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權是個好用的金融工具,而其中,歐式選擇權更是幾乎所有指數選擇權的基礎。
你可能聽過歐式選擇權,但又好像沒那麼了解?
別擔心,本站在這篇文章裡,將帶讀者從零開始,3分鐘的時間內就搞懂歐式選擇權是什麼、跟美式選擇權的差別、在台灣市場(特別是台指選擇權)該如何實戰應用,甚至連交易成本和多數人都搞不清楚的稅務問題,都一次幫各位整理好。
這篇文章會是你讀過最詳盡、最實用的歐式選擇權指南,看完記得把這篇文章存起來!
歐式選擇權 vs. 美式選擇權:三大核心差異
新手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歐式跟美式到底差在哪?」很多人會告訴你「履約時間不同」,但這其實沒有完全回答到核心的差異。
特性比較
|
歐式選擇權(European Option)
|
美式選擇權(American Option)
|
---|
核心差異
|
僅能在到期日當天行使權利
|
在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時間」都可以行使權利
|
---|
主要市場
|
指數選擇權(如台指選擇權)、外匯選擇權
|
個股選擇權(如台積電、Apple的選擇權)
|
---|
權利金
|
相對較低
|
相對較高
|
---|
賣方風險
|
風險較可控,不需擔心被提前履約
|
需隨時應對買方提前履約,風險較複雜
|
---|
差異一:履約靈活性與風險(為何賣方更愛歐式?)
這是最根本的差異。如果用美式選擇權,覺得時機對了隨時都能行使權利,反觀歐式選擇權,只能在指定好的時間進場。
這個特性對「賣方」而言影響尤其巨大。如果你是選擇權的賣方,你最不希望的就是在你不樂見的時機,被買方要求「履約」。歐式選擇權「僅限到期日履約」的特性,等於給了賣方一顆定心丸,讓賣方在到期前都不用擔心被突襲,在執行複雜的價差策略時,這個特性更顯得重要。
差異二:權利金定價(為何美式通常更貴?)
既然美式選擇權給了買方「隨時履約」的超高彈性,那麼這份「權利」自然要價不菲。
在定價上,美式選擇權的價格理論上一定大於或等於同條件的歐式選擇權。這多出來的價值,我們稱為「提前履約權利金(Early Exercise Premium)」。尤其對於會發放股息的股票來說,投資人可能會為了在除息前獲得股票,而選擇提前履約,使得美式選擇權的這份價值更高。
歷史的選擇:為何全球指數選擇權多為歐式?
為什麼像台指選擇權(TXO)這種主流商品,要用限制比較多的歐式呢?這其實是全球交易所的共同選擇,背後有四大原因:
- 有利機構法人避險:法人機構進行大規模避險時,最重視的就是穩定性。歐式選擇權讓他們的避險部位不會被提前打亂。
- 行權制度簡單:規則清晰,所有契約都在同一天結算,散戶更容易理解與參與。
- 降低交易所與期貨商的操作風險:如果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合約要被提前履約,那將是多麽巨大的營運壓力,所以美式選擇權相對較不可行。
- 定價模型明確:可直接套用著名的Black-Scholes定價模型,市場價格更透明。
台灣市場實戰:用歐式選擇權交易台指期(TXO)
在台灣,你接觸到的大部分選擇權都是以歐式選擇權為主。
台灣常見的歐式選擇權商品一覽
- 台指選擇權(TXO):交易量最大、最核心的商品。
- 個股選擇權:雖然標的是股票,但台灣的個股選擇權也是歐式履約。
- 週選擇權(Weekly Options):提供更短天期的交易策略。
- 電子選擇權(TEO)、金融選擇權(TFO):針對特定產業的指數選擇權。
如何用台指賣權(Put)精準避險?
