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兌港幣最新走勢:還是穩到不行
截至今天(4/9),美元兌港幣的匯率幾乎沒什麼波動,整體超穩,沒什麼驚喜。這對誰是好消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穩定的保證;但對想靠匯率賺價差的投資人來說,就稍嫌無趣了。
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1. 出國、買美金商品更安心
匯率波動小,代表你要換美元、刷國際卡、準備去美國旅遊的話,預算更好抓,不用擔心突然跳漲帶來額外成本。
2. 對企業來說更穩定
有做美元生意的公司也樂見這種穩定匯率,因為換匯風險小了、獲利比較容易預測,對帳上數字也比較好交代。
為什麼這麼穩?
聯繫匯率制度在發功
港幣和美元是掛鉤的,基本上金管局會出手控制在 7.75~7.85 這個範圍,超出就干預,所以港幣匯率基本上都很「乖」。
美元最近稍微轉弱
因為大家預期美國不會再升息,美元指數掉了一些,但港幣跟美元掛鉤,所以影響也有限,最多就是小小升值一點點。
資金流向沒太大變化
最近香港 IPO 熱潮冷下來,資金進出也沒很激烈,港幣需求相對穩定,自然匯率就沒什麼劇烈波動。
最近幾個重點事件
- 4月初美元走弱,但跌幅很溫和,港幣也只是小升一下。
- 金管局持續在背後穩住場面,有需要就會干預市場,確保聯繫匯率不會失控。
- 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目前還沒影響港幣,雖然市場有在觀察,但現在看來還算平靜。
專業投資人的觀察
第一個重點是:港幣的穩定,其實很適合拿來做資金避險或資產停泊用。
比方說,如果你最近不確定美股還會不會繼續漲、又暫時不想進場,但又不想把資金全部轉回台幣或人民幣這種可能波動比較大的貨幣,那放在港幣就是一個中間選項。它跟美元掛鉤、波動又小,就像資金的「中繼站」,讓你可以先喘口氣再決定下一步。
第二是:如果美國真的開始降息,美元走弱,那港幣也不會跟著大幅走貶。
為什麼?因為它是聯繫匯率,基本上會一直被維持在 7.75~7.85 之間。也就是說,它跌有限,穩定性很高。這點在亞洲貨幣裡算是少數。
第三個觀察是:越來越多保守型投資人,其實會把港幣當成區域配置的一部分。
它不像日圓那麼有套利空間,也不像韓元那麼會震盪,但它就是一個很適合短期停泊資金的工具。尤其現在中美局勢還是不太明朗的情況下,能找到一個風險相對低、又能掌控的貨幣對,其實很實用。
誰在背後操控港幣台幣走勢?超簡單解密!
講到這裡,你應該會想問:「那到底是哪些原因讓港幣、台幣的匯率一下子升、一下子跌?」
來,咱們來拆解一下幾個主要原因:
1. 經濟狀況像天秤,誰穩誰強看得見
台灣出口如果大賣、經濟數據亮眼,自然讓人看好台幣,換台幣需求變高,台幣走勢也會變強。
相對的,香港要是吸引到大投資、金融市場熱呼呼,港幣也會受益,港幣走勢就跟著走揚。
2. 國際大哥動,大家跟著跳
不要忘記,全球外匯市場最大咖還是美金。
美國一旦升息或丟出什麼重大政策,資金會大量流入美金區,這時候其他貨幣像港幣、台幣,甚至澳幣,也會受到影響跟著波動。
3. 新聞消息是影響匯率的小翅膀
平常你在滑鉅亨網、或者打開財經新聞,看到「台灣央行釋出新政策」、「香港外資流出」…別以為這些資訊離你遙遠,這些消息每一則,背後都像蝴蝶振翅,讓匯率悄悄產生變化。
港幣換台幣怎麼看?教你3分鐘搞懂匯率走勢+換匯小撇步!
1. 直接上銀行網站,玉山銀行就很好用
像是玉山銀行,網站上有個很方便的功能,叫做「匯率及幣值換算」。
你只要進去選一下幣別,像是「港幣HKD」對「台幣TWD」,數字立刻出現,乾脆俐落。
重點是,它會同時顯示買入價跟賣出價。
這邊簡單說一下:
- 買入價:銀行願意用這個價格「跟你買」港幣,你要把港幣換回台幣時會用到。
- 賣出價:你想拿台幣去「買港幣」的話,看的是這個價格。
通常賣出價會比買入價高一點,因為銀行還是要賺點手續費,合理啦~
2. 財經迷必看→鉅亨網,還能看匯率走勢圖!
如果你不只是想知道當下匯率,還想看趨勢、抓時機,推薦你逛逛鉅亨網。
不只即時匯率查得到,它還會幫你畫出超清楚的匯率走勢圖,讓你一看就知道最近港幣對台幣是漲還是跌。
有時候甚至可以切換到「歷史匯率」模式,例如想看看2024 12月或是看看前年港幣大概都落在哪個區間,說不定一眼看出:「喔,最近這個價位好像蠻低欸,可以考慮先換一些放著!」
同場加映:鉅亨網也不只港幣,像澳幣、美元、日圓這些熱門外幣,甚至連南非幣、瑞典克朗(SEK、ZAR)都有匯率資訊,簡直是想查什麼都有~
小提醒!港幣換匯到底要注意什麼?
