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投資股票、ETF,甚至只是關心全球金融市場,你一定聽過 MSCI 這個名字。它的全名是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中文常被稱為「明晟」。很多人以為 MSCI 只是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一個部門,但事實上它早已獨立,並成為全球投資市場最重要的「指數提供者」之一。
為什麼這麼多人在意 MSCI?因為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單純的指數編製。根據最新財報,MSCI 在 2025 年第二季營收成長 9.1%,顯示全球投資機構對它的依賴程度持續加深。每一次 MSCI 的季度調整,都可能牽動數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向,這就是市場口中的「MSCI 效應」。
下面就讓我們從 MSCI 的起源、業務核心、指數體系,到它的市場影響力,一次講清楚。

最新動態|MSCI 2025 年 8 月季度調整重點(8/26 生效)
MSCI 每年 2、5、8、11 月都會進行例行性的調整,而 2025 年 8 月最新結果已公布,將於 8 月 26 日收盤後正式生效。對投資人來說,這不只是一次名單更動,而是國際資金重新分配的重要時點。以下帶你快速看重點:
台灣在 MSCI 指數中的最新權重
- MSCI 全球市場指數(ACWI):台灣比重維持 2.05% 不變。
- MSCI 新興市場指數(EM):從 19.45% 小幅下修至 19.40%,下降 0.05%。
- MSCI 亞太除日本指數(Asia ex-Japan):由 21.97% 下調到 21.89%,下降 0.08%。
雖然變動幅度不大,但這些百分比背後代表的是數百億美元的國際資金配置,對台股整體走勢仍具影響力。
台股成分股調整重點
- MSCI 台灣標準指數新增 2 檔:康霈(6919)、川湖(2059)
- MSCI 台灣標準指數剔除 2 檔:寶成(9904)、潤泰新(9945)
- MSCI 全球小型股指數新增 7 檔:印能科技(7734)、高技(5439)、富喬(1815)、兆聯實業(6944)、智通(8932)、寶成(9904)、潤泰新(9945)
- MSCI 全球小型股指數刪除 4 檔:康霈(6919)、中華紙業(1905)、皇翔(2545)、川湖(2059)
👉 值得注意的是,康霈與川湖兩家公司從小型股升級到標準指數,顯示它們在市值與流動性上已達到更高層級,這種「升級」通常會吸引被動基金的資金流入。

生效日市場觀察
根據過往經驗,8/26 生效日最後一盤(約 13:25–13:30 集合競價),常是資金集中調整的時間。ETF 與被動基金會為了追蹤指數而一次性大舉買進或賣出相關個股,因此成交量和波動都會明顯放大。
📌 投資人該注意的重點:
- 短線波動:可能因被動資金調整而放大,但不代表長期走勢。
- 提前卡位:主動資金通常已經先布局,正式生效日有時會出現「利多出盡」。
- 長期意義:真正影響市場的,還是企業基本面與產業趨勢,MSCI 調整應被當作「資金風向觀察」,而非唯一的投資理由。
MSCI 的起源與獨立之路
MSCI 的故事要從 1969 年說起,當時 Capital International 推出第一個國際股價指數,幫助投資人觀察美國以外的市場。1986 年,摩根士丹利買下這套指數的資料權,才有了後來的「MSCI」。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 2007 年。那一年,MSCI 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就是 MSCI。到了 2009 年,摩根士丹利完全撤資,MSCI 正式成為獨立公司。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如果 MSCI 還掛在摩根士丹利名下,市場會擔心它的指數是否受到商業利益干擾。但如今,它是一家 完全獨立的第三方金融基礎設施公司,這也讓全球投資人願意信任、使用它的指數。
全球三大旗艦指數
在眾多指數中,有三個最常被投資人討論:
MSCI 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
追蹤 23 個已開發國家、約 1,300 家大中型企業,涵蓋全球 85% 以上的自由流通市值。對於想投資成熟市場的投資人,這是核心基準。
MSCI 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
涵蓋 25 個新興市場、超過 1,400 家公司。中國、台灣、南韓、印度是主要權重。波動大,但潛在報酬高。台灣在這裡的權重僅次於中國,影響力非常大。
MSCI ACWI 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
結合已開發與新興市場,總共追蹤 47 個國家、超過 2,500 家企業。對於追求全球分散投資的投資人,ACWI 是「一站式解決方案」。

不只是指數:MSCI 到底在做什麼?
