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繁體中文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首頁 - 股票投資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本益比(PE)是什麼?多少才合理?要怎麼用本益比找出好公司?

    • 文章發布時間: 2025-07-18
    • 文章更新日期: 2025-08-21
    本益比(PE)是什麼?

    目錄

    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這家公司市盈率只有10倍,很便宜欸!」但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s Ratio,簡稱P/E)真的這麼單純嗎?

    本益比的功用在於:新手用來快速評估股票價格價值,老手則拿來解讀整個市場的溫度。

    但別被本益比的簡單公式騙了,本益比表面看起來只是「股票價格除以的每股盈餘(EPS)」,實際上卻藏著不少深度。這篇文章,將從最基礎的本益比的公式出發,搭配最新的市場資料來源與實戰案例,帶領讀者真正搞懂這個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的估值工具。

    本益比(PE)是什麼?

    本益比的真正意義:為什麼投資人需要看懂本益比?

    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 ratio)最直覺的說法是:「你花多少年才能回本?」

    比方說,該公司的本益比是20倍,意思就是這間公司現在的獲利水準要20年才賺回你的投資成本。乍聽之下,本益比似乎是個簡單明瞭的判斷指標。

    但再深入一點來看,這其實代表市場願意用多少錢,去「買」該公司每一塊錢的收益。如果你看到一檔股票價格的本益比是20倍,等於說大家願意用20元買它賺的1元。

    因此,投資人可以從本益比的意義發現,本益比不只反應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還包含投資人對未來的成長性、風險與信心的集體定價。

    當然,牛市時大家樂觀,願意給予的本益比(太高則會戲稱為本夢比);熊市時則變得保守,整體本益比下修。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本益比是市場情緒的溫度計。

    本益比計算方式:詳解與範例

    本益比的計算公式:本益比 = 股票價格 ÷ 每股盈餘(EPS)

    股票價格是即時波動的市場價格,等於是投資人用錢投出來的共識。每股盈餘(EPS)則是該公司這一年的每股賺了多少錢,是一種獲利能力的具體表現。

    EPS與本益比的關係

    什麼是EPS(Earnings Per Share)呢?

    EPS 就是把一整年的淨利除以加權平均股數所得出的數字。舉例來說,該公司一年賺1億元 的,發行了1000萬股,那EPS就是10元。這樣你就能知道:「該公司每股到底賺多少?」

    這本益比的公式也可以反過來看,得到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

    盈餘殖利率 = EPS ÷ 股票價格 = 1 ÷ 本益比

    假設一檔股票價格的本益比是20倍,那盈餘殖利率就是5%。這可以讓你把股票的「報酬率」拿來和定存、公債等其他資產比較。

    如果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只有1.5%,但你手上的股票價格有5%的盈餘殖利率,那代表這檔股票價格在回報上有相對吸引力。

    本益比怎麼算

    本益比實際驗算:以A公司為例

    理論講再多,不如直接來算一遍。

    虛擬案例:A公司

    假設A公司的股票價格是150元 的,的每股盈餘是10元。

    本益比 = 150 ÷ 10 = 15倍

    這代表市場願意用15元 的買A公司賺來的每1元 的盈餘,或說你買這檔股票價格,預期15年回本(假設獲利穩定)。

    真實案例:FedEx(FDX) 2024年初FedEx的股票價格約是242.62美元,EPS為16.85美元。

    本益比 = 242.62 ÷ 16.85 ≈ 14.4倍

    這數字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你可以把這個數字跟FedEx自己過去的歷史本益比比較、跟競爭對手(像UPS)比較,甚至跟整體市場(例如S&P500)比較,來判斷這估值是偏高還是偏低。

    不過要小心,有些投資人看到低本益比就以為股票價格便宜,看到高本益比就覺得太貴,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直覺。

    市場有時會給予的本益比,是因為市場認為該公司未來沒什麼搞頭;反過來,高本益比也可能代表市場對未來成長超樂觀。記住,本益比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的開始。

    本益比多少才合理?

