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市場上關於白銀的討論聲量越來越高?這可不是巧合,而是因為整體經濟環境正在醞釀一波白銀行情。
白銀這種金屬很特別,它不只是一種避險資產,也是一種極具實用性的工業原料。進入2025年後,從金銀比、美元政策變化、綠能需求爆發等多個面向看起來,白銀似乎正準備踏上一條充滿爆發力的上升軌道。
不過,機會通常伴隨著波動。比起黃金,白銀的價格受更多因素影響。像是全球經濟、匯率、政策調整都可能牽動它的走勢。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幫你釐清白銀的整體投資邏輯與操作方向。

白銀的雙重身份:既能避險,也能成長
你知道嗎?白銀跟黃金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白銀同時具有貨幣性與工業性。
黃金的需求大多來自投資與首飾,工業用途不到一成。但白銀不一樣,有超過一半的需求來自工業用途:像是電子產品、太陽能板、5G設備、電動車,幾乎都有它的身影。這種結構讓白銀的價格跟全球工業發展密切連動。
也因此,白銀可以在經濟動盪時發揮避險作用,在經濟復甦時又能跟著需求上升而漲價。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屬性,讓它在投資組合中扮演非常獨特的角色。
金銀比:判斷白銀是否被低估的關鍵指標
講到白銀是不是「被低估」,就不能不提「金銀比」。
這個比值代表要用幾盎司的白銀,才能換到一盎司黃金。從歷史來看,金銀比平均落在57~68之間,但這幾年卻衝上了90甚至逼近100,這意味著什麼?代表白銀的價格遠遠落後於黃金,處於歷史性的低估狀態。
市場有句話說得好:「金先動,銀補漲。」當黃金漲到一個階段,投資人會把目光轉向價格更便宜、波動性更大的白銀。如果金銀比持續向歷史均值靠攏,那白銀的上漲空間可不小。
結構性供給短缺:價格的長期支撐力
除了價格被低估,白銀還有一個很強的基本面支撐:長年供不應求。
根據白銀協會資料,光是2024年就出現了高達1.49億盎司的市場缺口,這還不是短期現象,而是已經連續四、五年都在缺貨。原因有兩個:一是工業需求大增,特別是綠能轉型加速;二是全球礦山產量成長緩慢,跟不上需求。
當庫存越來越少、需求又不斷上升,市場自然會用「價格」來調節供需,這也是未來白銀價格可能繼續走強的基礎。

2025年白銀價格走勢預測:多空因素全解析
2025年白銀到底還有沒有上漲空間?不少市場分析師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時也提醒,這條路不會是一路順風。
根據各大國際機構的預測,白銀價格在2025年仍有持續上行的潛力。像世界銀行就預估,銀價今年將上漲17%,2026年還有機會再漲3%。瑞銀更樂觀,看好白銀挑戰每盎司36到38美元的高點,而JP摩根也給出年底達30美元的預測。
更誇張的還有《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他直言白銀是當下最被低估的資產之一,甚至不排除價格翻三倍的可能性。雖然這種說法帶點煽情,但背後其實反映了市場對白銀潛力的普遍共識。
工業需求爆發:綠能時代的隱形主角
白銀最強大的基本面支撐,就是它在綠能產業裡的關鍵地位。
首先是太陽能板。白銀的導電性冠絕所有金屬,因此成為製作太陽能電池片不可或缺的原料。隨著各國積極推動淨零碳排政策,太陽能裝機量一路飆升。2024年預估太陽能相關需求就吃掉了7,200多公噸白銀,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再來是電動車與汽車電子。不管是EV還是傳統車,電子化趨勢都讓白銀的用量持續增加。世界白銀協會估計,到2025年,光是車用產業每年就會消耗掉近9,000萬盎司白銀。而像三星正在開發的固態電池,更可能將白銀推上全新的應用高峰。
還有5G、雲端、高階手機、伺服器等高科技領域,都離不開這個銀白色的傳導之王。從這些面向看,白銀的工業需求並非曇花一現,而是一股結構性、長期性的成長動能。
貴金屬光環未褪:白銀的避險地位仍在
雖然現在大家談白銀都在講工業用途,但白銀的避險屬性依然重要,特別是在美元匯率波動或地緣政治緊張的時候。
