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翻開一份財報,本來只想看看公司賺了多少錢,結果除了「淨利」和「營業利益」,還蹦出一個看起來很專業的名詞——EBITDA。在投資圈,這幾乎是投資人、併購顧問,甚至公司財務長都習慣掛在嘴邊的「共同語言」。
但對剛開始接觸投資的人來說,EBITDA 聽起來就像一個冰冷的金融術語,甚至會想:「它到底跟我熟悉的淨利或營業利益差在哪裡?」
這篇文章想做的,就是把這個名詞拆開來聊。你會看到:EBITDA 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的計算方式其實一點都不難;為什麼估值時大家都要盯著它?以及,它有哪些常被忽略的陷阱。等你看完,就會發現 EBITDA 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術語,而是一個能幫助投資人真正看清公司獲利能力的工具。

EBITDA是什麼?一個更「乾淨」的獲利指標
EBITDA 是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的縮寫,中文翻譯為「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顧名思義,它把利息費用、稅項、折舊及攤銷費用都排除在外,專注衡量公司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
簡單來說,EBITDA 反映的是公司在不考慮資本結構、稅務政策以及會計攤銷處理下,核心業務能創造多少利潤。因此,它是一個常用來比較不同公司經營效率的財務指標,特別適合資本密集型產業(例如航空、電信、製造業)。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四個東西其實不一定能代表企業真正的營運效率:
- 利息:跟公司是借錢還是自有資金有關,資本結構不同,利息差異就很大。
- 稅金:不同國家的稅制完全不一樣,有的地方高稅率,有的地方稅務優惠。
- 折舊:純粹是會計上的分攤,並不代表公司當期真的有現金流出。
- 攤銷:大多跟無形資產(像是專利或商譽)有關,也是一種會計處理。
換句話說,EBITDA 就是要把這些「非營運核心」的影響拿掉,讓你看到公司最原始的營運引擎能不能賺錢。

怎麼算?兩條路徑但結果一樣
在實務上,計算 EBITDA 有兩種常見方法:
- 從營業利益出發:
EBITDA = 營業利益 + 折舊 + 攤銷 - 這是最快速的方式,尤其在想看「本業」時很方便。
- 從淨利出發:
EBITDA = 淨利 + 利息 + 稅金 + 折舊 + 攤銷
這條路比較繞,但適合需要全面檢視報表的人。
舉例來說:
- 公司今年營業利益是 500 萬
- 折舊與攤銷合計 250 萬
👉 EBITDA = 500 + 250 = 750 萬
或是從淨利出發:
- 淨利 350 萬
- 利息 100 萬
- 稅金 50 萬
- 折舊與攤銷 250 萬
👉 EBITDA = 350 + 100 + 50 + 250 = 750 萬
無論從哪裡出發,最後數字是一致的。
EBITDA的缺點與風險:為什麼不能單靠這個指標?
雖然 EBITDA 強調「營運本質」,但它不是萬能的,甚至有時會讓投資人產生誤判。如果只看 EBITDA,不搭配其他指標,可能會忽略以下幾個重要風險:
1. 忽略資本支出(CapEx)
折舊與攤銷雖然是非現金費用,但代表過去購買設備或無形資產的成本分攤。EBITDA 把它們加回來,帳面上看起來更漂亮,但企業若要維持營運,還是得持續投入資本支出。
例子:航空公司或電信業者 EBITDA 常常很高,但飛機、基地台更新需要巨額支出,實際現金壓力並不小。
2. 不等於現金流
EBITDA 只是「帳面獲利能力」,不代表公司手上真的有現金流入。營運現金流還會受到存貨、應收帳款與應付帳款影響。
例子:零售業若大量賒帳給客戶,EBITDA 可能很高,但現金卻還沒進來,短期內仍可能出現資金斷鏈風險。
3. 容易被美化
管理層若想「修飾財報」,EBITDA 是最好下手的地方。只要在折舊、攤銷或一次性費用的分類上做文章,就能讓 EBITDA 看起來更健康。
例子:科技公司在併購後把商譽攤銷加回 EBITDA,看起來本業獲利很強,但實際上整體資產價值正在流失。
4. 忽視負債壓力
EBITDA 排除了利息支出,能比較不同資本結構的企業,但也因此可能掩蓋高槓桿企業的風險。
例子:一家高負債的企業 EBITDA 很亮眼,但因利息支出龐大,實際淨利和現金流可能接近零。