很多人一聽到 MSCI,就只想到「編指數」,好像只是把公司市值加總算一算。但其實 MSCI 早就不只是個「數字工廠」,它比較像是投資市場的導航系統,幫助投資人找到方向。
它主要做的事情可以分成幾塊:
這是 MSCI 的招牌業務。它會把全球市場分門別類,像已開發市場、新興市場,甚至邊境市場,再加上 ESG 或特定投資因子等策略。很多大型 ETF(像 iShares 系列)直接追蹤 MSCI 的指數,因為這代表全球投資人普遍認同的「標準答案」。
MSCI 不只提供股市數據,還有債券、衍生品等龐大資料,搭配風險模型,讓投資人能模擬「如果市場發生不同情況,我的投資組合會怎樣?」對基金經理人來說,這就像一個「模擬飛行器」,可以先測試極端狀況再上場。
現在大家都很重視永續投資,MSCI 在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評分上幾乎是全球標準。它會幫公司從碳排放到勞工政策都打分,投資人就能快速挑出符合永續標準的公司,避免踩到雷。
像 BarraOne 這種工具,可以幫基金經理人做資產配置、壓力測試,甚至預測在極端市場下的風險,讓投資決策更有依據。
👉 總結來說,MSCI 已經不只是「編指數」,它更像一個全方位的投資決策支援平台。就像你出門旅行,不只需要地圖,還需要導航、天氣預報、交通路況提醒 —— MSCI 就是投資市場裡的那個「全能導航」。
MSCI 怎麼賺錢?核心商業模式
很多人會好奇:MSCI 沒有在發 ETF,那它到底靠什麼賺錢?答案是指數授權費。
運作方式很簡單:
假設一間資產管理公司要推出一檔 ETF,標榜「追蹤 MSCI 新興市場指數」,它就必須付費給 MSCI 授權。這筆費用通常依照基金規模計算,基金規模越大,授權費越高。
舉例來說:
- 一檔規模 100 億美元的 ETF,如果追蹤的是 MSCI 指數,每年就要支付數百萬美元不等的授權費。
- 對 MSCI 來說,這些費用像「版稅」,而且是源源不斷的經常性收入。
這個商業模式有兩大特徵:
- 護城河極深
MSCI 已經建立了全球市場的「基準地位」,換句話說,金融機構幾乎沒辦法不用它,因為投資人認同 MSCI 指數就是最權威的基準。這種標準化帶來強烈的「網路效應」,新進競爭者很難撼動它的地位。
- 收入極穩定
不論市場好壞,只要有 ETF、共同基金繼續運作,授權費就會穩定流入 MSCI。這讓它不像一般金融公司需要承受高市場波動風險,反而有點像「收租」的商業模式。
因此,MSCI 在投資界的地位,就像金融市場的「過路費收費站」。只要你要發產品、要追蹤全球市場,就幾乎繞不開它。投資機構願意繳這筆錢,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是因為 MSCI 代表了 權威、公信力與透明度。
MSCI 指數怎麼編?
想真正看懂 MSCI 指數在背後怎麼運作,先抓住兩個關鍵:怎麼算(方法論)和怎麼調(維護機制)。下面我用好讀、好理解的方式,把你給的內容重寫成一篇結構清楚、口語但專業、且利於 SEO 的長文。
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比總市值更貼近「可投資市場」
大多數人聽到「市值加權」會想到把一家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全部都算進去;但 MSCI 採用的是「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只把真的在市場上能交易的那一部分股份算進來(剔除長期被政府、內部人或策略投資者鎖定的持股)。
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 更真實:反映投資人「實際買得到」的市場規模,而不是紙上數字。
- 更分散:降低某些「大但不流通」公司在指數裡的過度集中。
- 更好追蹤:ETF 在複製指數時更容易、成本更低、追蹤誤差也更小。
簡單比喻:總市值像是這家公司的「全部產量」,自由流通市值則是「超市貨架上你買得到的份量」。投資看的是後者。
指數為什麼要「一直調」?
