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金融監管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BTCC 成立於 2011 年,是目前營運時間最長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平台的核心定位在於合約交易與跨資產衍生品,例如提供高槓桿選項,以及少數交易所才有的代幣化美股、黃金期貨。對台灣與香港用戶而言,BTCC 的吸引力在於安全紀錄與多樣商品,但也存在限制:合規性不足、本地出入金不便,以及功能偏向專業交易者。這些差異點,正是影響投資人評估是否使用的關鍵。
300+
1:500
0.2% / 0.3%
欄位 | 內容 |
成立年份 | 2011 年 |
總部 | 英國倫敦 |
支援幣種數量 | 約 300+ 現貨、380+ 合約 |
最高槓桿 | 500x |
出入金管道 | 加密貨幣轉帳、信用卡(透過第三方支付服務) |
現貨手續費 | 掛單 (Maker) 0.2% / 吃單 (Taker) 0.3% |
合約手續費 | 掛單 (Maker) 0.03% / 吃單 (Taker) 0.06%(VIP0 等級起) |
跨資產(外匯、股票等) | 支援黃金、白銀、美股等代幣化期貨 |
支援功能 | 合約交易、現貨交易、跟單交易、模擬交易 |
服務地區 | 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與地區 |
支援語言 | 支援 14 種語言(含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日文、韓文、泰文、越南文等),同時提供 LINE 客服(台灣)、Email 與線上即時聊天。 |
中文客服 | 24/7 線上客服、Email、台灣 LINE 客服 |
BTCC 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早期比特幣交易的縮影。2011 年,它以「比特幣中國(BTC China)」在上海成立,由李啟元 (Bobby Lee) 與團隊創立。當時中國市場剛起步,BTCC 曾經一度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也算是推動比特幣在華人市場普及的重要角色。
但情況在 2017 年有了明顯轉折。由於中國大陸監管政策收緊,BTCC 被迫停止境內業務。2018 年,它被一家香港基金收購,並搬遷總部到英國倫敦,正式改名 BTCC,把業務重心轉向國際。
近幾年,BTCC 把台灣當成主要發展區域之一。除了提供繁體中文介面外,也經營本地社群,舉辦活動,並推出台灣專屬的 LINE 客服。
不過,對台灣用戶來說,最需要留意的是合規問題。根據金管會 (FSC) 公布的名單,BTCC 目前尚未完成 VASP(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登記。換句話說,台灣投資人雖然可以使用 BTCC,但平台本身不在國內監管架構下,若遇到爭議,法律保障會相對有限。
對於交易所,安全性是多數用戶最在意的重點。就 BTCC 而言,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但相較於幾家規模更大的交易所,BTCC 目前仍沒有公開的「漏洞賞金計畫」或大規模的外部安全審核。對於重視透明度的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需要額外考量的地方。
綜合各地使用者的分享,BTCC 雖然是老牌交易所,但實際操作過的人,討論度更高的還是一些負面體驗。
總結來看,BTCC 的「老字號」確實能帶來一定的信任感,但使用者實際回饋中,提款速度、客服效率、價格公平性,以及帳號凍結爭議,是被提到最多的負面問題。對於新手或是想把大額資金放在單一平台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必須提前評估的風險。
對台灣和香港用戶來說,交易成本往往是決定要不要使用某個平台的關鍵。BTCC 採用常見的掛單 (Maker) 與吃單 (Taker) 費率制度:
BTCC 為活躍合約交易者設計了一套 VIP 分級制度,等級會依照資產規模或 30 天交易量決定。級別越高,掛單與吃單的費率越低。
以下用一個例子說明:
VIP 等級 | 條件 (資產或交易量) | 合約費率 (Taker / Maker) | 現貨費率 (Taker / Maker) | 提領折扣 |
VIP0 | 無門檻 | 0.06% / 0.03% | 0.3% / 0.2% | 0% |
VIP3 | ≥ 1,000 USDT 或 ≥ 50 萬 USDT 交易量 | 0.055% / 0.025% | 0.3% / 0.2% | 10% |
VIP7 | ≥ 20,000 USDT 或 ≥ 1,000 萬 USDT 交易量 | 0.045% / 0.016% | 0.3% / 0.2% | 10% |
可以看到,合約費率隨著等級下降幅度明顯,但現貨費率基本固定在 0.3% / 0.2%。這也呼應了 BTCC「合約為主、現貨為輔」的產品定位。
出入金部分,BTCC 不支援台幣或港幣法幣直接入金,用戶必須透過加密貨幣轉帳。不同鏈的提領費用差異很大,例如:
台灣和香港用戶最常見的做法,是利用 TRC20 網路轉 USDT,費用最低。這也是目前本地社群較常討論的「省錢路徑」。
BTCC 的產品策略很明顯是「合約優先」。就我自己的觀察,平台在幣種數量與流動性上的設計,確實反映了這個定位。
流動性會直接影響下單體驗。以合約來說,我測試過 BTC/USDT 和 ETH/USDT,幾乎沒有明顯滑價,平台公布的「99% 訂單以最佳價格成交」大致符合實際情況。這對於習慣下大單或做短線的交易者來說,算是很重要的優點。
但如果換成一些小眾幣種或在現貨市場下單,情況就沒那麼理想了。深度不足時,大單會明顯推動價格,成交體驗也會受到影響。這部分和我過去在幣安或 OKX 下單的流暢度相比,確實差了一點。
建議:
BTCC 的設計明顯是圍繞合約交易展開,功能集中且偏向專業用戶。
BTCC 一個比較特殊的功能是跨資產交易。它允許用戶用 USDT 作為保證金,交易和黃金(GOLD/USDT)、白銀(SILVER/USDT)等大宗商品掛鉤的合約,甚至能交易美股標的(如 TSLA、AAPL、NVDA、GOOGL 等)。
就我自己來看,這個功能對台灣與香港投資人算是新鮮。因為不少人原本就會同時關注美股與幣市,BTCC 讓你在同一個平台用加密貨幣做槓桿配置,這對想要跨市場操作的人是方便的。不過,也因為這些是代幣化產品,和真正持有股票或黃金還是不同,本質上屬於衍生品,風險要自行評估。
由於 BTCC 尚未在台灣或香港完成法幣出入金的合規登記,用戶要充值或提領新台幣(TWD)和港幣(HKD),只能透過其他交易所「中轉」。這點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確實增加了一些操作成本。
這個流程相對繁瑣,但目前是台灣用戶最常見的做法。我自己試過 TRC20 通道,手續費大約 1 USDT,速度算快,但若一次金額不大,成本就顯得偏高。
流程和台灣差不多,只是中轉平台換成香港當地的合規交易所(如 HashKey Exchange 或 OSL)。
雖然香港有 FPS(轉數快),但 BTCC 並未直接支援,所以依然要繞一層。
BTCC 也支援透過 MoonPay 等第三方,用 Visa 或 Mastercard 直接購買加密貨幣。實測下來,雖然最方便,但成本最高。因為除了第三方服務商的手續費外,還要承擔信用卡的匯差與額外費用(例如香港信用卡大概 1%)。這功能比較適合臨時用,長期下來並不划算。
BTCC 提供多元的客服管道,特別針對華語市場做了一些強化。
根據用戶回饋,客服的解決率算是不錯,但在遇到複雜問題(例如帳戶凍結或大額資金異常)時,回覆時間可能會偏長。我的觀察是,雖然 BTCC 在國際化上仍偏保守,但 LINE 客服的存在,確實幫助他們在台灣市場提高了使用體驗。
在眾多合約交易所裡,BTCC 透過幾個鮮明的定位,讓自己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
自 2011 年成立至今,BTCC 強調的是「零重大安全事故」的紀錄。這點在幣圈算是少數,畢竟許多後起平台都有過駭客或資金糾紛。平台也定期公布資產儲備證明(PoR),維持透明度。以我的角度來看,這種「歷史 + 紀錄」的組合,對於比較謹慎的投資人,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加分。