    本益比多少才合理?其實,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合理的本益比數字。

    認為本益比低於 15 就是便宜,高於 20 就是昂貴,是投資新手最常犯的錯誤之一。本益比的合理性,永遠是比較出來的,而不是靠一個絕對的數字。而且要記得,本益比不能隨便亂比較,一定要有其標準,才能發揮出本益比的真正價值。

    不同產業的本益比不能直接比

    投資者千萬不能拿一家傳產公司的 8 倍本益比,去跟一家 AI 新創公司 30 倍的本益比硬比。

    因為不同產業的獲利模式、成長速度與風險水準根本不同,當然不能用同一把尺量。舉幾個常見的產業區間給各位讀者參考:

    • 傳產類股(如水泥、紡織、鋼鐵):通常本益比落在 8~12 倍。因為成長慢、波動小、穩穩賺。
    • 金融股(銀行、保險):10~15 倍比較常見,視利差與放款成長而定。
    • 科技股(半導體、軟體、AI):可能動輒 20~40 倍甚至更高,因為市場期待未來大成長。

    所以投資者千萬不能認為:「台積電本益比 25 倍太貴,還不如買中鋼 10 倍比較便宜。」

    真正正確的做法,是拿同產業的公司互相比,再看誰的估值更合理、成長性更高。

    這就是為什麼你常聽到人說:「該公司在同業中本益比偏低,可能被低估了」。那要怎麼做同業比較?很簡單,把一家公司放到同業的清單裡,看它的本益比是高還是低。

    如果這家公司的 EPS 跟別人差不多、成長也穩定,但本益比偏低,那就有機會是市場忽略的「價值股」。但如果 EPS 只是靠一次性收益暴衝,卻有極高本益比,那就要小心是「成長陷阱」。

    有經驗的投資人,會把本益比搭配產業循環一起看。像是在景氣循環谷底時,傳產股的本益比通常會高,因為 EPS 爛;反過來,在景氣高點時反而變很低。

    這時候如果你誤以為「低本益比=便宜」,反而容易買在高點。總結一句話:產業背景 + 成長預期 = 合理價本益比評價範圍。

    如何與公司自身的歷史比較本益比?

    除了橫向與同業比較,縱向與公司自身的過去歷史比較也同樣重要,主要功能是幫助投資者了解目前市場對這家公司的評價是處於歷史上的高檔、低檔,還是平均水準。許多券商軟體都有本益比河流圖這個功能,用處在於視覺化一家公司過去幾年的本益比走勢。

    以台積電 (2330) 為例: 假設我們拉開台積電過去十年的本益比河流圖,發現它的本益比通常在 15 倍到 28 倍之間波動。

    • 當本益比接近 15 倍時: 通常是市場極度悲觀、或遇到全球性利空的時候,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往往是相對安全的「買入時機」。
    • 當本益比超過 28 倍時: 代表市場情緒非常樂觀,股價已經跑在獲利前面。這時候雖然可能繼續漲,但風險也相對提高,需要更謹慎。
    • 中間值約 21-23 倍: 可視為市場對其評價的長期中樞。

    透過歷史比較,你可以為一家優質公司建立一個心理價值錨點。當價格因為短期恐慌而過度下跌,導致本益比進入歷史低檔區時,就是價值投資者最喜歡的機會。

    本益比河流圖

    本益比還要考量未來的成長性

    除了看過去與現在,還可以看未來,但這時就要引入新的指標:本益成長比 (PEG Ratio)。

    PEG = 本益比 (P/E) / 盈餘成長率 (Earnings Growth Rate, G)

    這個新指標的核心思想是:一家公司的本益比,應該要由其盈餘成長率來支撐。

    • PEG < 1: 代表公司目前的本益比,低於其盈餘成長率,股價可能被「低估」。
    • PEG = 1: 代表本益比與盈餘成長率相符,股價處於「合理」水平。
    • PEG > 1: 代表本益比已經超越了盈餘成長率,股價可能被「高估」。

    舉例來說:A 公司本益比 40 倍,看起來很貴。但分析師預估它未來三年的年均盈餘成長率 (EPS Growth Rate) 高達 50%。

    • A 公司 PEG = 40 / 50 = 0.8 B 公司本益比 15 倍,看起來很便宜。但它是一家成熟的公司,未來三年的年均盈餘成長率預估只有 5%。
    • B 公司 PEG = 15 / 5 = 3

    從 PEG 的角度看,A 公司(PEG=0.8)反而比 B 公司(PEG=3)更具有投資潛力!