MSCI 指數不是做完就放著,它會按固定節奏更新,讓成分股與權重更貼近市場變化。
以「微調」為主,處理市值變動、新上市納入等,確保代表性。
規模較大、屬「全面檢視」,常見新增/剔除與權重重置,市場反應也通常較明顯。
公告與生效:結果會在生效日前約兩週公布,並在該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後正式生效。這段「公告—生效」的空窗期,就是市場出現預期布局與套利的主要時間帶。
MSCI 指數維護時程(總覽)
調整月份 | 調整類型 | 生效時間點 |
---|
2 月 | 季度調整(QIR) | 2 月底收盤後 |
---|
5 月 | 半年度調整(SAIR) | 5 月底收盤後 |
---|
8 月 | 季度調整(QIR) | 8 月底收盤後 |
---|
11 月 | 半年度調整(SAIR) | 11 月底收盤後 |
---|
小提醒:越接近生效日,越容易看到成交量放大與價格波動加劇。
MSCI 調整為什麼會牽動行情?
被動資金「一定要跟上」:生效日收盤最刺激
全球有上千檔 ETF 是照著 MSCI 指數走的。ETF 的工作就是盡量做到 1:1 複製,所以當 MSCI 公布名單調整時,這些 ETF 沒得選擇,必須跟著買進新納入的股票、賣出被剔除的股票。
結果是:在生效日收盤前,市場會出現大量「被動資金」湧入或流出的現象。股價和成交量因此在短短幾分鐘內爆量,這也是為什麼常有人說「MSCI 調整日就是股市的體育課」。
主動資金「不想被甩開」:提前卡位、加大波動
另一邊,主動型基金雖然不用完全照著指數買,但他們的績效通常要和 MSCI 做比較(benchmark)。
為了避免基金表現和 MSCI 差太多(tracking error 過大),他們會提前判斷哪些公司可能會被納入或剔除,先行佈局。這就讓市場在 MSCI 公布之前,股價就開始「反應未來可能的結果」。
「MSCI 效應」到底是什麼?
說穿了,所謂的 MSCI 效應,不是什麼神秘魔法,而是 資金規則 + 投資人預期 的交互作用:
- 被動資金:因為規則,必須照著買賣。
- 主動資金:因為怕落後,提前行動。
所以,股票被納入 ≠ 一定大漲;被剔除 ≠ 一定暴跌。
如果市場早就知道結果並搶先反應,那在生效日反而可能出現「利多出盡、利空出盡」的走勢。
👉 對投資人來說,MSCI 調整是一個觀察資金動向的窗口,但不能當作唯一的投資依據。長期來看,企業的基本面和產業趨勢,才是決定股價能否長紅的根本。
台灣投資人該關注 MSCI 哪些重點?
台灣自 1996 年被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以來,一直在整體權重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這代表每一次 MSCI 的季度或半年度調整,不只會影響全球資金的流向,也會直接牽動台股的表現。
以 2025 年 8 月的調整為例(8/26 盤後生效),台灣投資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觀察:
1. 台灣在不同 MSCI 指數中的權重
像 MSCI 新興市場(EM)、MSCI 亞太除日本(Asia ex-Japan)、以及 MSCI 全球市場(ACWI),台灣的比重每次都有細微變動。這些百分比看似小數點後的差異,但背後代表的卻是數百億美元的資金重新配置。當權重下降,外資可能減碼台股;反之則可能帶來增量資金。
2. 個股升降級的短期衝擊
如果一家公司從「小型股指數」升級到「標準指數」,通常會吸引被動資金進場,因為追蹤 MSCI 的 ETF 必須買進它。這種「結構性買盤」會讓股價和成交量在短期內特別活躍。相反地,被剔除的公司,短線上可能會面臨被動賣壓。
3. 長期的市場結構改變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外資持股比例會逐步增加,交易風格會變得更穩健,市場和全球的連動性也更強。對台股來說,這意味著市場將逐漸從「短線投機」轉向「長期基本面導向」,是一種成熟化的過程。

MSCI 與其他指數巨頭:有什麼不同?