不同於一些交易所同時主打現貨與理財產品,BTCC 幾乎把重心都放在合約。最高槓桿達 500 倍,這在市場上算是相當極端的設計。對於台灣或香港這類偏好短線操作的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吸引點。但也因為槓桿太高,新手若沒控管好風險,爆倉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這部分在選擇時需要特別注意。
這大概是 BTCC 在產品面最有特色的地方。它允許用戶用 USDT 保證金,直接交易黃金(GOLD/USDT)、白銀(SILVER/USDT)等商品,甚至能參與美股標的(如 TSLA、AAPL、NVDA、GOOGL)。這等於把部分傳統金融資產「代幣化」,納入加密交易所的生態裡。
以我自己看台灣市場的情況,很多人本來就同時投資美股和幣市,這個功能確實提供了一個更簡單的操作工具。但我會提醒,這些都是代幣化衍生品,不等於直接持有股票或黃金,本質上仍是合約,風險和報酬都不同。
整體來說,BTCC 的特色與定位相當明確。它不是適合所有投資人的「通用型交易所」,而是針對特定族群提供解決方案。以下我會分別從三類投資人角度給出建議:
打開 BTCC 官方網站,在首頁右上角點「註冊」。很多人會透過邀請連結加入,因為通常能拿到一些手續費折扣或新人獎勵。
註冊方式很簡單,可以選擇用「電子郵件」或「手機號碼」。輸入後,系統會寄送驗證碼到信箱或簡訊,輸入驗證碼後,再設定一組比較安全的登入密碼就可以。
註冊完成後,建議馬上到「帳戶安全」裡面設定雙重驗證(2FA)。最常見的是用 Google Authenticator。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多一層保護,可以避免帳號被盜用或提款時被人冒用。
BTCC 在沒做 KYC 的情況下,也能進行部分交易或小額提領。但如果要解除提領限制、使用完整功能,還是需要盡快完成身份驗證。
流程大致包含:
整個過程通常只要幾分鐘。驗證通過後,帳號就能全面使用,包括更高額度的出入金。
BTCC 是一家全球交易所,但目前還沒有依台灣金管會的規定完成 VASP 登記。換句話說,它在台灣算是「灰色地帶」:你可以用,但並不在本地監管保護的範圍內。
最常見的方式是「雙交易所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台灣合法的交易所(像 MAX 或 ACE)用台幣買 USDT,再把 USDT 轉到 BTCC。要出金時反過來做就好。直接用信用卡也行,但手續費比較高,銀行有時還會攔截,所以不太建議。
整體來說,評價偏向兩極。有些人肯定它的安全紀錄和合約產品(例如合約深度夠、跟單方便),但也有人抱怨現貨幣種少、手續費偏高,還有出入金不方便,需要靠 MAX 或 ACE 這類本地交易所中轉。在 PTT、Dcard 上可以看到這兩種聲音。
可以。BTCC 本來就是面向全球,香港用戶也能正常註冊和交易。
目前不支援。香港用戶要入金的話,可以透過 C2C 交易、信用卡(但要注意額外費用),或者先在支援港幣的交易所買幣,再轉到 BTCC。
安全性是 BTCC 的一大賣點。它從 2011 年成立以來沒有出過重大安全事故,還會定期公布資產儲備證明 (PoR),表示平台有足夠的資產來 1:1 覆蓋用戶的存款。
可以,但不是直接買賣。BTCC 提供的是「代幣化期貨」,用 USDT 當保證金,就能交易像黃金、白銀、特斯拉 (TSLA)、輝達 (NVDA) 這些傳統資產的價格表現。
BTCC 已經營運超過 14 年,沒有出現過跑路或被揭發為詐騙的情況。不過,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台灣和香港都沒有強監管保護,所以若發生爭議,用戶沒有很強的申訴管道。比較保險的做法是控制倉位金額,不要把長期資產放在交易所裡。
由 Moneta Markets 億匯 提供 — FCA 監管,值得信賴
$1000入金 $1000
$1500同樣入金 $1000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作為西甲強權「馬德里競技」官方合作夥伴,品牌實力與信譽獲全球認可。
內建強大的複製交易系統,一鍵跟隨頂尖交易員的策略,輕鬆上手。
不只可以交易外匯,億匯提供加密貨幣高達500倍的靈活槓桿,讓您能用小資金撬動大市場,放大獲利機會。
槓桿產品交易涉及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金全部損失,請審慎評估。
這個 50% 獨家入金禮物 錯過後可能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