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日本玩,是不是感覺……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划算了?或是你常買的日系商品,價格也悄悄往上爬?
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正在全球金融市場熱烈討論的話題——日圓升息。
「升息?日本的銀行政策,會和我有關係嗎?」
關係可大了!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經濟早已糾纏不清,日圓升息也會直接影響到你的旅遊預算、購物清單,甚至是你的投資組合。
現在就用一篇文章的時間,讓你了解「日圓升息」為什麼重要,以及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日圓升息?簡單來說,日本央行要踩剎車了!
日本經濟就像一輛開了很久、油門踩到底想衝刺的老車,後面是通貨膨脹率在追著他。
多年來,為了讓車子跑起來,日本央行(BOJ,日本中央銀行)一直實施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甚至搞到「負利率」,意思就是你存錢到銀行,理論上可能還要付保管費!日本央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把錢死死存著,而是拿出來消費、投資,刺激經濟(但也因為這樣日幣一直跌)。
但2025年的現在,情況有點不同了。根據我們看到的2025年最新數據,日本的核心通膨率(扣除生鮮食品價格波動的通膨)已經連續一段時間超過日本央行設定的2%目標,像是今年二月的數據就比預期來得高。
此外,日本企業在「春鬥」(每年春季的勞資薪資談判)中,普遍同意大幅加薪,這讓日本央行覺得可以踩煞車,若是再繼續原本的策略可能會搞到通膨失控。
所以,「日圓升息」簡單來說,就是日本央行決定稍微鬆開油門,甚至輕踩剎車。他們要把長年維持在超低、甚至是負值的「政策利率」(央行引導市場利率的基準)往上調高。這代表借錢的成本要變高了,目的是讓過熱的經濟稍微冷靜下來,控制住通膨。
這可是個大事件!畢竟日本維持超低利率已經幾十年了,從2024年開始往上調,到現在已經到了0.50%(2024年初時還是負利率),這絕對是市場裡的一項大事。
日圓升息是如何偷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旅遊與購物體驗
日圓升息通常會帶動日圓匯率走強。這代表什麼?就是新台幣能換到的日圓變少了!你去日本旅遊的機票、住宿、交通、吃喝玩樂,換算成台幣都會變貴。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去日本的時候都會順便買電器、藥妝、零食,然而在這狀況下可能也都要稍微收手。
不只去日本玩變貴,我們在台灣買的日本進口商品,例如汽車(像 Toyota、Honda)、電器(Sony、Panasonic)、食品(各種零食泡麵)、服飾(Uniqlo),成本都可能因為日圓升值而增加,最終反映在售價上。
投資組合
如果你有投資日股基金、直接持有日圓資產,或是你的投資標的與日本經濟息息相關,那日圓升息帶來的匯率波動,就會直接影響你的投資報酬。日圓走強對持有日圓資產是好事,但對想換日圓投資的人來說,成本就變高了。
日圓升值通常對日本的出口導向型企業(例如汽車、電子大廠)比較不利,因為他們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會變貴,競爭力下降,可能影響股價。但另一方面,升息也可能代表日本經濟體質轉好,對內需型企業、金融業(銀行利差擴大)可能是利多。像最近市場就在關注,升息預期下,日本銀行股是不是值得作為核心持倉。
總體經濟影響
過去因為日本利率超低,很多國際資金會借便宜的日圓,投資到其他高利率、高報酬的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日圓利差交易」)。現在日本要升息了,利差縮小,這些資金可能會班師回朝,流回日本,這可能對全球股市、債市都造成不小的影響。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已開發經濟體之一,它的貨幣政策轉向,會影響全球的利率水平和資金流動。
日本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日本經濟的變化、日圓匯率的走勢,都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表現和經濟。
從這些影響我們可已發現,日本央行的一個決定,背後牽動的是全球經濟的神經,也跟你我的錢包息息相關。
日圓升息的潮起潮落
過去日本的低利率時代,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時光。
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陷入長期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和經濟停滯,被稱為「失落的二十年」。
為了對抗通縮,日本央行想出的辦法是:把利率降到零,甚至負值,還大量印鈔票買資產(QE)。
事後來看,日本央行的這些措施確實成功對抗了通縮,但也帶來副作用,例如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央行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市場機制扭曲……等等。
時間快轉到現在,全球經歷了COVID-19疫情、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衝突等一系列衝擊,加上日本國內結構性改變(例如勞動力短缺推升薪資),終於讓日本擺脫了通縮陰影,重新面對通膨。
實際案例看看市場反應:
每次日本央行開會前夕,或是總裁植田和男發表談話,全球外匯市場交易員都屏息以待。只要言詞中透露出一點點可能要升息的鷹派(主張緊縮政策)訊號,日圓匯率就可能瞬間跳升。相反地,如果措辭鴿派(傾向維持寬鬆),日圓就可能回貶。
近期日圓兌美元雖然有所走強,一度成為最強亞幣之一,但因為市場預期升息步伐緩慢,加上美國聯準會降息速度也不如預期快,美日利差仍然很大,這就限制了日圓大幅升值的空間,川普政策也反覆橫跳,加深了外匯市場的不確定性。
過去幾年,日圓貶值是推升日經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的重要推手之一,因為有利出口企業獲利。現在要升息、日圓可能走強,對股市的影響就變得比較複雜。投資人開始更關注那些有韌性獲利能力、能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優質企業,或是可能受益於利率上升的金融股。
日圓升息是把兩面刃:優缺點分析
任何重大的政策轉變,都是一體兩面,日圓升息當然也不例外。
潛在的好處與機會
- 抑制通膨壓力:抑制通膨是日本央行升息的主要原因──為了穩定物價,防止惡性通膨傷害經濟。
- 貨幣政策正常化:讓利率回到比較正常的水平,給予央行未來應對經濟衰退時,有再次降息的空間與彈性。
- 日圓匯率回穩:雖然過程會很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升息還是有助於支撐日圓價值,減輕進口成本壓力。對需要換日圓的人來說,或許是個逐步建立部位的機會點。
- 銀行盈利能力加強:利率上升有助於擴大銀行的存貸利差,從而增強銀行的盈利能力。
- 吸引資金回流:可能有助於吸引部分海外資金回流日本,投資日本資產,從而加強日本本土產業的競爭力。
風險和挑戰
- 打擊經濟復甦:如果升息步伐太快或時機不對,可能提高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抑制投資和消費,剛有起色的經濟復甦就又會瞬間熄火。此外日本政府債務負擔沉重,升息也會加重其付息壓力。
- 日圓升值過快衝擊出口:如果日圓因為升息而快速、大幅升值,將嚴重打擊日本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拖累整體經濟。
- 引發市場劇烈波動:數十年的超寬鬆環境,讓市場習慣了低利。政策轉向可能引發金融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可能觸發部分過度槓桿的投資部位出現問題。
- 外部風險干擾:前面提過的,美國聯準會政策、美國大選結果(特別是川普的關稅政策),或是全球經濟突然衰退,都可能讓日本央行的正常化之路變得更加崎嶇難行。搞懂這個差很多! 外部因素的影響力,絕對不能低估。
結語:看懂趨勢,比追逐短期波動更重要
總結來說,「日圓升息」是日本告別數十年超寬鬆貨幣政策、邁向正常化的歷史性轉折點。這不僅對日本經濟意義重大,其外溢效應也將深刻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當然也包括身在台灣的你我。
理解日圓升息的背景、原因、可能的影響路徑與潛在風險,並不是要讓你變成外匯交易大師,而是希望幫助你建立一個更宏觀的視野,看懂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重要轉變。下次當你聽到新聞報導日本央行又開會了、日圓匯率又波動了,你就不再是霧裡看花,而是能更有條理地去分析:「嗯,這可能代表…,對我的影響可能是…。」
金融世界雖然複雜,但拆解開來看,很多道理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持續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你會發現,搞懂這些看似困難的財經大事,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有趣,也更有價值!
FAQ:關於日圓升息,你可能還想知道…
Q1:日圓升息後,日圓匯率就會立刻飆漲嗎?
短期內可能性不高。
日圓升息,就理論上來說應該要支撐日圓匯率,但匯率是相對的,還要看其他主要貨幣(尤其是美元)的利率走勢。
就目前而言,美國利率仍然遠高於日本,即使日本開始升息,美日利差縮小的速度可能很緩慢。加上日本央行預計會非常謹慎地、慢慢地升息,所以日本央行若維持升息,日圓匯率長期來看還是有可能逐步走強,但不會在短期內就回到過去的強勢水平。
Q2:日本央行開始升息,是不是代表日本經濟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可以看作是經濟「有所改善」的訊號,但離「完全沒問題」還有距離。
升息的前提是通膨穩定、薪資成長,這確實是好現象。
然而,日本仍面臨許多結構性挑戰,例如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政府債務龐大、內需復甦力道仍待觀察等。升息本身也是雙面刃,可能對經濟帶來壓力。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們可以觀察,但很難下定論。
Q3:我想更深入了解日圓升息和日本經濟,可以去哪裡找可靠的資訊?
官方機構:日本銀行(BOJ)網站有英文內容,提供最直接的政策聲明和經濟數據。
國際金融媒體:路透社(Reuters)、彭博社(Bloomberg)、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華爾街日報(WSJ)等,都有深入的分析報導。
大型券商/投顧報告:許多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像是知名外匯交易商Moneta Markets 億匯,都會定期發布對日本經濟和貨幣政策的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但注意其觀點可能帶有機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