白銀一直有「窮人的黃金」之稱,價格更親民、門檻更低,是許多中小型投資者參與貴金屬市場的首選。在避險情緒升溫時,它往往會跟著黃金一起漲。
近年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多國央行,開始分散儲備資產,降低對美元的依賴。這讓包括白銀在內的貴金屬需求出現了新的政策動能。
寬鬆貨幣政策:白銀的追風順勢
白銀價格與利率政策的關聯性非常明顯。當市場預期聯準會開始降息,對白銀就是重大利多。
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降低機會成本。白銀這種資產本身沒有孳息,當利率走低時,現金或債券的吸引力下降,投資者更願意轉向貴金屬。
第二是美元走弱。利率下調通常伴隨美元貶值,而白銀是以美元計價的商品,當美元貶值時,持有其他貨幣的買家就能更便宜地買進白銀,自然會推升全球需求。
換句話說,聯準會的政策方向與美元匯率走勢,將是左右2025年白銀價格的兩大關鍵變數。
強勁的投資需求:被忽略的補漲行情
最後一個推升白銀的重要力量,就是來自投資市場的「補漲預期」。
當黃金已經連番創高,投資者自然會開始尋找還沒動、但具備類似價值屬性的資產。此時,白銀就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標的。尤其是當金銀比仍處於歷史高位時,資金輪動效應更是明顯。
實際上,不少交易平台的期貨數據顯示,白銀的淨多單部位正持續上升,顯示市場情緒正在轉向樂觀。無論是ETF、CFD、還是實體銀條,流入白銀的資金正逐步升溫。

投資人須留意的3大潛在風險:不是每波行情都能撿到
投資白銀固然有潛力,但它的波動性不容小覷。以下這三個變數,往往是壓垮行情的關鍵因素。
1. 全球經濟衰退:工業需求的雙面刃
白銀最怕的,其實不是戰爭,也不是美元,而是全球經濟真的「硬著陸」。
當經濟進入衰退期,工業活動明顯減弱,像電子產品、車用設備、太陽能面板這些白銀主要需求來源都會跟著降溫。一旦需求大幅縮水,白銀的價格很可能不漲反跌,甚至跑輸黃金,因為它的工業屬性變成了包袱。
所以如果你判斷全球經濟會陷入長期低迷,那對白銀來說就是潑了一盆冷水。
2. 美元出乎意料地強勢
再來是老問題——美元指數。
白銀跟美元有著明顯的負相關。當美元走弱,白銀通常表現不錯;但如果通膨不降,聯準會被迫延後降息甚至升息,或者市場發生黑天鵝事件,資金避險回流美元,那白銀就很容易被壓制。
2025年是一個轉折年,聯準會的政策轉向、匯率預期的改變,可能每一次利率決議都牽動著白銀的下一步。
3. 政策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最後一個變數是政策風險,尤其是與綠色能源政策、貿易政策有關的部分。
像美中貿易摩擦如果再升溫,美國對中國太陽能板徵收更高關稅,就可能間接影響白銀的終端需求。而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等政策如果被撤回,將會大幅削弱白銀在太陽能領域的需求前景。
此外,像墨西哥、秘魯這些重要的白銀生產國,若持續推行資源民族主義,加重稅收、縮短開採權年限,也可能推高開採成本,讓市場價格出現劇烈波動。
白銀不只是受經濟數據影響,現在也被高度政治化,這是新時代投資者需要格外注意的結構風險。

白銀投資的5大管道比較:你適合哪一種?
既然我們對白銀的前景與風險有了初步掌握,那下一步就是思考:「我要用什麼方式投資?」
不同投資人,有不同屬性與風險承受度。以下是目前主流的五種白銀投資方式,各有利弊。
投資方式 | 所有權 | 流動性 | 成本 | 風險等級 | 適合對象 |
實體白銀 | 實物擁有 | 低 | 高(稅、價差、保管) | 中 | 長期避險派、有收藏偏好 |
白銀ETF | 間接持有 | 高 | 中(管理費、手續費) | 中 | 想交易靈活、資金不大者 |
白銀存摺 | 記帳式權益(台灣罕見) | 中低 | 中 | 中 | 若未來推出,可當低門檻入門選項 |
白銀CFD | 無(合約交易) | 高 | 高(點差+隔夜利息) | 高 | 短線高手、能承擔高槓桿風險者 |
白銀概念股 | 公司股權 | 高 | 高(券商費+企業風險) | 中高 | 看好銀價並想加碼企業成長的投資人 |
1. 實體白銀:看得見的資產,握在手裡才安心?
