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C LOGO

BTCC 評價(2025):老牌合約交易所,給台灣用戶的真實評測

整體評分 7.2/10

BTCC 成立於 2011 年,是目前營運時間最長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平台的核心定位在於合約交易與跨資產衍生品,例如提供高槓桿選項,以及少數交易所才有的代幣化美股、黃金期貨。對台灣與香港用戶而言,BTCC 的吸引力在於安全紀錄與多樣商品,但也存在限制:合規性不足、本地出入金不便,以及功能偏向專業交易者。這些差異點,正是影響投資人評估是否使用的關鍵。

支援幣種數量

300+

最大槓桿

1:500

現貨手續費(掛單/吃單)

0.2% / 0.3%

BTCC 優點

BTCC 缺點

詳細評分

流動性
1 /10
安全性
1 /10
幣種豐富度
1 /10
費用
1 /10

目錄

詳細評測

交易所總覽

欄位內容
成立年份2011 年
總部英國倫敦
支援幣種數量約 300+ 現貨、380+ 合約
最高槓桿500x
出入金管道加密貨幣轉帳、信用卡(透過第三方支付服務)
現貨手續費掛單 (Maker) 0.2% / 吃單 (Taker) 0.3%
合約手續費掛單 (Maker) 0.03% / 吃單 (Taker) 0.06%(VIP0 等級起)
跨資產(外匯、股票等)支援黃金、白銀、美股等代幣化期貨
支援功能合約交易、現貨交易、跟單交易、模擬交易
服務地區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與地區
支援語言支援 14 種語言(含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泰文、越南文等),同時提供 LINE 客服(台灣)、Email 與線上即時聊天。
中文客服24/7 線上客服、Email、台灣 LINE 客服

公司背景

BTCC 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早期比特幣交易的縮影。2011 年,它以「比特幣中國(BTC China)」在上海成立,由李啟元 (Bobby Lee) 與團隊創立。當時中國市場剛起步,BTCC 曾經一度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也算是推動比特幣在華人市場普及的重要角色。

但情況在 2017 年有了明顯轉折。由於中國大陸監管政策收緊,BTCC 被迫停止境內業務。2018 年,它被一家香港基金收購,並搬遷總部到英國倫敦,正式改名 BTCC,把業務重心轉向國際。

近幾年,BTCC 把台灣當成主要發展區域之一。除了提供繁體中文介面外,也經營本地社群,舉辦活動,並推出台灣專屬的 LINE 客服。

不過,對台灣用戶來說,最需要留意的是合規問題。根據金管會 (FSC) 公布的名單,BTCC 目前尚未完成 VASP(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登記。換句話說,台灣投資人雖然可以使用 BTCC,但平台本身不在國內監管架構下,若遇到爭議,法律保障會相對有限。

BTCC官網

安全性評比

對於交易所,安全性是多數用戶最在意的重點。就 BTCC 而言,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1. 歷史紀錄
    BTCC 已經營超過 14 年,過去沒有出現過大型駭客事件或用戶資產流失的案例。雖然這不代表未來完全沒有風險,但至少顯示它在內部控管上維持了一定的穩定性。
  2. 資產透明度
    平台會定期公布資產儲備證明 (PoR),並用 Merkle Tree 演算法驗證。公開數據顯示,其超額儲備率大約維持在 130% 到 160% 之間,也就是說,平台持有的資產數量多於用戶存款。對台灣用戶而言,這種透明度能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提供額外的參考依據。
  3. 技術與資金管理
    BTCC 支援雙重身份驗證 (2FA)、SSL 加密、多重簽名錢包,並將大部分用戶資產存放在冷錢包。

但相較於幾家規模更大的交易所,BTCC 目前仍沒有公開的「漏洞賞金計畫」或大規模的外部安全審核。對於重視透明度的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需要額外考量的地方。