假設現在是2025年7月,股市熱絡,台股加權指數來到 19,500 點。
你是一位穩健的投資人,手上持有價值約195萬元的台股ETF投資組合(市值約當於一口大台指)。你擔心下個月市場可能會有回檔,但你並不想賣出手中的持股。這時,歐式台指選擇權就是你最好的避險工具。
策略執行:
- 目的:買進「賣權(Put)」,鎖定下跌風險。
- 選擇合約:你選擇了下個月結算的「台指賣權 19500 Put」。這代表你買了一個「權利」,可以在下個月到期時,用19,500點的價格賣出指數。
- 記錄成本:假設當時這口Put的權利金是 250 點。
- 提醒:台指選擇權一點價值新台幣50元。所以你的成本是 250點 * 50元/點 = 12,500元。
損益推演:到了下個月結算日,會發生兩種情況:
- A. 市場如預期下跌,指數跌至 19,000 點:
- 你的股票部位可能虧損了約 2.5%。
- 但你的Put履約了!你的獲利是(履約價 19,500 – 現貨價 19,000)* 50元/點 = 25,000元。
- 扣掉成本後,你的選擇權部位淨賺:25,000 – 12,500 = 12,500元。
- 結果:這筆利潤成功彌補了你股票部位的部分虧損,達到了避險效果。
- B. 市場繼續上漲,指數漲至 20,000 點:
- 你的股票部位繼續賺錢,皆大歡喜。
- 你的Put沒有履約價值,等於失效了。
- 結果:你損失了當初付出的權利金 12,500元。但你可以把它視為是保護你百萬資產一個月的保險費。
這就是歐式選擇權最經典的應用:用可控的小成本,保護巨大的潛在風險。
(上圖可看到,台灣使用的是歐式選擇權)
交易成本與稅務解析:你的錢都花在哪了?
進行選擇權交易時,交易成本自然也不可忽視,而且交易成本不僅僅是手續費,稅務也要計算在內!
手續費:貨比三家不吃虧
這部分是付給期貨商的,跟股票交易一樣,可以跟你的營業員洽談,交易量越大,通常能有越好的折扣。
期貨交易稅:權利金的千分之1怎麼算?
期貨交易稅要支付給政府,稅率是固定的。根據台灣的《期貨交易稅條例》,選擇權的交易稅是按「權利金金額」來計算的。
- 稅率:千分之1(0.1%)
- 計算方式:買進和賣出時,各課徵一次。
計算範例:延續上面的例子,你買進一口權利金為250點的台指賣權。
- 權利金總金額 = 250點 * 50元/點 = 12,500元
- 單次交易稅 = 12,500元 * 0.1% = 12.5元(四捨五入至13元)
稅務其實很低!這也是選擇權交易成本上的一大優勢。
我需要繳所得稅嗎?境內交易 vs. 海外交易
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根據台灣現行(2025年)的所得稅法規定:
個人交易境內的期貨商品(包含台指選擇權、個股選擇權等),其產生的「資本利得」是停止課徵所得稅的!
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台指選擇權市場賺到的價差,是不用繳綜合所得稅的。這對於台灣的交易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政策紅利。
但請注意,如果你是交易「海外交易所」的選擇權商品,其獲利就需要計入海外所得,適用最低稅負制。
隱形成本:流動性與買賣價差
除了手續費和稅務,還有一個隱形成本叫做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也就是同一個時間,買價跟賣價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你的隱形成本。
如何降低這個成本?答案是:交易「流動性好」的合約。
通常「近月份」且「價平(履約價接近市價)」的合約,交易量最大,買賣價差也最窄。盡量避免去交易那些掛單量很少的深度價外或遠月份合約,以免成交在不好的價格上。
市場的隱形之手:造市者與高頻交易如何影響你?
你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市場上隨時都有買賣單掛著,讓我們能輕易成交?這背後有兩大推手。
造市者(Market Maker)的義務與角色
台灣期貨交易所為了確保市場流動性,設有「造市者制度」。這些簽約的機構法人,他們有義務在市場上提供報價。根據期交所規定,他們必須:
- 在一定時間內持續掛出買賣單。
- 買賣報價的價差不能超過規定的上限。
- 掛單量必須達到一定口數。
作為回報,他們能享有手續費的折減。正是因為有這些造市者,我們才能享受到一個報價穩定、交易順暢的市場。
高頻交易(HFT)是敵是友?
