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不是又看到新聞說「聯準會要討論升息了」?每次聽到什麼「升息一碼」或是「維持利率不變」,你會不會也覺得好像很重要,但又搞不太懂大家為什麼這麼緊張?別擔心,今天就來幫你拆解這個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直接影響你我錢包的關鍵數字。
基準利率就像金融市場的「溫度計」,只要一調整,整個資金流動的方向和速度都會跟著改變。它不只是影響銀行利率,還會牽動股市、債券市場、房地產,甚至你手上的存款利息或房貸利率,全都跟它有關。
基準利率是什麼?
所謂的基準利率(有些地方也叫基金利率),簡單來說就是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時收的利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其實是央行用來調控整體經濟的超級工具。你可以想像央行是一個樂團的指揮,基準利率就是那根掌控整個演奏節奏的指揮棒。
央行是什麼?經濟的掌舵者!
央行的角色,就有點像是「銀行界的老大哥」。它負責搞定整個國家的貨幣政策、發行鈔票、推動經濟、監管商業銀行,還有我們今天要重點介紹的:設定基準利率。
不同國家的央行名稱不一樣,像美國是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台灣則是中央銀行,但大家的功能都差不多。
為什麼央行常被叫做「貨幣政策的守門員」?因為它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平衡兩件事:控制物價和推動經濟。
基準利率怎麼運作?金融系統的馬達
當商業銀行缺錢時會去跟央行借錢,而央行收的利息就是基準利率。銀行拿到這筆錢之後,會加上自己的利潤,再轉借給企業或民眾。
就像水庫的水閘一樣,央行透過調整基準利率來控制資金的多寡。升息時銀行借錢成本變高,貸款利率也跟著升;降息則相反,資金變得便宜,市場會比較活絡。
美國利率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聯邦資金利率 (FFR)」,講白話一點,就是銀行間互相借錢的目標利率。另一種是「聯邦資金有效利率 (EFFR)」,這個就是市場上實際交易後的平均利率。
升息與降息:央行的左右手
央行的利率政策通常就是兩種:升息或降息,不同情況下會用不同工具來對應。
升息:幫經濟降溫
當經濟過熱、通膨壓力大時,央行會選擇升息來降溫。
升息會讓借錢變貴,大家不太願意借錢消費或投資,資金變緊,整體經濟就會冷靜下來。
就像前幾年(2022~2023),美國為了壓通膨,利率從零衝到5%以上,升息超狠。借錢變貴,大家投資自然就保守,這很直觀吧?
你可能也注意到,只要央行升息,房貸利率馬上就會跟著動,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
降息:刺激經濟的解藥
當經濟疲弱、失業率上升時,央行就會考慮降息,讓借錢變便宜,鼓勵大家多消費、多投資,讓經濟重新動起來。
降息還能減輕還債壓力,對有貸款的人來說超有感。
像金融海嘯、疫情爆發時,央行就快速降息,甚至零利率,就是要穩住經濟,別讓情況更糟。
不過也不是降息就永遠是好事,長期低利率可能會讓資產泡沫累積,最後反而造成更大的金融危機,所以央行做決策也很謹慎。
利率會怎麼影響投資市場?
利率的調整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化,它會在金融市場引發連鎖反應。投資人了解這些關聯,才不會在市場波動中迷路。
股市:利率動一下,股價可能跟著變
一般來說,降息對股市是利多,因為借錢變便宜、企業利潤可能上升,加上銀行利息變低,大家更想投資股市。
但升息就不同了,會提高企業融資成本、壓縮獲利,也會讓資金回流銀行,造成股市壓力。
不過市場反應有時候會反過來。升息也可能代表經濟強,市場反而覺得有信心;降息有時則可能讓人覺得經濟不妙。
大家記得前陣子東西一直漲價嗎?美國那時就升息想壓通膨,回到2%左右的目標區間。但後來又要降息,因為他們怕經濟撐不住。市場反而更緊張,會想說降息是不是代表景氣要變差了。
所以不只是看央行升或降,更要看「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市場當下最在意的焦點是什麼。
債券:利率升,債券價跌
債券價格和利率是反向關係。利率上升時,新債券的利息比較高,舊債券就顯得沒那麼有吸引力,價格自然會下跌。
你想想喔,如果你現在有一張利率3%的債券,但新發的債券給4%,那你手上的這張就變得不划算啦,除非你願意便宜賣,不然誰會買?