BTCC交易畫面

用戶評價與實測口碑

綜合各地使用者的分享,BTCC 雖然是老牌交易所,但實際操作過的人,討論度更高的還是一些負面體驗。

BTCC dcard評價

常見負面回饋整理

  1. 提款速度與資金安全感不足
  • 在台灣 Dcard 上,有人提到轉出資金的流程拖很久,動輒卡上幾天,對短線交易者來說非常不方便。
  • 國際用戶也有抱怨,即便多次寄信或提交工單,客服要嘛不回,要嘛只給制式化答覆,讓人覺得錢被卡在裡面很沒安全感。
  • 更極端的案例是,有用戶聲稱帳號在獲利後被凍結,完全提不出來,最後只能上論壇抱怨。這類經驗雖然不是主流,但會對新用戶造成心理壓力。
  1. 客服效率與態度問題
  • 有人表示客服不是完全沒有回覆,就是只會重複「請您再等等」,卻沒有實際解決方案。
  • 在 Trustpilot 的評論中,甚至有人指控客服在對話中帶有「羞辱感」,不斷把焦點放在「要你再存更多錢」,而不是處理問題。
  • 相較於部分用戶對 LINE 中文客服的好評,這些負面經驗反而顯示出客服品質差異大,可能要看運氣。

BTCC Trustpilot 評論

  1. 價格與清算爭議
  • 有些交易者質疑 BTCC 的價格系統,說它的報價和其他主流交易所有落差,特別是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
  • 這些人認為差價導致倉位提前被清算,等於是「不公平的風險」。雖然這類指控幾乎在所有合約交易所都有人提出,但確實反映出部分使用者的不信任。
  1. 帳號管理與風控過嚴或不透明
  • 有新手表示,因為使用新人獎勵賺到錢,結果帳號就被封,怎麼聯繫客服都沒下文。
  • 這樣的狀況在國際社群特別多,讓人覺得風控標準過於模糊,沒有公開透明的規則。
  • 長期來看,這會讓人擔心「是不是只要賺錢太快,就可能被盯上」。
  1. 使用門檻與體驗差異
  • 有人覺得 BTCC 的入金出金流程相對麻煩,特別是和台灣本地銀行往來時,可能會遇到額外的等待或手續費。
  • 在 Dcard 上,也有人提醒新手不要因為名字老牌就掉以輕心,因為實際操作還是會遇到麻煩。
  • 有些人甚至把 BTCC 和 Bybit、MAX 之類的平台比較,認為在使用體驗上 BTCC 稍顯落後。

BTCC dcard評價(2)

總結來看,BTCC 的「老字號」確實能帶來一定的信任感,但使用者實際回饋中,提款速度、客服效率、價格公平性,以及帳號凍結爭議,是被提到最多的負面問題。對於新手或是想把大額資金放在單一平台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必須提前評估的風險。

交易成本

對台灣和香港用戶來說,交易成本往往是決定要不要使用某個平台的關鍵。BTCC 採用常見的掛單 (Maker)吃單 (Taker) 費率制度:

  • 現貨交易:掛單 0.2%,吃單 0.3%。這比幣安等主流平台的 0.1% 要高,對於小額或高頻交易者來說,成本相對吃重。
  • 合約交易:掛單 0.06%,吃單 0.03%。和同類型交易所相比,算是中等水準。

VIP 等級制度

BTCC 為活躍合約交易者設計了一套 VIP 分級制度,等級會依照資產規模30 天交易量決定。級別越高,掛單與吃單的費率越低。

BTCC手續費

以下用一個例子說明:

VIP 等級條件 (資產或交易量)合約費率 (Taker / Maker)現貨費率 (Taker / Maker)提領折扣
VIP0無門檻0.06% / 0.03%0.3% / 0.2%0%
VIP3≥ 1,000 USDT 或 ≥ 50 萬 USDT 交易量0.055% / 0.025%0.3% / 0.2%10%
VIP7≥ 20,000 USDT 或 ≥ 1,000 萬 USDT 交易量0.045% / 0.016%0.3% / 0.2%10%

可以看到,合約費率隨著等級下降幅度明顯,但現貨費率基本固定在 0.3% / 0.2%。這也呼應了 BTCC「合約為主、現貨為輔」的產品定位。

鍵入與提領費用

出入金部分,BTCC 不支援台幣或港幣法幣直接入金,用戶必須透過加密貨幣轉帳。不同鏈的提領費用差異很大,例如:

  • BTC 網路:約 0.0004 BTC
  • ETH 網路 (ERC20):約 0.005 ETH
  • USDT (TRC20):1–2 USDT
  • USDT (ERC20):20 USDT

台灣和香港用戶最常見的做法,是利用 TRC20 網路轉 USDT,費用最低。這也是目前本地社群較常討論的「省錢路徑」。

支援的幣種與流動性

BTCC 的產品策略很明顯是「合約優先」。就我自己的觀察,平台在幣種數量與流動性上的設計,確實反映了這個定位。

支援幣種數量

  • 合約市場:目前有超過 380 種交易對,從 BTC、ETH 這些主流幣,到熱門山寨幣 (Altcoins)、甚至 DOGE、SHIB 等迷因幣都能找到。我實際瀏覽下來,選擇確實比一些中小型交易所豐富,對想捕捉市場波動的交易者來說還算夠用。
  • 現貨市場:約 300 種交易對,表面上數字不算低,但和幣安這種能提供上千交易對的平台相比,落差還是明顯。對於只偶爾買幾個主流幣的用戶來說,可能沒差,但如果要找冷門幣,BTCC 並不是第一選擇。

交易深度與流動性

流動性會直接影響下單體驗。以合約來說,我測試過 BTC/USDTETH/USDT,幾乎沒有明顯滑價,平台公布的「99% 訂單以最佳價格成交」大致符合實際情況。這對於習慣下大單或做短線的交易者來說,算是很重要的優點。

但如果換成一些小眾幣種或在現貨市場下單,情況就沒那麼理想了。深度不足時,大單會明顯推動價格,成交體驗也會受到影響。這部分和我過去在幣安或 OKX 下單的流暢度相比,確實差了一點。

建議

  • 如果你主要做合約,BTCC 的幣種和深度應該足夠,特別是主流幣交易對,體驗還算穩定。
  • 但若偏好現貨或想找冷門幣,BTCC 的選擇性與深度會顯得不足,更適合把它當作「合約專用」的平台。

提供的交易功能

  • 網格機器人:未提供
  • 屯幣寶:未提供
  • 跟單:支援跟單交易,允許用戶自動複製專業交易員的操作策略。
  • 放貸:未提供
  • 質押:未提供
  • API:提供官方API,支持程序化交易
  • 跨資產交易:支持多種通證化合約和現貨交易,涵蓋加密貨幣及傳統金融資產跨資產交易。

BTCC 的設計明顯是圍繞合約交易展開,功能集中且偏向專業用戶。

  • 現貨與合約交易:平台支援標準的現貨與合約交易。合約設計包含 USDT 保證金本位、幣本位合約,還有跨資產代幣化衍生品。對於想做槓桿或對沖的使用者來說,選擇相對齊全。不過,以我實際看台灣用戶的習慣,多數人還是以主流幣合約為主,像 BTC/USDT 或 ETH/USDT,冷門商品的參與度不高。
  • 跟單交易(Copy Trading):這是 BTCC 近年主打的功能之一。用戶可以瀏覽交易員排行榜,查看他們的歷史數據(例如勝率、收益率),再一鍵複製策略。根據官方資料,目前平台上已有超過 600,000 名用戶參與跟單,累計完成 2.2 億筆以上交易,並創造了 超過 4.2 億美元的總收益。實際使用上,我覺得它適合剛入門或沒有時間盯盤的人,但前提是要有風險意識,因為「跟單」並不代表穩賺。
  • 模擬交易(Demo Trading):BTCC 提供模擬帳戶,內建 USDT 模擬資金。對於剛接觸合約的新手來說,可以在零風險環境下熟悉下單方式與槓桿操作。雖然模擬帳戶和真實交易環境還是有差別(例如心態、流動性),但至少能幫助新手熟悉介面,降低上手門檻。

跨資產交易功能

BTCC 一個比較特殊的功能是跨資產交易。它允許用戶用 USDT 作為保證金,交易和黃金(GOLD/USDT)、白銀(SILVER/USDT)等大宗商品掛鉤的合約,甚至能交易美股標的(如 TSLA、AAPL、NVDA、GOOGL 等)。

