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測是什麼?先搞懂這個概念
回測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種用數據檢驗交易策略的過程。你可以從策略回測結果中評估報酬與風險比、模擬交易次數、查看策略在不同標的股票上的營收變化,甚至比較多種策略範例在市場中的歷史表現與正報酬機率。
如果你曾經有過「這個策略看起來不錯,不知道過去用會不會賺」的想法,那你已經接觸到回測(Backtesting)的核心精神了。
這就像是讓策略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市場環境裡「模擬出場」,你可以完整看到它在某次金融危機、升息循環或牛市裡會做出哪些決策、賺了多少、虧了多少。而這一切都不需要投入一毛錢——因為你只是在「驗證假設」,而不是用真金白銀去交學費。
為什麼這麼多人強調回測?因為金融市場變化快又複雜,你永遠無法靠直覺就判斷出一套策略能不能賺錢。回測讓你的想法從「猜測」變成「數據」,它是量化交易、技術分析、資產配置的共同基礎工具,也是專業投資人做策略開發前,最基本也最必要的一步。
回溯測試為何是交易決策的起點?
在市場裡,信心是用數據累積出來的。你不能只因為某個網紅推薦一個指標就砸錢進場,也不能憑感覺就覺得這策略「應該會賺」。
回測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以驗證交易策略想法的客觀方法。
你可以:
- 確認策略在過去是否有效
- 看出它在震盪期 vs 趨勢期的表現差異
- 理解它的最大回撤、勝率、報酬風險比
- 找出「該用這套策略的市場條件」是什麼
這些都是你做出更精準交易判斷的基礎。沒有回測的策略,就是沒有實戰紀錄的選手,怎麼放心讓他上場?
TradingView 策略測試器教學:新手也能快速上手的回測工具
如果你是剛入門的投資者,想評估自己的策略可不可行,又不想碰複雜的 Python 程式碼,那 TradingView 的「策略測試器」會是你絕佳的起點。
步驟一:打開任何一檔股票/商品的圖表
你可以先選擇想觀察的標的(例如台積電 2330 或 S&P500),點開圖表頁面,畫面下方會看到「策略測試器」的分頁選項,點進去即可開啟。
步驟二:套用內建策略(免寫程式)
點選【內建策略】(例如:Moving Average Cross, RSI Strategy),系統會自動在圖上顯示策略的進出場點,並在下方列出績效摘要,像是總報酬率、最大回落、交易次數、勝率等等。
👉 這就像是把你腦中模糊的選股策略,直接用圖表和數據呈現出來。
還不清楚技術分析的核心工具?這篇【技術指標懶人包】幫你快速搞懂 RSI、MACD、均線、布林通道等常見指標,打好交易基本功。
步驟三:調整參數與回測區間
你可以點選策略右上角的小齒輪,調整參數(例如短期均線改成 5 日、長期改成 20 日),或者設定回測的時間區間(例如 2019~2023 年)。這一步的關鍵是:不要只看單一區間的報酬,要觀察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
步驟四:評估績效並觀察圖形
TradingView 會自動計算你策略的績效統計,包括:
這些指標能幫你初步評估策略的可行性,但別忘了,好看的回測績效 ≠ 實盤一定賺錢。
延伸補充:也可以自己寫 Pine Script 腳本
TradingView 除了內建策略外,也可以自己寫策略邏輯,用 Pine Script 語言自訂進出場條件(像你文件前段提到的「短均線上穿長均線」)。寫好後一樣可以用策略測試器來回測並視覺化。
📌 小提醒:
- 記得把滑價、手續費納入考慮,才能貼近實盤。
- 策略測試器主要針對單一商品測試,若你有多股組合或多因子策略,之後可以考慮轉向 Python 或進階平台。
模擬交易
回測只是模擬歷史數據,下一步要看策略在真實市場條件下是否還能撐得住。模擬交易讓你在「不輸錢」的前提下,觀察實盤執行的滑價、成交率等細節。
回測績效分析與策略優化
一套好的策略,不能只看「賺多少」,還要看「怎麼賺」與「風險多大」。以下是評估回測績效時應關注的指標:
指標名稱
|
說明與意義
|
---|
總報酬率
|
一段期間的累積報酬,需與風險結合解讀
|
---|
夏普比率
|
每單位風險能賺多少超額報酬(越高越好,>0.75為佳)
|
---|
最大回撤
|
策略歷史上最大損失幅度,反映最壞情境下的心理與資金壓力
|
---|
CAR/MDD
|
用報酬率與最大回撤比值衡量報酬的穩定性
|
---|
預期值
|
每筆交易平均能賺多少錢,考量勝率與盈虧比的綜合指標
|
---|
勝率
|
成功交易占比,影響心理承受力與策略可執行性
|
---|
利潤因子
|
每虧1元能賺幾元(總利潤/總虧損)
|
---|
資金曲線
|
資金變化趨勢圖,用視覺直觀判斷策略穩定性
|
---|
小提醒:
- 勝率高但利潤因子低,代表策略靠「小賺多次」;
- 預期值高但勝率低,代表「少數大賺彌補多次虧損」。
不同策略特性不同,無優劣之分,重點在於「適不適合你能承受的風險與心理壓力」。
學會策略,才不會被行情牽著走!【這篇外匯策略攻略】教你如何判斷進出場時機、運用技術工具與風控管理,讓每一次交易更有依據!