所以債券投資人都會很在意利率走向,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反應在價格上。
貸款和存款:你我最直接有感的影響
利率變動對你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貸款和存款的利率。
升息時,房貸、車貸、信用卡利率都會變高,壓力加重,但好處是存款利率也變高,你的錢擺銀行會賺多一點。
降息則相反,貸款壓力減輕,但存款報酬也會變少,很多人就會開始考慮把錢轉去投資市場。
匯率:貨幣強不強,利率說了算
利率也會牽動匯率。升息會吸引外資,讓貨幣升值;降息可能讓資金流出,造成貨幣走貶。
舉例來說,美國升息通常會帶動美元走強,其他貨幣就會被擠壓,這也讓全球金融市場特別關注美國的動作。
有時候美國升息,也會讓一些新興市場壓力加劇,因為資金會往高利率的地方跑,這就是全球金融互動的現實。
全球央行的動作,誰也逃不掉影響
聯準會:全球金融的指標
美國的聯準會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央行之一,一年會開八次重要 FOMC 會議來決定利率,大家都在看他們怎麼動,因為一動市場就跟著反應。
每次聯準會開會,投資人都像在解讀天書一樣,拼命從聲明內容(policy statement)或主席講話中找線索,想知道接下來是要升息還是降息。
還有點陣圖這種工具,讓大家可以看到各成員對未來利率水準的預測,是觀察政策方向的重要資料依據。
備註:上一次 FOMC 會議是三月(apr 2025)。
台灣央行:穩健不亂調整
台灣央行比較偏向穩健路線,通常透過理監事會議來決定利率,會考量物價、成長、就業、匯率等多方面因素。
我們不會像美國一樣激進升降息,而是採取比較保守的節奏,以維持經濟穩定,這也符合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
個人觀點:
其實跟美國相比,台灣的央行真的很保守,因為台灣大多以製造業出口為主,所以為了維持競爭力,台灣的央行做的最多的調整應該是巧妙地控制台幣的匯率,因為如果台幣升值,會讓出口的競爭力下降,可能影響到科技業、製造業的接單情況。
以前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任期,那時候甚至還有「彭淮南防線」的趣聞,因為每次台幣漲到 28.5 元就漲不上去,身邊有在做投資的前輩提到他真的對他又愛又恨。
愛的原因是長期台幣匯率控制在這邊對出口有幫助,但是恨的是很多時候台幣在尾盤就被央行賣下來,你的倉位可能就會受到影響,但是現在就好一點,沒有像以前這麼明目張膽地控制匯率。
全球央行政策:有時同步,有時分歧
遇到像金融危機、疫情這種全世界一起遭殃的時候,各國政府通常會聯手降息、放水救市。
但在經濟復甦後,各國狀況不一,有些會升息壓通膨,有些還在努力救經濟,政策就會出現差異,這也會造成資金流動和匯率震盪,對投資人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投資人怎麼應對利率變動?
升息時期怎麼布局?
少放長期債,多關注短期或浮動利率債券,減少利率風險
可以觀察金融股,尤其是銀行,因為利差擴大有利獲利。
謹慎看待高估值成長股,這些股票對利率變動比較敏感。
保留一定現金部位,升息下現金報酬其實不錯。
降息環境怎麼投資?
投資人常見的錯誤與提醒
太在意短期利率波動,其實長期投資才是重點
忽略實質利率,記得要扣掉通膨,才知道實際報酬。
不要只看單一因素,市場變化是多重因素的結果。
不要跟風,要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做判斷。
分散投資最基本,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
怎麼追蹤利率趨勢?
經濟數據方面:
央行訊號:
利率決議與記者會聲明
央行官員的公開發言
會議紀錄與點陣圖預測
市場面:
結語:利率與市場的交響舞曲
基準利率是央行掌控經濟的核心工具,它影響著整個金融體系的節奏。不論是升息還是降息,只要你掌握趨勢、調整策略,市場裡總有機會可以把握。關鍵就是保持冷靜、拉長眼光,不要被短期波動牽著走。
基準利率常見問題
Q1:為什麼央行要升息或降息?
A:很簡單,升息是要幫經濟降溫,降息是要刺激經濟。如果物價一直漲、經濟過熱,央行就會升息,讓大家少花一點錢、投資保守一點;但如果經濟不太行、大家不敢花錢,他們就會降息,讓借錢變便宜,鼓勵大家多消費、多投資。
Q2:為什麼升息的時候,股市常常會跌?
A:因為升息讓公司借錢變貴,成本提高,獲利可能變少,股價自然就容易下來。而且很多投資人會把資金從股市轉去債券或定存,因為那邊的報酬變好。不過也要看市場怎麼解讀,有時候升息是因為經濟太強,股市也不一定會跌。
Q3:我要怎麼知道聯準會會不會升息?
A:可以看幾個重點:像是美國的通膨數據(CPI)、就業數字、GDP 增長等等,都是聯準會考慮的依據。另外,聯準會每年會開八次會議,每次開完大家都會解讀他們的聲明稿和主席講話,看有沒有透露接下來的升降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