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很多人一想到投資,腦袋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股票,因為漲跌快、刺激、討論度高。相比之下,債券常常被貼上「無聊、回報不高」的標籤。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其實忽略了債券在投資組合裡的獨特價值。
我自己一開始接觸投資時,也曾經嫌棄過債券,覺得它不像股票有「翻倍」的可能。但後來在市場經歷大起大落之後,才發現債券的存在,就像是一個保險——能在市場下行的時候,幫你守住基本盤。

債券的定義:一份具有法律保障的「借據」
簡單來說,債券就是一張有法律效力的「借據」。政府、企業或金融機構需要資金時,會發行債券,向大眾借錢。你如果買了債券,就等於出借資金,身分是「債權人」;而發行債券的機構,則是「借款人」。
債券的承諾包含三件事:
- 定期付你利息(通常稱作「配息」)。
- 到期時還你本金。
- 整個過程受到法律保障。
這也是為什麼債券被歸類為「固定收益產品」。和股票不同,股票代表的是「公司所有權」,而債券則是「債權」。這個差別決定了風險和回報的本質不一樣。
為什麼債券比股票安全?優先順位的保障
如果公司不幸破產,債券投資人比股東更早拿回錢。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冷酷,但這就是法律規定的清償順序。
例如: 2001 年阿根廷債務危機,雖然政府違約,但最後透過債務重組,投資人還是拿回了一部分本金。這種優先性,對於像我一樣比較注重「本金安全」的人來說,是非常大的吸引力。
債券的三大核心要素:債券的「身分證」
每一張債券都有三個關鍵元素,決定它的價值和特性:
- 面額(Par Value):到期時會還給你的本金。通常單位是百元或千元,比如新台幣 100 萬元、1,000 美元。
- 票面利率(Coupon Rate):你每年能拿到的固定利息,以面額百分比表示。假設一張面額 100 萬、票面利率 3%,那一年就是 3 萬元的利息。
- 到期日(Maturity Date):債券到期,發行機構要還你本金的日期。從發行到到期,就是它的「期限」。
我自己在看債券時,最常先確認票面利率和到期日,因為這直接影響現金流的穩定性。
債券的收益來源:不只配息,還有價差
很多人以為債券就是領利息而已,其實它還有兩種獲利方式:
- 固定利息收入:最基本、最穩定的收益。對退休族或想要固定現金流的人特別實用。
- 買賣價差(資本利得):債券可以在市場上買賣,價格會隨著利率和經濟前景波動。如果價格漲了,你可以在到期前賣出,賺取差價。
債券的分類與差異:投資人必懂的「債券宇宙」
債券市場其實比多數人想像的更有層次。不同的債券,不僅發行主體不同,計息方式、期限長短都會影響它的風險與報酬。只要掌握幾個核心分類,就能快速判斷哪種債券比較適合自己。
依發行主體分類:看「誰跟你借錢」
債券的本質就是一張「借據」,所以先搞清楚借款人是誰,就能大概判斷它的風險與收益。
- 主權債(Sovereign Bonds):由各國政府發行,用來籌措建設或平衡財政。因為有國家稅收做後盾,違約機率最低。像美國公債就是全球最安全的債券代表。我自己就常把它當作「市場避風港」。
- 金融債(Financial Bonds):由銀行或金融機構發行。因為金融業通常受嚴格監管,所以安全性比多數公司債高。例如 HSBC 發行的債券,就是典型的金融債。
- 公司債(Corporate Bonds):由企業發行,用來擴張業務或籌措資金。風險高低取決於公司財務狀況,但通常票面利率會更高。像 Apple 也會發行公司債,讓投資人分享它的成長。
- 超國家債(Supranational Bonds):由多國組成的國際機構發行,例如歐洲投資銀行。這類債券背後是「跨國信用」,屬於一種特殊選項。

根據不同信用評級(AAA、AA、A、BBB),利率有明顯差異。一般來說,評級越高,利率越低;評級越低,殖利率會拉高,反映風險溢酬。從長期來看,債市和利率循環緊密連動,金融危機和升息周期都會讓殖利率劇烈波動。
依計息方式分類:錢怎麼賺?