對很多人來說,貴金屬就應該「有形有實」,銀條、銀幣拿在手上才有安全感。實體白銀就是最直接的投資方式,無論是收藏、避險還是準備應對極端金融風險,都有它的擁護者。
優點:實體資產、無對手風險
實體白銀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真正擁有那塊銀。它不需要信任任何第三方——不像ETF得看基金公司,也不像CFD要依賴券商。遇到金融體系崩潰時,它是最後能兌現價值的資產。
如果你對體制不信任,或是想當作實體保值資產收藏,這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缺點:交易成本高、流動性低
但實體白銀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首先,在台灣購買銀條需加5%的營業稅,這筆成本是投資黃金所沒有的。再來,買賣價差(Premium)通常也很大,賣出的時候常常落在現貨價以下。
而且還得考慮保管問題:放家裡怕失竊、租保險箱又要花錢,流動性也相對不高,要變現還得找到回收商。
台灣的購買管道有哪些?
- 銀行:少數銀行會販售紀念性銀幣,但通常帶有收藏價值,價格不算划算。
- 貴金屬交易公司:像「王鼎貴金屬」、「炫麗交易所」等,會販售投資等級的銀條銀幣,也有像 Kitco 這類國際品牌進軍台灣,價格比較透明、有規模保障。
如果你是長線投資人,對價格敏感度低、又希望分散風險,這類實體方式仍值得考慮。
2. 白銀ETF:方便、快速,適合絕大多數投資人
想買白銀但不想扛銀條?那白銀ETF絕對是最主流也最實用的選擇。
ETF 就像買股票一樣,你可以在證券交易所用帳戶下單、即時交易,不需要管保管問題,也不用擔心價差、稅金那麼重。
白銀ETF的類型怎麼分?
- 實物型 ETF:基金實際持有銀條,追蹤現貨價格,像美股的 SLV 就屬於這類。
- 期貨型 ETF:用白銀期貨合約模擬價格走勢,像台股唯一的 00738U 就是期貨型,波動性會比現貨型來得大。
優點:交易靈活、成本較低
ETF 的最大優勢就是流動性好、進出彈性大。不管你是小資族還是短線交易者,只要有證券帳戶就能下單,還能搭配技術指標、走勢圖進行操作。
缺點:沒有擁有權,還有管理費
ETF 雖然方便,但你並不是真正擁有白銀,而是持有基金份額。此外,ETF 每年會收取一定的管理費(Expense Ratio),長期下來會稍微影響報酬。尤其期貨型 ETF 有可能會出現追蹤誤差或轉倉成本,這是很多人忽略的潛在風險。

白銀ETF推薦清單(台股與美股)
代號 | 名稱 | 市場 | 類型 | 管理費 | 特色 |
00738U | 元大道瓊白銀 | 台股 | 期貨型 | 1.15% | 台灣唯一白銀ETF,進出方便,但成本較高 |
SLV | iShares Silver Trust | 美股 | 實物型 | 0.50% | 全球最大、最具流動性的白銀ETF |
SIVR | abrdn Physical Silver | 美股 | 實物型 | 0.30% | 費用較低,是成本效益高的替代選擇 |
PSLV | Sprott Physical Silver | 美股 | 實物型 | 0.67% | 可實體贖回,適合大額投資人 |
AGQ | ProShares Ultra Silver | 美股 | 槓桿型 | 0.95% | 提供2倍做多,波動極高,風險大 |
SIL | Global X Silver Miners | 美股 | 礦商股型 | 0.65% | 投資白銀礦業公司,間接參與行情 |
如果你希望參與行情、又不想管理實物,那麼白銀ETF通常會是多數投資者的首選。
3. 白銀存摺:帳面上有銀,但台灣幾乎買不到
