嚇死人」
你有沒有覺得,最近去超市像是參加驚嚇特賣會?番茄一斤80塊、雞蛋貴得像是養在五星級雞舍。這不是錯覺,通膨預期真的在飆。根據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預期指數調查,長期通膨預期創下32年新高,也就是說,美國人普遍覺得未來物價只會更貴、荷包會越來越薄。
這就像你今天看到牛奶漲5塊,明天還可能再漲10塊,久了你就不敢亂花錢,連週末的聚餐都想先看特價。消費意願降低,自然會讓整體經濟景氣放緩,這就是為什麼通膨這件事,不只是買菜貴而已,而是會直接影響整體經濟的領先指標。
關稅為什麼又變成大家的焦慮來源?「川普關稅」會怎麼影響物價?

進口水果加價的「過路費」,你吞得下去嗎?
除了通膨,還有一個「壞朋友」也來搞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自從川普政府開始打關稅戰,很多人對進口商品的價格就不敢太樂觀。最近有風聲說如果川普再當選,可能會再加碼徵收關稅,這讓市場、也讓消費者感到壓力山大。
你想像一下,去Costco買一顆智利來的酪梨,本來已經不便宜,現在還要被收一道額外的「過路費」,誰會想買?這種貿易政策的變數,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物價的看法,而這些情緒,全部反映在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數據裡面。
該怎麼看待現在的就業市場?為什麼大家都怕飯碗不保?

「聽說公司又要裁員」——誰不開始焦慮?
再來,勞動市場雖然看起來還是「強勞動力市場」,但調查結果卻顯示,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會不會不保。這就像你聽說公司營運不佳、老闆開始裁人,雖然你還沒被點名,但也開始少買咖啡、晚餐少點一樣菜,因為怕接下來真的會「被請走」。
現況指數也因此下滑,因為「現在」的經濟環境,已經讓人感到不安,更別說未來會不會更糟。所以,即便報告裡的數據看似還在合理區間波動,但大家心裡其實都在冒冷汗。
消費者信心指數變化會怎麼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那這個指數到底高是好,還是低是好?」簡單講啦,信心指數越高,代表大家普遍對未來比較樂觀,敢花錢;越低,表示擔心經濟變差,大家選擇觀望或存錢。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過年領到紅包,是不是心情很好?大家會想買新衣、訂餐廳、送自己一個想很久的東西。那時候,消費者信心指數可能就飆高!相反的,如果新聞整天都在報導裁員、通膨、全球不穩,你可能會想「還是先不要亂花錢,留著比較安全」,這時候,指數自然就會下滑。
而最近美國的信心指數,就真的是有點Down。根據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最新的「終值報告」,整體指數竟然掉到最近幾年的新低點,甚至低到比疫情剛爆發那陣子還慘。更慘的是,「預期指數」也一起崩跌——這就是問大家對未來半年到一年內的看法。換句話說,美國人不但覺得現在經濟爛,連未來也看不出曙光,大家的「經濟心情」真的是冷到不行。
這份調查也有問「通膨預期」跟「就業情況」,結果顯示,多數人認為物價還會繼續漲,工作穩定度也不高。你想想看,如果連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消費者都這麼沒信心,那全球投資市場、貿易、出口怎麼會不被影響呢?
消費者信心指數對一般人有什麼影響?我需要在意這個指標嗎?

如果你最近有在看美股、關注匯率、甚至只是在猶豫「現在該不該換iPhone」,其實你就已經和這個指數密切相關了。因為消費者信心會影響消費→消費會影響企業營收→企業表現會影響股市→股市又會影響我們的理財信心,一整個連鎖反應就這樣發生了。
如果最近大家對經濟都沒什麼信心,那你可能就該好好看看自己的財務狀況,保守一點會比較安心;但如果信心指數連續往上衝,嘿~也許就是你考慮多投一點、布局的好時機啦!
為什麼政治立場會影響經濟信心?不同黨派的人感覺真的差很大?
你的政治立場,決定你看世界的顏色?
最有趣的是,這次密大消費者調查裡,還發現了一個很戲劇化的現象:不同黨派群體人士,看法天差地遠。也就是說,兩個人坐在同一個城市的星巴克,喝著一樣的拿鐵,但一個是共和黨人、一個是民主黨支持者,對經濟的信心卻像活在平行宇宙。
這種「政治分歧式的信心」不是第一次出現,但最近這種落差變得特別明顯,連經濟學家與諮商局的報告都指出,政治立場可能會放大或扭曲對經濟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朋友?選舉前超悲觀,一選上自己支持的人就突然覺得日子會變好,彷彿月薪立刻多三萬。
這種「主觀信心指數」的差異,也解釋了為什麼雖然經濟數據還撐得住,但消費者對整體經濟的感覺,卻掉到了某些指標的新低。信心這種東西,不只是數據,更是一種心理。
總結:這不只是一份報告,是全民的「情緒氣象預報」

說真的,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還有那份來自 The Conference Board 的經濟諮商局報告,早就不只是什麼經濟學家在看的學術資料了。它比較像是一種全民「心情溫度計」,讓我們看見——現在的美國人,到底是安心花錢,還是已經「剉咧等」準備縮衣節食?
你可以把這些經濟指標想像成車子的油表。在一堆「通膨在飆、關稅又亂、工作可能不保」的混亂情況下,我們根本不確定這台經濟列車還能不能穩穩前進。像你出去玩,不知道下一站加油會不會變貴,結果就是一路都在開慢一點、省一點,不敢亂衝。
而這種「不太敢花錢」的感覺,數據其實早就說出來了。根據智恆綜合外電和鉅亨網的最新報導,雖然3月的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小小往上修了一點點,但整體還是在這一波的最低點附近打轉。簡單說,信心沒有崩盤,但也遠遠談不上樂觀。
所以,下次你滑到新聞看到「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又下滑」時,別覺得那只是華爾街的事。因為這份「心情報告」背後,其實也正默默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景氣,甚至我們每個人未來要不要多買一杯咖啡、一趟旅行、一個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