    小結:綜合評估過去、現在、未來,才能找出合理的本益比

    一個「合理」的本益比,必須要綜合考量一家公司的產業特性、歷史軌跡、未來成長。

    因此,投資者看到本益比數字時,請不要急著下定論,要先用這三個維度去分析本益比,才能正確評估本益比。

    前瞻本益比 vs 落後本益比:你到底在看未來還是過去?

    想了解什麼是本益比的時候,很多投資人其實沒發現——這個數字可能是「看後照鏡」的結果,也可能是「看前方導航」的預測。

    這就帶出兩個重點名詞:落後本益比(Trailing P/E)與前瞻本益比(Forward P/E)。

    雖然本益比的公式長得一樣,都是「股票價格 ÷ 的每股盈餘」,但差別就在於那個 EPS 是過去的實績,還是未來的預估本益比。

    落後本益比:拿已經發生的數據來算

    這是最常見的本益比,也就是根據過去12個月的實際盈餘來計算。

    舉例來說,假設你現在看的是該公司去年一整年的 EPS 是5元,而股票價格是100元,那本益比就是20倍。

    這種本益比計算方式的好處是資料來源明確、沒爭議;但壞處就是:它反映的是過去的表現,對成長股票價格來說可能會有誤導風險。

    前瞻本益比:用預測來看未來的便宜或昂貴

    這個版本,是根據市場分析師對公司未來一年的盈餘預測來算的。

    例如該公司的預估每股盈餘是10元,現在股票價格是150元,那預估本益比就是15倍。

    聽起來比較樂觀,但這種估算也比較「不可靠」,因為預測很可能會錯。

    尤其在經濟動盪或企業轉型期,EPS 可能一個季度就被下修,導致預估本益比失準。

    那投資人應該看哪一種比較好?

    其實兩個都要看!落後本益比幫你檢視過去,預估本益比讓你判斷市場預期。

    若兩者差距很大,像是落後本益比高但預估本益比低,可能代表市場預期公司未來會大幅成長。

    這種情況很常出現在科技股或成長型股票價格身上,大家願意給予的本益比,因為預期明年會賺更多。

    但你也要小心,有些公司靠炒作拉高預估本益比,實際獲利卻跟不上。

    這時候就會出現「估值泡沫」,最後市場用實際數字教你做人。

    所以我會建議:先看落後本益比確認基礎,再看預估本益比評估未來潛力,這樣做估值分析比較穩健。

    總結一下:

    類型

    計算依據

    優點

    缺點

    落後本益比

    過去12個月的EPS

    數據真實可信

    反應滯後、忽略成長性

    前瞻本益比

    未來EPS預估值

    評估成長潛力

    依賴預測、容易高估

    如果你手上有兩檔股票價格,本益比數字一樣,但一個是靠過去賺錢,一個是靠未來畫夢,那你就要好好分辨:到底是穩賺的價值股,還是預期過高的成長股?

    本益比越低越好嗎?要注意投資陷阱

    很多人以為,股票價格本益比越低越好,越低就代表越便宜、越有價值。

    但老實說,本益比低,有時候不是機會,而是警訊。你看到的是「便宜」,市場看到的可能是「沒未來」——這就是所謂的「價值陷阱(Value Trap)」。

    價值陷阱是什麼?

    價值陷阱簡單講就是一檔股票價格看起來估值很低、很吸引人,但其實是因為公司基本面正在惡化。例如獲利下滑、營收衰退、產業夕陽化,甚至有財務風險,導致市場不願意給予的本益比。

    這時候你用過去的 EPS 去算出的低本益比,其實是「追憶過去美好時光」,而不是未來能維持的實力。常見的價值陷阱情境像這樣:

    • 公司 EPS 過去很好,但最近幾季營收年減、毛利下降,市場預估未來獲利會掉。
    • 所在產業進入下行周期(像是 DRAM、面板、鋼鐵),EPS 正在快速收縮。
    • 管理層失能或負面消息纏身,投資人信心崩盤,股票價格不再反映過往光榮。

    這些股票價格本益比可能只有 6、7 倍,看起來超便宜,但事實上,便宜只是還沒開始真正反映未來更爛的數字。

    怎麼避免掉進價值陷阱?