除了 MSCI,全球還有兩大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和 標普道瓊(S&P Dow Jones Indices)。雖然三者都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的方法,但細節差異會影響投資人最終拿到的績效。
MSCI vs. 富時羅素(FTSE Russell)
- 國家分類不同:例如南韓,MSCI 把它算在「新興市場」,但 FTSE 已經升級成「已開發市場」。這會讓兩個指數的權重配置差很多。
- 市場覆蓋率不同:MSCI 的全球指數通常涵蓋 85% 的可投資市值;FTSE 則偏向 90%,因此小型股比例更高。
換句話說,即使兩檔 ETF 都叫「全球市場基金」,如果一檔追蹤 MSCI、一檔追蹤 FTSE,裡面的成分股和最終績效可能完全不同。
MSCI vs. 標普道瓊(S&P Dow Jones Indices)
- S&P 500:只專注在美國前 500 大公司,等於是「美股壓注」。過去十年因為美股強勢,表現特別亮眼,但風險是過度集中在單一國家。
- MSCI World:雖然美股權重依舊最高,但同時包含其他 22 個已開發市場,自動做到「地理分散」。
在實務操作上,很多人會用 S&P 500 當核心,再搭配 MSCI World 或 ACWI 做分散。這樣既能享受美股的成長,又能避免單一市場的集中風險。
實用懶人包:挑 ETF 前,先檢查這 5 點
- 追蹤誰? MSCI / FTSE / S&P(底層不同=持股不同)。
- 加權方法:是否採「自由流通市值」?
- 覆蓋率:85% 還是 90%?小型股比例差很多。
- 調整節奏:季度 vs 半年度,公告與生效時間。
- 追蹤誤差 & 成本:指數好追不一定代表基金追得好,還要看 ETF 管理品質。
結論:理解編制邏輯,投資就不容易被消息面牽著走
MSCI 指數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大家都在用」,而是它的方法論與維護機制,把「可投資、可複製、可比較」這三件事做得足夠標準化。
下一次看到 MSCI 調整消息,與其追逐短線,不如:
- 先問自己:這檔指數怎麼算、怎麼調?
- 這次變動,對我手上的 ETF / 個股是結構性還是一次性的影響?
- 我的資產配置,有沒有因為單一市場/單一指數而過度集中?
把指數當作資產配置的工具,而不是情緒的開關,你會更靠近長期穩健的投資框架。
常見問題(FAQ)
1. MSCI 成分股是什麼?
MSCI 成分股就是被納入 MSCI 指數的公司股票。簡單說,MSCI 會依照市值、流動性和市場代表性,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來組成指數。這些公司就叫做「成分股」。被納入意味著它符合 MSCI 的標準,常會吸引全球基金跟進投資。
2. MSCI 調整名單什麼時候公布?
MSCI 每年 2 月、5 月、8 月和 11 月 都會公布調整結果,其中 5 月和 11 月的調整規模最大。調整名單通常會在生效日大約兩週前公告,並在當月底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後正式生效。這段時間就是市場最容易出現預期心理和資金提前布局的時候。
3. MSCI 調整對台灣股市有什麼影響?
因為台灣在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每次調整都可能影響外資對台股的配置。如果台灣權重下調,外資可能減碼台股;如果被新增的公司,短線上常會有被動資金湧入,成交量放大。不過長期來看,股價還是要回到企業基本面。
4. 納入 MSCI 對公司有什麼好處?
對公司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吸引更多國際資金關注。被納入 MSCI 指數的股票,會自動進入許多 ETF 和基金的投資名單中,增加股票的流動性和能見度。不過這並不代表股價一定會一路上漲,因為市場有時候會提前反應(Price-in),正式生效日反而可能出現「利多出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