回測的好處不只一個,但這幾點最關鍵
✅ 快速測試與優化
策略開發最怕什麼?就是一直等結果出來才知道哪裡錯。回測讓你可以快速試 10 種不同進出場邏輯、5 種停利方式,只要幾分鐘就能跑出結果。不用等幾個月才能知道「啊,原來這方法根本不適合現在的市場」。
✅ 無風險環境先練兵
你不會想一邊學開車一邊上高速公路。回測就像是開車模擬器,讓你在不撞車、不燒錢的狀況下學會策略怎麼跑。
✅ 擺脫情緒干擾
人一碰到錢就會慌——這是心理學定律,不是你意志力不夠。透過回測,你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做判斷,反而更能客觀看出策略的邏輯。
✅ 看懂風險、做好風控
好的策略不只會賺,還要能抗波動。回測讓你了解這套方法在極端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像是金融海嘯、疫情爆發期間它是否爆倉?這對於做風控設計尤其關鍵。
✅ 信心來源:數據說了算
你會發現,當一套策略在過去 10 年裡能穩定創造報酬,你對它自然會有信心。在市場震盪時,你不會因為一兩次虧損就全盤否定,而是知道「它的長期期望值是正的」。
✅ 自動化績效分析報告
現在主流的回測工具(像是 TradingView、MetaTrader、Python + Backtrader)都能一鍵輸出完整報表:年化報酬率、最大回撤、夏普比率……這些數字不只是華麗裝飾,它們幫你快速辨別哪些策略值得繼續研究,哪些該淘汰。
但別忘了:回測也不是萬能的
再好的工具,也有其限制。以下幾個潛在風險,你一定要了解:
❗ 歷史數據 ≠ 未來保證
就像沒有人能靠看氣象回顧來預測下週颱風動向,回測只是一種參考。市場會變,人性會變,政策會變。你必須保有懷疑與驗證精神,不能迷信歷史報表。
❗ 曲線擬合:讓策略變成「學霸型作弊」
過度優化策略,讓它剛好完美對應過去的數據,表面看起來成績漂亮,實際上只是「作弊型優化」,一進入新市場環境就崩盤。這就是所謂的 Overfitting。
❗ 看未來資料的陷阱
最常見的錯誤:不小心用了「未來才會知道」的數據來做判斷。像是用收盤價做當日的即時決策,這在實戰根本不可能發生,但在回測卻常常不小心踩雷。
❗ 忽略退市股票:倖存者偏誤
如果你只拿現在還活著的標的來測試,那你就排除了那些在市場中「死掉」的樣本。這樣的結果自然會過度樂觀。
❗ 忽略交易成本與滑價
一個策略年化報酬率看起來 30%,但一扣掉點差、手續費、滑價,實際可能不到 5%。這尤其對高頻策略影響極大。請務必在回測中納入真實交易條件模擬。
❗ 不同市場不能一體適用
你在外匯市場回測出超強策略,不代表放到美股或加密貨幣就一樣有效。每個市場的交易邏輯、波動性、監管條件都不同,策略必須「因地制宜」。
❗ 技術限制與現實差距
有些回測平台無法模擬流動性限制、訂單滑動、斷線等情況,讓回測結果與實際操作存在差距。專業交易者往往會再加入「樣本外測試」、「逐筆資料模擬」等方法來補強這點。
回測不是終點,而是通往實戰的橋樑
回測不是投資的終點,而是一套建立可行性交易策略的起點。透過回溯測試與模擬交易,投資人能在真實下單前,先根據歷史數據評估策略的績效、風險與總報酬率,並清楚掌握交易成本、波動性與勝率等關鍵變數。
不論你採用的是短線交易策略、選股策略,或以技術指標為基礎的程式交易方法,進行回測都是衡量策略可行性的重要工具。透過Python等程式工具執行回測,不僅能測試策略在多空頭市場下的表現,也能從回測的結果中優化出場條件與交易決策流程。
真正有效的投資策略,從來不是靠預測市場,而是透過系統化的測試、修正與優化。當你懂得如何定義交易策略、建立資料結構、設定條件與測試回測數據,你就不再只是跟風投資者,而是具備策略與紀律的專業交易者。回測的價值,正是讓你在不冒實戰風險的情況下,先看清策略的表現與限制,再決定是否進場。
想在台股或全球市場中長期獲得超額報酬?從選股到交易,每一套策略的成功背後,都是無數次的回測與學習。這不只是投資者的教學過程,更像是一門用數據打造財務課程的體驗。
常見回測 FAQ
Q1:我只用Excel可以做回測嗎?
可以,尤其是針對單一策略、日線資料。你可以設定條件(如均線交叉),用公式模擬交易進出場,再用SUMIF/COUNTIF統計盈虧。不過,若要進行複雜策略或多策略組合分析,建議改用TradingView、Python等工具。
Q2:回測一定要跑10年以上嗎?
不一定。如果你做的是日內高頻交易,3個月內30~50筆交易就可能足夠建立信心。但若策略是週線、月線邏輯,至少涵蓋一個完整景氣循環(含牛熊市)會更具代表性。
Q3:TradingView 跟 Python 回測有什麼差別?
TradingView 適合技術指標與視覺化回測,門檻低、好上手。Python 彈性高、可建構複雜邏輯、進行樣本外測試與優化,適合進階量化交易者。兩者可互補,初學者可從TradingView開始。
Q4:為什麼我回測結果很好,但實盤虧損?
常見原因包含:未納入滑價與交易成本、過度擬合歷史資料、實盤心理壓力導致中途偏離策略。建議加入模擬交易階段並定期重新驗證策略效能。
Q5:回測完的策略可以一直用嗎?還要重新回測嗎?
不行。市場會變、政策會變、風格會輪動。每隔一段時間(例如每月或每季)都應進行重新回測或樣本外測試,確認策略仍然適用當前市場條件,這就是所謂的策略「健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