就我自己來看,這個功能對台灣與香港投資人算是新鮮。因為不少人原本就會同時關注美股與幣市,BTCC 讓你在同一個平台用加密貨幣做槓桿配置,這對想要跨市場操作的人是方便的。不過,也因為這些是代幣化產品,和真正持有股票或黃金還是不同,本質上屬於衍生品,風險要自行評估。

出入金流程與實測體驗

由於 BTCC 尚未在台灣或香港完成法幣出入金的合規登記,用戶要充值或提領新台幣(TWD)和港幣(HKD),只能透過其他交易所「中轉」。這點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確實增加了一些操作成本。

台灣用戶建議流程

  1. 入金(TWD → BTCC)
    • 在台灣合規交易所(如 MAX、ACE)開戶,並完成實名認證。
    • 從銀行帳戶轉台幣到交易所,購買 USDT。
    • 在 BTCC App 選擇「充值」,複製 USDT 錢包地址(通常建議 TRC20,手續費低)。
    • 回到 MAX/ACE,選擇「提幣」,將 USDT 提到 BTCC 地址。通常 5-10 分鐘就能到帳。

       

  2. 出金(BTCC → TWD)
    • 在 BTCC 提領 USDT 到 MAX/ACE 地址。
    • 在 MAX/ACE 兌換成台幣,再轉回台灣銀行帳戶。

這個流程相對繁瑣,但目前是台灣用戶最常見的做法。我自己試過 TRC20 通道,手續費大約 1 USDT,速度算快,但若一次金額不大,成本就顯得偏高。

香港用戶建議流程

流程和台灣差不多,只是中轉平台換成香港當地的合規交易所(如 HashKey Exchange 或 OSL)。

  1. 入金(HKD → BTCC):在本地交易所用港幣換 USDT,再提幣到 BTCC。
  2. 出金(BTCC → HKD):反向操作,把 USDT 提回交易所,再兌換成港幣,最後轉回銀行帳戶。

雖然香港有 FPS(轉數快),但 BTCC 並未直接支援,所以依然要繞一層。

信用卡買幣

BTCC 也支援透過 MoonPay 等第三方,用 Visa 或 Mastercard 直接購買加密貨幣。實測下來,雖然最方便,但成本最高。因為除了第三方服務商的手續費外,還要承擔信用卡的匯差與額外費用(例如香港信用卡大概 1%)。這功能比較適合臨時用,長期下來並不划算。

小結

  • 台灣與香港用戶的不便性:由於缺乏當地合規的出入金通道,BTCC 在這兩個市場對小額投資人不太友好。相比之下,幣安、OKX 等至少提供更多元的轉帳或 P2P 交易方式。
  • 適合的使用場景:BTCC 的功能更適合「已經熟悉加密貨幣」的用戶,把它當作純粹的合約操作平台。如果只是單純想買幣存放,流程會比較麻煩。

客服品質與使用者支援

  • 介面/客服語言:支援繁體中文在內的 14 種語言
  • 客服效率:平均回覆時間 3.5 小時/天

BTCC 提供多元的客服管道,特別針對華語市場做了一些強化。

  • 線上即時聊天(Live Chat):用戶可以在 App 或網頁內直接連線客服,處理交易相關的即時問題。
  • 電子郵件:適合需要提供完整文件或遇到比較複雜情況時使用,例如資金異常或帳號問題。
  • 幫助中心(Help Center):整理了常見問題、流程教學,涵蓋註冊、KYC 驗證與交易規則,算是新手常用的基礎資源。
  • LINE 客服(台灣特色):這是我覺得 BTCC 對台灣用戶最實用的一個差異化服務。官方在台灣市場設立了專屬 LINE 客服帳號,在工作時間能直接與真人對話,處理交易或出入金的問題。對於台灣用戶來說,比起只靠 Email,這樣的即時管道更熟悉,也降低了溝通門檻。