查好匯率還不夠,真正動手換錢的時候,還是要會挑管道、懂得精打細算。
這邊幫你整理幾個常見換匯方式,還附上小建議,讓你每一分港幣都花得聰明。
1. 臨櫃換匯:安全但稍微貴
最保守穩妥的方法,就是親自走進銀行櫃檯,把台幣換成港幣現鈔帶回家。
不過要注意,臨櫃匯率通常沒那麼甜,還有可能收現鈔處理費。
如果你只是換個小額去香港玩玩還好,但換大筆的話,匯差加手續費加起來其實蠻有感的。
2. 網路銀行 / 行動銀行換匯:最方便、還常有優惠!
現在很多人直接用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APP換匯,像玉山銀行、永豐、台新這些平台操作起來超直覺。
最棒的是,很多時候這些線上換匯匯率比臨櫃好,而且常常有活動,像是「匯差減碼」、「免手續費」、「外幣儲蓄戶加碼」等等,尤其熱門幣別像港幣hkd、澳幣aud,幾乎銀行每個月都會輪流推出優惠,換得划算省不少。
3. 外幣ATM提領:方便快速但注意費用
有些銀行在機場、百貨公司設有外幣ATM,你可以直接提領港幣現鈔,尤其緊急用錢時蠻方便的。
但提醒你,這類ATM通常匯率沒有網銀划算,還會有提領手續費,適合短期需求,但不適合一次換大量。
小叮嚀:換的不只港幣,其他外幣資訊也很好查
其實不只是港幣,很多人也會順便關心美金(USD)、澳幣(AUD)或瑞典克朗SEK、南非幣ZAR這些外幣的匯率。
不管是想旅遊、還是投資布局,這些外幣的匯率走勢、歷史匯率也都能輕鬆查到,鉅亨網或銀行網站直接幫你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時候還會搭配新聞,幫你分析為什麼近期澳幣走弱、美金走強,對我們換匯有什麼影響。
港元的歷史
在香港,不同面額的錢其實都有自己的「外號」,有些還滿有趣的。 像是10元紙幣最花俏,舊版顏色偏青綠,大家就叫它「青蟹」;後來換成彩色設計後,就變成「花蟹」;再到現在的塑膠版本,又被叫「膠蟹」。 那個「蟹」字其實就有點像是綽號那種感覺,大家這樣叫叫就變成默認的講法了。
100元叫「紅衫魚」,因為紅色嘛;500元叫「大牛」,這是因為早期一張滙豐的500元鈔票上有一隻大水牛圖案;1000元面額最大,顏色金金的,所以就叫「金牛」,延伸自「大牛」的說法。
硬幣也有外號,大的會叫「大餅」。 而錢的金額也有一套本地人的說法,比如一元會說「蚊」,十元是「草」或「條」,一百元叫「一舊水」,一千元可能會說「撇」或「1K」,一萬元叫「一皮」、「一雞」,而一百萬元則是「一球」。 如果是汽車行業這種金額比較大的,就會講「個」或「粒」,像「三十五萬」會講成「卅五個」這樣。
香港通膨,物價上漲,過去曾經回收小面額的硬幣(辰砂)
說到這些硬幣,我就想到我阿姨以前跟我分享過一段故事。 她住在香港,有一次打電話跟我聊天的時候,她就講到「辰砂」這個詞,我一開始還以為她在講什麼中藥,結果原來是香港人拿來叫那些最小面額的硬幣,比如一毫、兩毫、五毫那種。 她說那時候家裡很多這種小銅幣,根本用不到,因為現在買東西哪有人還會找那種小面額的錢? 她笑說:「我袋入面啲硬幣,全都係‘辰砂’,出街冇人要收啦。」
她還特別提到,因為這些錢太小了,加上這幾年物價漲得兇,通膨一來,根本就買不到什麼東西了。 像買杯奶茶也都十幾二十元起跳,根本輪不到用這種一毫兩毫的輔幣。 而且現在電子支付那麼方便,八達通、支付寶、信用卡,大家都直接掃碼,不太用現金了,更別說是找這種零頭的錢。
後來她看到有新聞說,金管局出動兩台「流動硬幣收集車」到各區巡迴,讓市民可以把這些用不到的硬幣換成紙幣或直接加值到八達通卡。 她說她那時也去排了一次隊,把家裡積下來的一堆硬幣都拿去換掉,心裡還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帶著那堆「辰砂」出門了。
她那次還說,香港《硬幣條例》雖然規定這些硬幣是法定貨幣,但其實商戶收不收是他們自己決定的,沒辦法強制。 而銀行如果要換硬幣,也可能會收手續費,搞得大家更懶得用。
總之,這些小硬幣現在就有點像歷史遺跡,明明是錢,但又幾乎沒什麼人想用,最後還得靠政府出手處理。 真的滿反映現在社會變化的,從錢幣文化到支付習慣,都默默地在改變中。