債券不只分「誰發行」,還要看「怎麼給你利息」。這直接決定了你的收益模式。
- 固定利率債券:最常見,利率在一開始就固定,投資人能拿到穩定配息。我自己覺得它就像存定存的升級版。
- 浮動利率債券:票息會跟著市場利率變動,比如和 Libor 掛勾。好處是能對抗利率上升的風險。
- 零息債券:在持有期間不配息,而是用折價買進,到期領回面額。中間的差額就是你的收益。這類債券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不用每年領息,也能靠價差賺錢」。
理解了種類後,還要會判斷「收益率」:
當期收益率
假設一張面額 1,000 美元的債券,每年固定配息 50 美元。如果市價剛好是 1,000 美元,那當期收益率就是 50 ÷ 1,000 = 5%。但若市價跌到 950 美元,收益率就變成 50 ÷ 950 ≈ 5.26%。這說明了市價波動會直接影響你實際能拿到的利息比例。
到期收益率
這是更全面的計算方式。它不只把票息算進來,還會把最後拿回的本金折算成「年化報酬率」。以上例來說,若你 950 美元買進,到期拿回 1,000 美元,本金差額 + 每年的票息都算進去,才是你真正的總回報。這個數字比單純的票面利率更能反映投資價值。
依投資期限分類:時間長短,影響風險
投資債券,還得看「存放多久」。
- 短期債券(1 年內):風險最低,波動小,適合短期資金管理。
- 中期債券(1–10 年):在風險和報酬之間取得平衡,是最常見的投資選擇。
- 長期債券(10 年以上):因為期限長,對利率變動更敏感,價格波動也比較大。不過報酬率通常更高。
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你是保守型投資人,短中期債券會比較安心;但如果你願意承擔波動,長期債券在利率下行時的報酬,往往會讓人驚喜。
債券 vs 股票 vs 定存:一張表看懂差異
投資標的 | 債券 | 股票 | 定存 |
---|
性質 | 債務憑證(債權人) | 所有權憑證(股東) | 銀行存款合約 |
---|
收益來源 | 固定利息(配息)+價差 | 公司盈餘(股息)+價差 | 固定利息 |
---|
收益潛力 | 穩健可預期 | 波動大,潛力高 | 穩定,潛力低 |
---|
風險等級 | 低至中 | 高 | 極低 |
---|
主要風險 | 利率、信用、流動性 | 市場波動、經營、流動性 | 通貨膨脹 |
---|
破產順位 | 優先於股東獲得償還 | 最後清償,可能血本無歸 | 通常受政府保障 |
---|
投資角色 | 穩定器、防禦資產 | 成長性、攻擊性資產 | 避險、現金管理 |
---|
適合族群 | 保守型、退休族、追求穩定收益 | 積極型、追高成長 | 極度保守型、短期資金停泊 |
---|

這張圖是「主權債信用違約交換」(CDS)的觀測,反映市場對各國政府違約風險的評估。數值越高代表市場覺得該國違約風險越大。可以看到,美洲如墨西哥、巴西的CDS通常高於美加;歐洲主要國家普遍維持低檔;而亞洲部分,中國、印尼的CDS相對偏高。這些差異也說明了不同國家債券的風險溢酬來源。
債券的五大核心優勢:為什麼投資組合離不開它?