BTCC 語言支援種類

根據用戶回饋,客服的解決率算是不錯,但在遇到複雜問題(例如帳戶凍結或大額資金異常)時,回覆時間可能會偏長。我的觀察是,雖然 BTCC 在國際化上仍偏保守,但 LINE 客服的存在,確實幫助他們在台灣市場提高了使用體驗。

平台特色與差異亮點

在眾多合約交易所裡,BTCC 透過幾個鮮明的定位,讓自己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

  • 歷史悠久與安全形象

自 2011 年成立至今,BTCC 強調的是「零重大安全事故」的紀錄。這點在幣圈算是少數,畢竟許多後起平台都有過駭客或資金糾紛。平台也定期公布資產儲備證明(PoR),維持透明度。以我的角度來看,這種「歷史 + 紀錄」的組合,對於比較謹慎的投資人,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加分。

  • 專注合約、極致槓桿化

不同於一些交易所同時主打現貨與理財產品,BTCC 幾乎把重心都放在合約。最高槓桿達 500 倍,這在市場上算是相當極端的設計。對於台灣或香港這類偏好短線操作的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吸引點。但也因為槓桿太高,新手若沒控管好風險,爆倉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這部分在選擇時需要特別注意。

  • 跨資產交易(差異化功能)

這大概是 BTCC 在產品面最有特色的地方。它允許用戶用 USDT 保證金,直接交易黃金(GOLD/USDT)、白銀(SILVER/USDT)等商品,甚至能參與美股標的(如 TSLA、AAPL、NVDA、GOOGL)。這等於把部分傳統金融資產「代幣化」,納入加密交易所的生態裡。

以我自己看台灣市場的情況,很多人本來就同時投資美股和幣市,這個功能確實提供了一個更簡單的操作工具。但我會提醒,這些都是代幣化衍生品,不等於直接持有股票或黃金,本質上仍是合約,風險和報酬都不同。

總結與選擇建議

整體來說,BTCC 的特色與定位相當明確。它不是適合所有投資人的「通用型交易所」,而是針對特定族群提供解決方案。以下我會分別從三類投資人角度給出建議:

新手用戶

  • 建議:建議以「學習」為主要目的,而不是急著實際投入大筆資金。
  • 操作觀察:BTCC 提供的模擬交易帳戶對初學者很友善,因為能夠先練習下單、了解合約的基本機制(像是保證金、強平價格等),再慢慢累積經驗。我會建議新手先從小額跟單交易開始,觀察專業交易員的策略,但同時要嚴格控制投入金額。初期操作時,最好避免使用超過 10 倍的槓桿,並將主要資產存放在台灣合規交易所,降低風險。

合約交易者

  • 建議:對於已經有經驗的合約交易者,我會高度推薦 BTCC,因為它就是一個專門的工具型平台。
  • 操作觀察:平台的設計完全針對合約市場打造,提供有競爭力的手續費、VIP 等級制度,以及深度較佳的流動性。這讓它適合用來執行大額交易或高頻策略。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功能是跨資產交易,這讓合約交易者能直接利用 USDT 進行黃金、美股代幣化合約操作,把傳統市場的波動也納入策略之中。這點對於專注於全球行情的專業交易者,會是有力的補充。

長期投資者

  • 建議:對於長期投資、偏好「買入並持有」的投資人,我並不建議使用 BTCC 作為主要平台。
  • 操作觀察:BTCC 缺少被動收益功能,例如質押(Staking)、借貸或理財產品。這代表長期放幣在 BTCC,只能單純存放,無法產生額外收益。對於偏向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像幣安這類同時提供豐富理財工具的交易所,或者乾脆把資產存回銀行或台灣本地的合規交易所,會更符合需求。

觀察

  • BTCC 適合「主動型合約交易者」,尤其是有經驗、習慣槓桿操作的人。
  • 對新手來說,模擬交易與跟單功能算是低風險的入門方式,但不建議急著放大槓桿。
  •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它的限制明顯,因為少了被動收益和資產增值工具,整體吸引力有限。

註冊流程教學

BTCC註冊流程教學

  1. 前往官網並註冊

打開 BTCC 官方網站,在首頁右上角點「註冊」。很多人會透過邀請連結加入,因為通常能拿到一些手續費折扣或新人獎勵。

BTCC註冊流程教學(2)