    第一步就是不要只看靜態本益比,要搭配未來 EPS 的預估未來、產業景氣循環股趨勢、財報數據變化一起分析。 舉例來說,如果一檔股票價格去年 EPS 是 10 元 的,但今年預估未來只剩 3 元 的,那現在看似 8 倍本益比,其實是快變成 25 倍。

    這時候不是撿便宜,而是準備接刀。再來,注意「估值修正」這件事。當市場意識到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已經回不去了,就會主動下修它應得的本益比區間。

    這會讓股票價格即使短期反彈,也無法站穩,因為投資人根本不願意給予的本益比。

    所以本益比低≠安全,只有在獲利穩健、產業正常、現金股利穩定的情況下,低本益比才是真的便宜。

    給予的本益比新手投資人一句提醒:

    「真正值得買的低本益比的股票價格,是那種被市場短暫誤判,但基本面還撐得住的公司;而不是那種明明在下坡,市場卻已經快放棄它了。」如果你能區分這兩者,就比很多只看表面數字的投資人,更靠近勝率。

    成長股本益比看起來很高,為什麼市場還是買單?

    你可能會問:明明該公司本益比高達 40 倍,為什麼市場還是搶著買?這不是太貴了嗎?但你要知道,市場永遠在交易「未來」,而不是「現在」。

    這就是成長股票價格的魅力:雖然當下貴,但大家相信它未來會變得更好,賺更多錢。所以高估值才有道理。

    來看個例子: 假設有一檔 AI 類股,今年 EPS 才 2 元 的,但市場預估未來能跳到 4 元 的、後年 6 元 的。現在股票價格 80 元 的,看起來本益比是 40 倍,但如果照預估未來走,明年就變 20 倍、後年只剩 13 倍。

    這種「高估值→合理估值→低估值」的過程,就是市場給予的本益比時間兌現成長的信心。你買的不是現在的 EPS,而是預期中的預估每股盈餘。

    那這樣投資是不是很危險?

    當然,成長股票價格的估值容忍度高,但前提是「成長真的會實現」。只要財報一開、數字不如預期,本益比立刻從 40 倍變成「泡影」,股票價格崩跌就是幾根跌停起跳。

    這就是為什麼成長型投資人常說:「不是高估,而是高期待。」你要有能力判斷:該公司能不能扛起市場給予的本益比。

    所以成長股票價格要怎麼看?除了看本益比,還要搭配 PEG(本益比成長比),也就是用成長率來合理化估值。

    舉例:一家年成長率 40% 的公司給予的本益比 40 倍,就比年成長 5% 的公司給予的本益比 20 倍還更有價值。

    如果你能抓對高速成長的趨勢產業(像早期的電動車、AI、雲端),即使買進時本益比高,只要趨勢不變、獲利兌現,就能撐起估值甚至往上加碼。

    總結一句話:本益比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它為什麼高,也不知道它能不能撐住。

    投資成長股票價格,就是一場市場信心與財報兌現的時間賽跑。你要的是找出那種「故事真能變現實」的公司,並在對的價格與時間進場。

    除了本益比,還有哪些估值指標可以搭配使用?