1. 穩定的現金流|我最常拿來做「生活費水庫」
債券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發利息,現金流非常可預期。對於需要穩定收入的人來說(像退休族,或是要支付長期固定開銷的人),這一點特別實用。
我自己會把債券配息當成「固定帳單的水庫」,例如繳房租或日常支出。這樣不需要擔心市場每天的波動,心裡也會安定很多。
2. 資產保值與分散波動|和股票常常走反向
股票跌得最兇的時候,投資人往往會湧向政府公債這類安全資產,結果就是股市下滑、公債上漲。這種「負相關」能在投資組合裡發揮穩定器的作用。
在市場恐慌的時候,債券部位反而能夠抵銷掉不少股票虧損,讓整體資產曲線更平穩。
3. 優先清償順位|法律層面的底線保護
如果發行方真的出事,進入清算程序時,債券投資人會先於股東獲得償還。雖然不代表「零風險」,但至少比股東更有保障。在極端情況下,這就是能守住本金的最後一道防線。
4. 有流動性、可機動調整|不用被迫抱到期
大多數債券在市場上都能自由買賣,不必一定抱到期。如果利率環境或市場預期改變,完全可以選擇提前出場或調整部位。建議在市場條件不利時,換成更合適的債券,而不是死抱著不動。這種彈性,讓債券不只是「固定收益工具」,而是能隨市場動態調整的資產。
5. 在高利率時鎖住高票息|未來降息的備胎
利率處於高點時買進並抱到期,就等於把較高的收益率鎖住了。等未來利率下降,新債券利息變低,你手上的舊債反而更有吸引力。
我自己的做法是:在高利率區間分批買進,當成未來降息時的「備胎」。這樣即便市場環境變化,也能保留一筆穩定的高收益。

「標普中國主權債券指數」代表中國發行的主權債券表現。可以看到一年下來的波動不算太大,整體仍維持在緩步上行,年收益率大約是2.5%左右。對投資人來說,這代表中國債市在利率相對穩定下,提供了一種中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選擇。
債券的六大風險:知道問題在哪,才有解法
債券是穩,但不是無風險。把下面六種風險看懂,你就不會「只看到配息,忽略代價」。
1. 利率風險|最核心、也是動得最快的那一個
利率上升,舊的低票息債就失去吸引力,價格會下跌;反過來,利率下降時,舊債會變得更值錢。這是債券最典型、最核心的風險。
建議使用「存續期間(Duration)」來判斷敏感度。久期越長,價格對利率變動就越敏感。當我覺得市場快要升息時,會縮短久期;若是看好降息循環,才會把久期拉長。
2. 信用/違約風險|票息高,通常不是沒原因
發行方財務惡化,可能付不出利息,甚至本金也拿不回來。政府債通常比較安全,公司債則要看體質與信用評級。我習慣先看現金流量表與信用評級,再搭配產業循環做判斷。
信用評級越低,市場就會要求更高的報酬作為補償:
- 發行新債時必須開出更高票息才有人買;
- 在二級市場,價格被壓低、殖利率自然往上。
所以「高收益債」的高報酬,背後就是高違約風險。千萬不要只看利息數字,忽略了風險溢酬。
3. 流動性風險|想賣時,未必賣得掉好價
有些冷門債券,交易量小,買賣價差大。當市場不穩或你急著賣時,很可能得用折價換現金。許多人會偏好成交活絡的公債或大型龍頭企業債,因為它們比較容易找到買家,也比較能在合理價格下出場。
4. 匯兌風險|外幣債的隱藏變數
買外幣計價的債券,幣別如果相對本國貨幣貶值,最終換回來的收益可能會被吃掉。這是很多投資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我的做法是,若不想冒匯率波動的險,就選擇本幣計價的債;如果要買外幣債,通常會搭配外匯避險。
5. 通膨風險|帳面領利息,實際卻在掉價
如果通膨率高於債券票面利率,你的實質報酬可能是負的,購買力反而縮水。這就是為什麼名目利率不能當作唯一判斷依據。
6. 再投資風險|錢回來,卻找不到同等利率
債券到期,或者提前賣出獲利,如果這時市場利率已經下跌,你可能找不到同樣高收益的標的。這也是一種隱形風險。許多人會在高利率時期拉長久期,或做「債券梯形配置(Ladder)」,把到期日分散,避免一次全部面臨低利率環境。
債券價格怎麼動?關鍵在「殖利率的翹翹板」
債券的價格和殖利率,就像一個翹翹板。當價格上去,殖利率就會下來;價格跌,殖利率就會往上。
這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債券的價值來自未來固定的現金流(利息+本金),而市場會用「折現率」(利率/到期殖利率)把這些錢折算回今天的價值。折現率越高,現值就越低,債券價格自然就掉下來。
久期(Duration)與凸性(Convexity):進階版的風險尺
- 久期:它告訴你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舉例來說,一張 10 年久期的債,如果利率掉 1%,價格大概會漲 10%。這不是精準數字,但很好理解,久期越長,對利率越敏感。
- 凸性:久期的進階版,用來修正非線性的誤差。如果你的部位很大,或你要做精細風險控管,光看久期不夠,我就會同時盯凸性。
為什麼市場常「提早反應」?