你可能聽過「黃金存摺」,那白銀存摺能不能用同樣方式投資?理論上可以,但在台灣基本找不到管道。
所謂的白銀存摺,就是讓你在銀行帳戶上記錄白銀的買賣數量,不會真的交割實體銀,方便交易、帳面管理。
台灣市場現況:幾乎絕跡
目前台灣銀行大多沒有提供白銀存摺,過去雖有業者考慮推出,但實務上推不太動,原因主要有兩個:
- 稅務障礙:買賣實體白銀需要繳5%的營業稅,這如果轉嫁到白銀存摺上,整體投資成本會高得不合理。
- 市場需求低:相較黃金,白銀的市場關注度與交易活躍度仍偏低,銀行自然缺乏開辦誘因。
即使未來重新推出,也要特別留意:存摺內白銀不一定能換回實物,轉出時可能要付高額費用,甚至根本不提供交割。
如果你希望穩定帳面操作,又不想碰到實體保管問題,黃金存摺或許是更實際的替代方案。
4. 白銀CFD:高槓桿交易的戰場,賺快也可能賠光
CFD(差價合約)是這幾年在台灣愈來愈熱門的金融商品,特別是在外匯與貴金屬交易領域,很多人用它來做短線或對沖操作。
你不需要真的買銀條,而是透過合約對「價格的漲跌」下注,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高槓桿與雙向交易。
操作方式與機會
CFD 是與券商簽約,賺的是進場價與出場價的價差。你可以做多,也可以放空;可以搭配技術指標,也能當日沖銷。
最吸引人的,就是槓桿效益。用少量保證金,就能操作遠大於本金的倉位,在行情順向時報酬非常驚人。
而當你判斷白銀會跌時,也可以反向放空,這是實體或ETF都做不到的靈活性。
高風險的代價:不是新手能駕馭的工具
槓桿是雙面刃。當走勢不如預期,虧損也會被放大,甚至可能超過原始投入資金。
再加上CFD會產生隔夜利息成本(rollover fee),交易次數多時,光是費用就很驚人。還要注意券商本身的信用與監管問題,避免落入交易對手風險的陷阱。
台灣合法平台怎麼選?
如果你真的想在台灣操作CFD,一定要透過金管會認可的合法券商,像是元大期貨,就有取得「槓桿交易商」的執照,提供白銀、外匯等商品的交易服務,相對安全。
CFD適合對市場有經驗、具備風險控制能力的投資者。若你只是剛開始接觸白銀,不建議直接以此為主要工具。
5. 白銀概念股:用股票方式參與白銀行情
如果你想投資白銀,又希望同時享有公司成長與股利收入,那麼白銀概念股會是個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公司可能是銀礦開採商、冶煉廠或貴金屬回收商,他們的營收與銀價走勢、供需變化、美元政策高度相關。
優點:潛在報酬更高,甚至有股息收入
當銀價上漲時,礦商的利潤會出現槓桿效應,股價上漲幅度往往超過銀價本身。這跟ETF或實體銀完全不同,是帶有「企業經營」色彩的投資方式。
此外,部分公司會發放股利,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也多了一個收入來源。
缺點:價格波動不只看銀價,還要看經營體質
你投資的不是白銀,而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的經營能力、管理團隊、資本結構、政治風險、債務槓桿……通通都會影響股價。
就算銀價大漲,但公司搞砸財報、礦場罷工,股價一樣可能崩。這是與白銀現貨或ETF完全不同的風險結構。
國際與台灣標的推薦
- 國際:如Fresnillo(全球最大白銀礦商)、Endeavour Silver、Coeur Mining,皆在北美掛牌。
- 台灣:雖無純白銀礦商,但可留意與貴金屬回收相關的光洋科(1785)、佳龍(9955)、金益鼎(8390)等,與行情具有一定連動性。
這類投資方式更像是混合型資產,適合希望將商品行情與股市報酬結合的進階投資者。