    本益比是很多人入門投資的第一個估值指標,但你一定要知道,它不是萬能的。

    不同產業、不同階段的公司,用本益比看會失真,甚至會誤判風險。所以,專業投資人常常不只看本益比,而是搭配其他幾個估值工具一起判斷,這樣比較全面也比較有底氣。

    股價淨值比(P/B Ratio):適用資產型或金融股

    P/B 是股票價格 ÷ 的每股淨值,常用在銀行、保險、資產重估類股上。

    如果該公司淨值穩定成長、ROE 高,但 P/B 卻低於 1,可能被市場低估。

    但也要注意——有時低 P/B 是因為獲利太差、資產報酬率太低,這時就要搭配 ROE 一起看。

    股利殖利率(Dividend Yield):現金流派的愛

    對於偏好現金股利的投資人來說,「殖利率」是很實用的參考依據。

    不過,要選那種配息穩定、盈餘發放率合理的公司,而不是拿高殖利率來遮掩營運狀況衰退。

    記得:高殖利率≠好公司,高穩定殖利率才是你要的東西。

    EV/EBITDA:更貼近企業營運效率的估值法

    這個指標常被機構法人使用,因為它能排除資本結構的干擾,更客觀評估一間企業的營運狀況價值。

    EV(企業價值)包括市盈率值+淨負債,比起單看股票價格更全面;EBITDA 是扣除折舊與利息前的稅前利潤,比 EPS 穩定。這種估值方法在看大型製造業、重資產公司特別有用。

    總結來說:

    • 本益比是好工具,但不能單用。
    • PEG 看成長、P/B 看資產、殖利率看現金股利、EV/EBITDA 看營運狀況。
    • 真正的股票價格評價,是把這些指標一起搭配,找出「價值大於價格」的股票價格。

    結語:把本益比當作「估值的地圖」,別當成唯一指南針

    你不一定要把本益比背得滾瓜爛熟,但一定要懂它的意義與限制。

    它是幫你評估股票價格貴不貴的「估值工具」,不是「絕對的投資建議」。搭配成長性、產業比較與技術面來用,你才能找出真正值得佈局的股票價格。

    記住:市場永遠在買「未來」的 EPS,而不是你現在看到的那一顆數字。本益比的價值,就在於幫你衡量未來報酬與現在風險的那把尺。

    本益比常見問題

    1. 財報開出來後,股價漲了,該追嗎?

      這時候你要看的是「本益比有沒有修正」。有時 EPS 開得好,股票價格漲沒關係,因為EPS 增加 → 本益比自動降低 → 股票價格其實沒變貴。
      但如果 EPS 沒成長,股票價格卻暴漲,那就代表市場單純情緒炒作、估值拉高,這種就要小心。

    2. 想比較兩檔同產業股票,怎麼選更合理?

      直接拿本益比來比不夠,要搭配成長率、毛利率、ROE 一起看。
      例如 A 公司本益比 25 倍,但 EPS 每年成長 30%;B 公司只有 12 倍,但 EPS 沒動靜。
      那我寧可選 A,因為市場是買「未來性」而不是「靜態便宜」。
      提醒:低本益比有時是市場看壞它未來,不是撿到便宜,是避之唯恐不及。

    3. 本益比是越高越好嗎?

      不一定。本益比高,代表市場對該公司未來很看好,但也可能估值太貴、風險變高。 例如科技成長股票價格本益比可能動輒 30~50 倍,但只要成長性一掉,股票價格就可能腰斬。 反過來說,本益比低也不一定便宜,有可能是市場不看好或基本面有問題。

    4. 本益比多少算正常?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標準,要看「產業」與「市場時機」來定義。一般來說: 傳產、金融類股:本益比 8~15 倍屬於合理價區間 科技、成長型公司:15~30 倍也可能合理價 高速成長的新創類股:有時甚至 40 倍以上市場也願意給予的本益比重點是要觀察「該公司過去幾年的本益比落在哪裡?」,然後看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5. EPS 是本益比嗎?還是兩個不同東西?

      兩個不同的東西,但EPS 是本益比的核心成分之一。
      EPS(的每股盈餘):是該公司一年賺的錢除以總股數,反映「公司賺錢能力」 本益比(P/E):是股票價格 ÷ EPS,用來衡量股票價格與獲利之間的關係 你可以把 EPS 想成「公司績效」,本益比則是「市場給予的本益比多少分數」。

    6. 如何計算本益比?有公式嗎?