營業利益、淨利、EBITDA 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第一次看財報時,最容易被三個數字搞糊塗:營業利益、淨利潤、EBITDA。這三個其實都在反映公司的獲利能力,但角度完全不一樣。如果只盯著其中一個,很可能會看不清公司真正的經營狀況。
營業利益:看核心業務有沒有在賺錢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營業利益就是公司主要業務的成績單。它的算法很直接:營業收入扣掉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剩下的就是營業利益,不會把業外的東西算進去。
- 計算方式: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排除項目:利息費用、業外損益、稅項
- 意義:能看出公司的核心業務競爭力,也就是「本業本身到底有沒有真正在賺錢」。
👉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有一間餐飲公司,營業利益就是把餐點賣出去賺到的錢,扣掉食材、人事、租金等日常支出之後的餘額。這裡不會包含投資賺的錢,也不會把銀行利息算進來。
淨利潤:最後留給股東的數字
淨利潤就是公司把所有費用都扣完後,真正剩下來的錢。它包含營業成本、營業費用、利息費用、稅項以及業外損益,是「最終成果」。
- 計算方式:營業收入 – 所有費用(包含利息、稅項、業外損益)
- 排除項目:無,因為它是最終結果
- 代表意義:反映公司最後能留給股東的獲利水準,也是市場和股價最關心的數字。
👉 舉例:如果這間餐飲公司有大筆銀行貸款,每年要付很多利息,那即使 EBITDA 看起來不錯,淨利潤還是會被利息拖下來。
投資人該怎麼看?
如果你想知道公司「核心業務有沒有賺錢」——就看營業利益。
如果你想比較「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公司」——就看 EBITDA。
如果你是股東,最關心「公司最後能留多少錢」——那就要看淨利潤。
EBITDA 倍數與公司估值:投資人必懂的工具
在投資分析裡,光看「淨利」往往不夠,因為淨利會受到稅務政策、利息費用、折舊與攤銷方法的影響。這時候,投資人常用的另一個方法就是 EV/EBITDA 倍數。
EV/EBITDA 的意思是什麼?
公式很簡單:
EV/EBITDA = 企業價值 (EV) ÷ EBITDA
其中:
- EV (Enterprise Value, 企業價值) = 公司市值 + 淨債務 + 少數股東權益
- EBITDA =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這個倍數代表什麼?
它其實就是投資人願意為公司每賺進一單位 EBITDA,付出多少價格。
怎麼解讀高倍數與低倍數?
- 倍數高
代表市場願意給公司「溢價」。通常原因有兩種:- 公司核心業務的獲利能力強、現金流穩定。
- 投資人看好它的成長性,願意提前「買未來」。
- 例子:一家雲端服務公司 EBITDA 倍數可能高達 20 倍以上,因為投資人預期未來現金流持續增長。
- 倍數低
則可能代表市場對公司存疑,例如:- 所處產業競爭激烈,缺乏成長性。
- 公司負債高,現金流有壓力。
- 例子:傳統鋼鐵廠 EBITDA 倍數可能只有 5 倍,因為獲利受景氣循環影響大,市場不願給高估值。
實用教學:怎麼查美股公司的 EBITDA?

很多人都知道 EBITDA 在財報分析裡很重要,但真的要查的時候,常常一頭霧水。其實在 Koyfin 財經數據平台上,流程非常直覺,大概幾分鐘就能搞定。
第一步,在左側搜尋框輸入股票代碼,比如蘋果打 AAPL,微軟打 MSFT,就能進到該公司的專屬頁面。
第二步,在功能選單裡點 Financial Analysis(財務分析) 或 Financials(財務報表),再選 Income Statement(損益表)。如果公司有提供完整數據,你通常可以直接看到 EBITDA 欄位,系統會幫你整理好歷年數據。
第三步,如果報表裡沒有直接列出 EBITDA,也不用緊張,可以自己算。方法很簡單:從營業利益開始,加回折舊、攤銷、利息費用和稅項,結果就是 EBITDA。
👉 小提醒:Koyfin 免費版能看到的財務數據有限,通常只涵蓋近幾年。如果你想追蹤更完整的 5 年、10 年歷史數據,或需要細部拆解,就可能需要升級付費版本,或者搭配券商的研究平台使用。
結論:EBITDA 幫助投資人更精準看懂公司獲利能力
在財務分析中,EBITDA 的計算(息稅折舊攤銷前的獲利,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一個能過濾掉利息、稅項、折舊、攤銷等干擾的指標。它不等同於稅後淨利或稅前淨利,但能更直接反映公司核心獲利能力。
對於不同財務結構的公司(例如 A 公司負債比高、B 公司自有資金多),用 EBITDA 比較會更公平,因為它去除了資本結構差異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在評估上市公司時,分析師與投資人習慣先看 EBITDA 的計算公式與方法,再搭配現金流與其他財務指標,來全面判斷企業的價值。
不過要注意,EBITDA 排除了折舊攤銷等費用,雖然能看清營運效率,但也可能忽略資本支出壓力。投資人應同時參考稅前淨利、稅後淨利、自由現金流,才能真正掌握公司的長期競爭力。
常見問題(FAQ)
Q1:EBITDA 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最常見的計算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從營業利益出發,公式為:EBITDA = 營業利益 + 折舊 + 攤銷。第二種則是從淨利出發,公式為:EBITDA = 稅後淨利 + 利息 + 稅項 + 折舊 + 攤銷。兩種方式結果相同,只是出發點不同。
Q2:為什麼要排除折舊攤銷等費用?
折舊和攤銷屬於「非現金費用」,不會影響當期現金流。將它們加回,可以更純粹地評估公司攤銷前的獲利能力,不受一次性會計處理影響。
Q3:EBITDA 和稅前淨利、稅後淨利有什麼不同?
稅前淨利 (Profit Before Income Taxes) 包含利息費用與折舊攤銷,但尚未扣稅;稅後淨利 (Net Income after Income Taxes) 則是扣除所有費用與稅項後的最終利潤,是股東最在意的數字。相比之下,EBITDA 專注於「攤銷前的獲利」,更適合跨公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