債券市場不只看央行動作,它會先把未來的可能性「計價」進去。比如說,當市場看到降息預期,投資人通常會先衝進公債,導致價格先漲、殖利率先跌。
但如果同時冒出一些「負面因子」——像是財政赤字、債券供給增加、政治不確定性或通膨再起——殖利率反而可能被推高,抵銷掉降息的利多。
強力建議不要只看利率一個指標,通膨預期、財政政策、債券供需、甚至地緣政治,都必須一起納入。
中央銀行的「三劍客」:如何動債市?
央行的貨幣政策,最直接影響的市場就是債市。它有三個主要工具:
- 重貼現率:調整銀行向央行借錢的成本。
- 存款準備率:決定銀行手裡能放出去的錢有多少。
- 公開市場操作(OMO):透過買賣政府債券,最快速直接地調整資金供需。
OMO 的效果非常直觀:
- 央行買進債券 → 市場資金增加 → 利率下降 → 債券價格上漲 → 刺激投資與消費
- 央行賣出債券 → 市場資金減少 → 利率上升 → 債券價格下跌 → 抑制通膨與過熱
小補充:台灣央行還會用「定期存單」來更精細地調節資金,算是工具箱裡的隱藏武器。

這張圖把美國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與價格放在一起比較,可以明顯看到「利率和價格是反向的」。當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反之,當殖利率下降,價格就會往上走。這是債市最核心的特性,也提醒投資人:如果未來利率有下行空間,債券除了領息,還可能帶來價差收益。
三種債券投資方式:單債、ETF、基金
- 單一債券:直球對決,適合資金充足者
直接買入單一債券(例如政府公債或公司債),並持有到期。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是現金流穩定,收益率明確,不會受到市場太多干擾。
但缺點也明顯:風險集中。一旦發行公司出問題,投資人可能血本無歸。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單一債券比較適合資金較大、研究能力強,並且能長期鎖定收益的人。
- 債券 ETF:最適合入門與分散風險
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債券ETF是最方便的方式。一檔 ETF 就能一次打包一籃子債券,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同時管理費低、流動性好,買賣都很容易。
它的缺點是屬於「指數化管理」,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你的精準偏好,但勝在穩定。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債券ETF是進入債市的最佳入門門票。
- 債券基金:專業經理人代操
如果你完全沒時間研究市場,債券基金是個省心的選擇。基金經理人會幫你做配置,甚至根據市場環境主動調整策略。
但代價是費用通常高於ETF,而且績效跟經理人能力綁在一起。如果遇到好的經理人,你可能受益;但遇到表現普通的團隊,基金績效就不一定亮眼。
總結:債券不是配角,而是投資組合的核心
很多人一開始只把債券看成「領固定利息」的工具,但其實它的價值遠不止如此。債券會隨著利率循環、信用評級、央行政策、以及市場預期而變動,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動態的投資系統。
股票像是投資組合的「成長引擎」,能帶來爆發性的回報;而債券則是「穩定底盤」,讓投資人在市場震盪時還能睡得安穩。只有兩者協作,投資組合才真的能跑得久、跑得穩,也能在成長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常見問題 FAQ
債券風險
債券雖然穩健,但不是零風險。最常見的包括利率風險(利率上升,舊債券價格下跌)、信用風險(發行人付不出錢)、流動性風險(急著賣卻找不到買家)、通膨風險(實際購買力下降)等。所以投資人不能只看配息率,還要評估市場環境與發行人的信用。
債券怎麼買
在台灣或其他市場,買債券有幾種管道:一是直接透過銀行或券商買單一債券;二是用債券 ETF,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就能買賣;三是投資債券基金,由專業經理人幫你配置。入門投資人最常用的方式就是 ETF,因為分散度高又方便。
債券優缺點
債券的優點是現金流穩定、波動比股票小、破產時清償順位優先於股東。缺點是報酬率通常低於股票,還有利率、通膨等風險。簡單說,債券能守,但不一定能衝,所以適合和股票搭配,而不是單獨投資。
債券 ETF
債券 ETF 是最方便的投資方式之一。它的好處是可以一次打包一籃子債券,降低單一違約風險,交易又像股票一樣靈活。缺點是屬於被動追蹤,可能不完全符合你的偏好,但整體來說,對入門投資人非常友善。
政府債券是什麼
政府債券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用來籌措公共建設或支應財政開支。因為背後有國家稅收當作擔保,違約風險通常比公司債低,所以常被視為市場上最安全的投資標的。像美國國債、台灣政府公債,都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