  1. 填寫基本資料

註冊方式很簡單,可以選擇用「電子郵件」或「手機號碼」。輸入後,系統會寄送驗證碼到信箱或簡訊,輸入驗證碼後,再設定一組比較安全的登入密碼就可以。

BTCC註冊流程教學(3)

  1. 啟用帳戶安全設定

註冊完成後,建議馬上到「帳戶安全」裡面設定雙重驗證(2FA)。最常見的是用 Google Authenticator。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多一層保護,可以避免帳號被盜用或提款時被人冒用。

  1. 完成身份驗證(KYC)

BTCC 在沒做 KYC 的情況下,也能進行部分交易或小額提領。但如果要解除提領限制、使用完整功能,還是需要盡快完成身份驗證。
流程大致包含:

  • 上傳身份證件(像是身分證或護照)照片
  • 手機或電腦即時做人臉辨識
  • 確認居住國家/地區

整個過程通常只要幾分鐘。驗證通過後,帳號就能全面使用,包括更高額度的出入金。

BTCC註冊流程教學(4)

加密貨幣交易所評測封面圖
最多人觀看

2025 最新加密貨幣交易所排名

不知道哪家加密貨幣交易所最適合你?本站整理了多家交易所的完整評測,幫你快速比較手續費、安全性與交易功能。

常見問答FAQ

  • BTCC 在台灣合法嗎?

    BTCC 是一家全球交易所,但目前還沒有依台灣金管會的規定完成 VASP 登記。換句話說,它在台灣算是「灰色地帶」:你可以用,但並不在本地監管保護的範圍內。

  • 台幣要怎麼入金和出金最方便?

    最常見的方式是「雙交易所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台灣合法的交易所(像 MAX 或 ACE)用台幣買 USDT,再把 USDT 轉到 BTCC。要出金時反過來做就好。直接用信用卡也行,但手續費比較高,銀行有時還會攔截,所以不太建議。

  • BTCC 在台灣的評價怎麼樣?

    整體來說,評價偏向兩極。有些人肯定它的安全紀錄和合約產品(例如合約深度夠、跟單方便),但也有人抱怨現貨幣種少、手續費偏高,還有出入金不方便,需要靠 MAX 或 ACE 這類本地交易所中轉。在 PTT、Dcard 上可以看到這兩種聲音。

  • 香港用戶能用 BTCC 嗎?

    可以。BTCC 本來就是面向全球,香港用戶也能正常註冊和交易。

  • BTCC 支援港幣或 FPS 轉數快嗎?

    目前不支援。香港用戶要入金的話,可以透過 C2C 交易、信用卡(但要注意額外費用),或者先在支援港幣的交易所買幣,再轉到 BTCC。

  • 安全性高嗎?

    安全性是 BTCC 的一大賣點。它從 2011 年成立以來沒有出過重大安全事故,還會定期公布資產儲備證明 (PoR),表示平台有足夠的資產來 1:1 覆蓋用戶的存款。

  • 可以在 BTCC 交易股票或黃金嗎?

    可以,但不是直接買賣。BTCC 提供的是「代幣化期貨」,用 USDT 當保證金,就能交易像黃金、白銀、特斯拉 (TSLA)、輝達 (NVDA) 這些傳統資產的價格表現。

  • BTCC會不會有詐騙或跑路的風險?

    BTCC 已經營運超過 14 年,沒有出現過跑路或被揭發為詐騙的情況。不過,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台灣和香港都沒有強監管保護,所以若發生爭議,用戶沒有很強的申訴管道。比較保險的做法是控制倉位金額,不要把長期資產放在交易所裡。

更多BTCC精選好文
外匯經紀商排名
品牌
評分
詳細評測
1. Moneta Markets
10/10
2. Vantage FX
9/10
3. Avatrade
8.7/10
4. Mitrade
8.3/10
5. TMGM
8/10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目錄

真的要放棄優惠嗎?

這個 50% 獨家入金禮物 錯過後可能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