      當然有!本益比的計算方式很簡單:本益比(P/E Ratio)= 股票價格 ÷ 的每股盈餘(EPS) 舉例來說: 一家公司的股票價格是 $100,EPS 是 $5,那它的本益比就是 100 ÷ 5 = 20 倍。 這代表市場願意用 20 倍的價格買該公司一年的獲利。 小提醒:如果你是長期投資者,建議用「預估每股盈餘」來算本益比,會更貼近未來合理價。

    ↑
    台股美股
    Picture of Kyle Chou
    Kyle Chou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金融科技碩士,結合金融與科技專業的外匯分析師。擁有超過 7 年的實戰交易經驗,對MT4、MT5、cTrader等平台操作精熟,並致力於將數據轉化為具行動力的決策依據。他以年輕世代的語言撰寫深入淺出的教學文,特別受投資新手與自學交易者歡迎。
    上一頁上一篇臺指期夜盤是什麼?三分鐘看懂期貨交易時間
    下一篇Tickmill 是黑平台嗎?台灣專業評測揭真相!下一篇
    外匯經紀商排名
    品牌
    評分
    詳細評測
    1. Moneta Markets
    ★ 10/10
    2. Vantage FX
    ★ 9/10
    3. Avatrade
    ★ 8.7/10
    4. Mitrade
    ★ 8.3/10
    5. TMGM
    ★ 8/10
    最新文章
    期貨避險是什麼
    期貨投資訣竅
    期貨避險是什麼:從原理到範例教學的全面解析

    在金融市場裡,學習如何管理風險並非一個選項,而是投

    閱讀更多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Plus500營收結構受關注:Prop Firm發展與杜拜交易機會

    在外匯與差價合約(CFD)市場的競爭環境下,客戶留

    閱讀更多 »
    ebitda 意思示意圖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EBITDA是什麼?新手最常搞混的獲利指標大揭密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翻開一份財報,本來只想看看公司

    閱讀更多 »
    相關文章
    恆生指數是什麼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恆生指數是什麼?與台股、美股的連動關係

    如果提到了亞洲市場動態,那一定也會跟著提及「恆生指

    閱讀更多 »
    標普500指數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標普500指數:三分鐘看懂巴菲特推薦的指數

    想投資美股的人注意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在

    閱讀更多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融資是什麼?台灣投資人必看!

    你可能聽過「用融資買股票可以放大報酬」,但你知道這

    閱讀更多 »

    目錄

    十大外匯交易商排名是台灣以及香港資訊最全的外匯交易所評測平台,我們的編輯皆在業界擁有超過10年以上的經驗,給您最安全的交易體驗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常見問題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菜單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 首頁
    • 外匯經紀商評測
      • 外匯經紀商細節
      • 外匯經紀商最新資訊
    • 外匯交易
      • 外匯貨幣分析
      • 外匯交易新手教學
    • 加密貨幣
      • 加密貨幣大全
      • 區塊鏈投資入門
    • 股票投資
      • 熱門概念股解析
      • 股票投資新手必看
      • ETF推薦
    • 大宗商品買賣
      • 大宗商品全解析
      • 大宗商品初學者指南
    • 期貨與選擇權
      • 期貨投資訣竅
      • 選擇權輕鬆學
    • 技術指標解析
    • 投資基礎知識
    • 外匯自營商評測
      • 外匯自營商細節

    加入電子報

    獲得本站最新資訊以及每周訊號

    🎁 專屬 50% 入金禮物已解鎖

    由 Moneta Markets 億匯提供 — FCA 監管,值得信賴

    ⏰ 專屬資格 10:00 後失效

    一般平台

    $1000入金 $1000

    為您解鎖

    您的專屬禮物

    $1500同樣入金 $1000

    一般平台 $1000 入金 $1000
    →
    您的專屬禮物 $1500 同樣入金 $1000
    ✅ 已有 1,000,000+ 位精明交易者加入!
    我要用 $1500 的起點交易

    🏆 全球信賴的專業交易平台

    🛡️
    權威金融監管

    受全球最嚴格的英國FCA牌照監管,確保您的資金安全,交易透明。

    ⚽️
    頂級品牌背書

    作為西甲強權「馬德里競技」官方合作夥伴,品牌實力與信譽獲全球認可。

    📈
    新手跟單神器

    內建強大的複製交易系統,一鍵跟隨頂尖交易員的策略,輕鬆上手。

    ⚖️
    加密貨幣最高500x槓桿

    不只可以交易外匯,億匯提供加密貨幣高達500倍的靈活槓桿,讓您能用小資金撬動大市場,放大獲利機會。

    槓桿產品交易涉及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金全部損失,請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