高頻交易是指用電腦程式進行極速的下單與撤單。高頻交易者是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有助於縮小買賣價差。但同時,在市場劇烈波動時,這些高頻交易也可能產生「助漲助跌」的效果,放大短線的震盪。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我們無需與之對抗,只要知道他們的存在,並專注於自己的交易策略即可。
歐式選擇權進階策略:不看方向也能獲利的「價差交易」
當你熟悉了基本的買賣後,可以嘗試更進階的「價差交易」。這類策略的核心是「一買一賣」,透過鎖定風險來獲取更穩定的報酬,而歐式選擇權「不可提前履約」的特性,正是價差策略的最佳夥伴。
策略一:牛市價差(Bull Call Spread)
- 時機:當你「溫和看漲」,覺得市場會漲,但漲幅有限時。
- 作法:買進一口較低履約價的買權(Call),同時賣出一口較高履約價的買權(Call)。
- 優點:賣出Call收到的權利金,補貼了你買入Call的成本。你的最大虧損和最大獲利在建倉時就已經鎖定了,不用擔心無限風險。
策略二:熊市價差(Bear Put Spread)
- 時機:當你「溫和看跌」,覺得市場會跌,但跌幅有限時。
- 作法:買進一口較高履約價的賣權(Put),同時賣出一口較低履約價的賣權(Put)。
- 優點:與牛市價差同理,用更低的成本去賭一個方向,風險完全可控。
我該使用歐式選擇權進行交易嗎?
歐式選擇權是一個規則清晰、成本低廉、策略多元的強大工具,無論你是想為你的股票部位買個保險的長期投資者,還是想透過精準策略賺取價差的積極交易者,歐式選擇權(特別是台指選擇權)都提供了一個好選擇。
在閱讀完本篇文章後,也很歡迎投資者多試試看歐式選擇權,利用這項工具讓自己的交易策略變得更加完善。
歐式選擇權常見問題(FAQ)
歐式選擇權和美式選擇權差在哪?
最大的差別在於「履約時間的彈性」。
歐式選擇權:只能在「到期日」當天才能行使履約的權利。
美式選擇權:在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個交易日」都可以隨時行使履約權利。
因為美式選擇權的彈性比較大,所以權利金通常會比同條件的歐式選擇權貴一些。
台灣的個股選擇權也是歐式嗎?
是的。不同於美國市場的個股選擇權是美式,台灣期貨交易所掛牌的個股選擇權,其履約方式也是歐式的,僅能於到期日結算。
選擇權可以當天買賣嗎?
可以。這種行為稱為「當日沖銷」或「平倉」。你可以在開盤時買進一口選擇權合約,並在收盤前的任何時間,以市價賣出這口合約來了結部位、鎖定損益。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跟「履約」是兩回事。「平倉」是把手上的合約轉賣給別人,而「履約」是行使合約賦予的權利,歐式選擇權的履約只能在到期日進行。
歐式選擇權既然不能提前履約,是不是買了就要放到結算?
不是。你雖然不能「履約」,但你隨時可以在市場上「平倉」。也就是說,你今天買進一口Call,如果明天價格上漲,你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賣掉這口Call,賺取權利金的價差。實務上,大部分的交易者都是透過平倉來了結部位,而不是真的等到期履約。
選擇權買方跟賣方哪個比較好?
沒有絕對的好壞,端看你的交易策略和風險偏好。
買方:用小資金賭大行情,勝率低但盈虧比高,風險有限。適合想以小博大的投資人。
賣方:賺取時間價值,只要市場波動不大就能獲利,勝率高但盈虧比低,風險無限(需嚴設停損)。適合對行情有判斷且紀律嚴明的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