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加密貨幣交易領域,API(應用程式介面)已成為連接交易所與自動化交易策略的標準配備,更是量化交易者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新興的衍生品交易所 Flipster 卻反其道而行,至今沒有開放 API 服務。本文將為你拆解 Flipster 背後的獲利結構、市場策略與用戶定位,讓你看懂 Flipster 這步棋是怎麼下的。

Flipster 有 API 嗎?
先講結論,目前 Flipster 並未對一般用戶公開提供 API。
在交易所中,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指的是一組允許外部程式(如量化策略、自動化交易機器人、數據擷取工具)與交易平台互動的介面。
透過 API,交易者能夠自動下單、查詢行情、監控帳戶餘額、進行策略測試,因此對於量化交易者或頻繁交易者而言,API 能降低人為失誤、把反應速度壓到毫秒等級。
也就是說,Flipster 沒有提供 API,會讓很多依賴程式化策略的交易者卻步,減少使用意願。那麼為何作為新興交易所的 Flipster 反而沒有提供 API 呢?
為什麼 Flipster 沒有 API?
Flipster 沒有 API 的原因不是技術跟不上,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戰略選擇。想搞懂它為何這麼做,就得從它的母公司背景和獨特的商業模式看起。
一、核心獲利模式:以專業造市商為基礎的價差收益
要理解 Flipster 的決策,首先必須了解它的母公司 Presto Labs 的背景。
Presto Labs 是一家在全球市場上相當有名的專業造市商(Market Maker),你可以把造市商想成「永遠在場的對手方」。他同時掛出買價與賣價,讓任何人都能立即成交,營利主要來自買賣報價之間的「價差(Spread)」。
這層背景直接決定了 Flipster 的主要獲利方式不是靠「每筆抽固定手續費」,而是來自價差,它可以有效地在內部對沖用戶訂單,這樣做有兩大優勢:
- 擴大造市規模:內部對沖能增加其母公司的造市業務量,形成規模效應。
- 降低外部風險:透過內部調節訂單,Flipster 能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更好地管理自身風險。
用戶可能會觀察到,在市場高波動期間,Flipster 的交易價差會適度擴大,這正是造市商用以規避風險的常見手段。
為何這個商業模式不適合開放 API?因為 API 的主要使用者是高頻交易者與量化機器人,他們的策略通常是利用極微小的價差進行快速套利,這種行為被稱為「剝頭皮」(Scalping)。
如果 Flipster 開放 API,將會引入大量以套利為目的的自動化程式,這會直接衝擊其以價差為核心的盈利模式,並可能干擾其內部造市與風險控制系統的穩定性。
因此,Flipster 不開放 API 成為了保護這個商業模式的必然選擇。

二、明確的用戶定位與市場區隔
不提供 API 的決定,也清晰地劃出了 Flipster 的目標客群,形成一道有效的市場護城河。
- 對手動與中小資金交易者友好:對於不依賴 API 的主觀交易者,特別是像台灣、香港許多資金規模較小的用戶來說,這種模式很有吸引力。因為交易成本主要來自價差,而非固定比例的手續費。
一筆 100 萬美元的交易,價差成本約 125 美元,換算下來才 0.0125%,對小額練習或主觀判斷的交易者非常適合。
- 對量化交易者形成天然壁壘:反過來說,需要 API 執行自動化策略的交易者,自然會選擇其他平台。這也讓 Flipster 自然地避開了與幣安(Binance)、OKX 等頂級交易所競爭。
三、市場拓展策略
Flipster 初期的市場策略,像是高額活存利息和交易獎勵,在社群引發了一些討論,覺得這種「燒錢」模式能持續多久。
但這並非漫無目的地補貼,而是一種獲取用戶的策略。Flipster 透過獎勵吸引用戶,藉此獲取寶貴的市場數據和用戶行為。它的邏輯很清楚:
- 投入資金,換取數據:初期投入的錢,目標是激勵用戶產生真實的交易量。
- 評估效益,動態調整:平台會持續分析投入產出比(ROI)。
如果數據回饋好(例如用戶留存率高、交易活躍),就加大投入;反之,則調整策略。
近期 Flipster 將獎勵結構的調整就印證了這點。平台將基礎活存年化利率從 15% 降至 8%,卻把交易量獎勵的年化利率從 6% 大幅拉高到 13%。
這一轉變,明確地將重心從「單純放錢」轉向了「積極交易」,因為只有活躍的交易,才能為平台的價差模型貢獻利潤。
Flipster 不提供 API 的選擇,等於把跑道畫清楚:平台把重心放在「願意自己操作、在螢幕前做決策」的使用者上,也進一步劃出了自己的市場區隔。
如果想快速比較哪些交易所支援 API 功能,可以參考這份指南:《2025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排名》。
FAQ:關於 Flipster API 的常見問題
Q1:Flipster 是什麼?
Flipster 是一家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所,主打「零手續費、低點差」與高流動性,它的主要獲利來自交易的「價差」,而不是傳統手續費,主要原因是它的母公司是一家造市商。
Q2:Flipster 有 API 嗎?為什麼不提供?
目前沒有。API 是讓程式化交易(如量化或高頻策略)自動下單的介面。Flipster 不開放 API,是為了避免被壓縮價差利潤、干擾流動性與風控。外界推測這是一個策略選擇,不是技術限制。
Q3:有哪些交易所提供 API 服務?
許多主流交易所都有提供 API,例如:
Binance:功能最完整,涵蓋現貨、合約、期權等所有產品線,支援量化與高頻交易。但是對新手來說可能會相對複雜。
OKX:以衍生品聞名,其 API 在合約交易方面功能強大且穩定。
Kraken:提供安全且穩定的交易 API,適合執行需要高度可靠性的自動化策略。
Coinbase:介面友善,適合中小型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