白銀投資優缺點總整理:該不該買,看這張表一眼就懂
在白銀這場投資博弈裡,沒有所謂的「完美工具」,只有最符合你需求與風險屬性的選擇。以下這張總覽表,幫你快速掌握白銀的整體特性:
優點 | 說明 |
高成長潛力 | 相較黃金估值偏低,受惠於綠能產業推升工業需求,有補漲空間 |
通膨對沖功能 | 作為貴金屬,能在美元貶值或通膨升溫時發揮保值作用 |
價格門檻低 | 單位價格低於黃金,小資也能參與貴金屬投資 |
資產多元化利器 | 同時具備避險與成長性,適合配置在股票與債券之外 |
缺點 | 說明 |
價格波動大 | 對全球經濟循環與政策變數極為敏感,震盪幅度高於黃金 |
不產生孳息 | 持有成本高,無法帶來利息或股利收入 |
台灣投資選擇有限 | 特別是實體銀與存摺,受限於稅制與市場規模 |
受政策與美元強弱影響大 | 美元走強或補貼政策變動,常牽動行情轉折點 |
白銀 vs 黃金:兩種貴金屬,屬性完全不同
很多人會把白銀當成「便宜版黃金」,但實際上,兩者的投資角色與特性有明顯差異:
屬性 | 白銀 | 黃金 |
主要需求 | 工業用途 > 50%,另有投資與飾品需求 | 投資與珠寶為主,央行儲備為輔 |
價格波動 | 高波動,受景氣與美元政策影響深 | 波動較低,避險屬性強 |
市場規模 | 小,較不具流動性 | 全球最大貴金屬市場之一 |
經濟關聯度 | 跟隨工業循環走勢 | 多數時候與經濟呈負相關 |
單位價格 | 低,適合小額分批進場 | 高,適合大額避險配置 |
投資角色 | 增長型衛星資產 | 核心型避險資產 |
如果你想在投資組合中強化成長性與通膨對沖功能,白銀是一個有力補強;但若你追求的是穩定、低風險的保值工具,那黃金仍是首選。
結語:白銀是2025年值得布局的潛力資產嗎?
總結來說,白銀是極具潛力但也充滿挑戰的投資工具。它不像黃金那麼穩重,但多了成長性與波動性;它不像股票那麼高槓桿,但能與通膨、美元、政策週期共舞。
2025年是一個宏觀轉折的重要年份,無論是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轉向、全球綠色能源政策擴張,還是美元匯率的波動,白銀都可能成為這些資金流動的受益者。
若你是:
- 能承擔波動性、具備宏觀判斷力的投資者
- 想強化投資組合的資產多樣性
- 對能源轉型與貴金屬週期抱持信心者
那麼白銀,可以成為你資產配置中的增長型衛星資產,幫你在風險與機會交織的2025年,打開另一扇財富成長的門。
延伸閱讀:一篇文帶你學會白銀投資
Q1:投資白銀在台灣要不要課稅?
有課稅,而且要看你投資的方式:
1. 實體白銀:購買時價格含5%營業稅;獲利則需併入個人綜所稅報稅。
2. 海外ETF、CFD:獲利屬於「海外所得」,若合併超過新台幣100萬元,須納入最低稅負制度計算。
3. 台股ETF(如00738U):價差免稅,但有0.1%證券交易稅;不配息,所以無配息稅負問題。
簡單說,白銀不像黃金那樣享有稅制優勢,成本與風險需要自己評估。
Q2:為什麼白銀波動比黃金大這麼多?
主要原因有兩個:
1. 市場規模小、流動性差:白銀市場比黃金小得多,資金進出容易引發劇烈波動,就像小型股容易暴漲暴跌一樣。
2. 高度依賴工業需求:白銀的工業屬性強,受景氣、政策、補貼影響深,因此對經濟數據反應敏感,漲跌都更極端。
換句話說,白銀是加了槓桿的黃金。
Q3:現在才買白銀還來得及嗎?
從估值來看,金銀比仍在歷史高位,代表白銀相對黃金仍被低估。從基本面來看,白銀處於長期供需失衡的格局中,且各項利多(如綠能政策、降息預期)仍在發酵。
換個角度講,白銀的主升段或許才剛開始。如果你能接受波動,並願意中長期持有,現在進場仍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